光阴里载浮载沉的美食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n_sm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步入漳州古城延安南路修文路北京路,走过台湾路,溜达过香港路,古城街老巷子深,一张茶桌,几个纯粹的正港的“漳州郎”,加起来约莫有300岁了吧,在最老式的骑楼下,在有着百年历史的小吃店的窄巷中,泡最便宜、最地道的闽南功夫茶,品尝最正宗的漳州麻糍糕点,用闽南语聊着最漳州的话题,感觉逍遥似神仙——漳州古早味,散发着草根香!小吃是约定俗成的地道风味,也是风和日暖的人间情份。辗转弄堂小店,每一个不经意的转角,都有意想不到的盘中风味。古城是美好的,熙熙攘攘人间烟火是美,嘈嘈杂杂繁密歌吹是美,对着蚵仔煎流口水是美,漳州小吃如此多娇,引无数人竞折腰。
  照我看来,小吃就是点心。点心点心,点通心脾。古城店老板做出来的东西都带灵性,不独好吃,而且有味。粉丝可顶得上一碗鱼翅,猪蹄赶得上熊掌,因鱼翅熊掌端坐严谨,却缺少心意,后者热腾腾的汤水里,是满满的人世好滋味。小吃,是家乡的形象与味道。家乡跳动在人们的口腔里面,藏在躯体内,直至成为躯体的一部分血肉、记忆和情感。尝到家乡的食物,就是用味觉重温家乡。如果你到漳州,就会发现,漳州人很喜欢带你到小店里品尝美味。没有奢华考究的餐具,没有眼花缭乱的菜系,却有着爽口开胃的精致小吃,有着浓郁的人情风味,虽是普通餐馆,却宾主皆欢。身在漳州,美食花样百出衔碟而飞——这些美食,因了和家人、朋友的陪伴与交集,温暖着我们酸甜苦辣的人生。一道道美食在光阴里载浮载沉,此起彼伏,吃在嘴里,香细暗沉。吃着美食,你会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心怀梦想的人。经过无数热气腾腾品尝漳州小吃的夜晚,日子成了高明的厨师,从容淡定,恰与流年相衬。
  寻访漳州美食,找那些以“阿”字开头的老字号准没错,比如阿芬卤面、阿聪豆干面,比如阿知干拌面。这些老字号都是经过食客大浪淘沙存活下来的硕果,是经历过时间和千万条舌头检验过的。民谚有云:“玩在苏杭二州、吃在福建漳州”。漳州古城传统小吃享誉华夏及东南亚,在中华小吃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曾有48个品种被中国小吃文化协会评为第一届中国名优特色小吃。其实,所謂声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粥一饭里人间烟火的深情。小吃代代相传,在旺盛的炉火中,凝固为人心依赖的老滋味,赢取餐桌天下江山。满汉全席饕餮之后容易生油腻厌倦之感,所以我更偏向于小吃的清淡爽口。大街上往往充斥着“奢华”“上流”“皇家”“至尊”…… 这些张扬奢华与富贵的招牌,夹杂着虚荣的大餐攀比,寻不到小吃的美味与文化,就只剩下烧钱。我一直以为特色饮食以小吃为大宗,推崇庶民美食的精华。
  走在漳州古城小吃街上,只恨自己只有一个肚子。小吃是一种会让人上瘾的食物。“瘾”是蛰伏在肌体内部的魔鬼;一旦揭开封条,灵魂与理性就会在这些魔鬼的尖啸之中土崩瓦解,于是,你一次又一次往漳州古城小吃街跑。在这条美食街上,每个摊档都有自己的秘方,每个食客也都有自己的最爱。炒面和薄饼能卖几个钱?大餐厅里做这种东西,早就倒闭了。所以,只有在小摊档才能吃到正宗的漳州小吃。这些小吃,是怀旧食物的壁垒,几代漳州人的美食根基。好吃的灵魂终究会相遇,有一家店从我小时候就在了,我现在四十几岁,这家店起码也二三十岁了。遇见喜欢的小吃,内心就会沸腾。去什么地方,吃什么地方的小吃,喝什么地方的汤,这是原则。去吃美食,其实是想找些回忆。人的记忆有时很奇怪,一生经历多少大事都已经模糊,偏偏记起来的是一阵香味,一份舌尖上的感觉。这个世界上,美食细节是最难以遗忘的,唯有那份味觉能超越时间恒久存地在。这些小吃让你的舌头不断进入斑斓的空间,它不断开拓口味的区域,让味蕾拥有更多的乐趣。
  我对吃有一种执着,很专一。认定了一家店,就会经常去,而且会推荐亲朋好友一起去。这家店仿佛是为我而开的。看惯了太多店开开关关,今天多了一家新店的面孔,不出三、五个月这家店就消失不见了。我希望我爱吃的那几家店一直都在,永远都不要搬迁。古城一直是漳州市区人气最旺、最为繁华的街区,这里汇聚的古城传统小吃皆声名远播。店铺里的巧手大婶、大叔负责做美食,我负责吃和付钱。民以食为天,漳州古城传统小吃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创新、演化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色、香、味”。有些小吃还插上了历史故事的翅膀,例如小小的一碗猫仔粥,留下了“家婆严厉,丈夫疼爱媳妇,打着煮猫食的旗号用厨房边角料为媳妇熬粥”的美妙传说,一碗猫仔粥盛着满满的情意,吃起来让人倍感温馨。
  豆花适合开启一天的序幕,烧烤适合作为一天的结束曲。豆花白如玉,细如乳,嫩如膏,滑如脂,肥如髓,素而不寡,香而不腻。它柔嫩、绵软似妙龄女子的肌肤,又似江南风月的温柔敦厚、蕴藉含蓄。烧烤热情奔放,需要撸起袖子流着汗才能吃过瘾。豆花和烧烤,犹如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绝色女子,一个是赵飞燕,一个是杨玉环。美食做得好,老百姓都有口福。小吃不是高科技,只要用心,用足料,用够时间煮,一定成功。问题在于摊主肯不肯花功夫罢了。大饭店太过光鲜,在高高的楼层上,要乘手扶电梯,老人家嫌太高,又乘不惯电梯,不肯上去吃,关键是嫌贵。这样,小吃便天长地久生生不息下来。
  听老一辈人说有一种很好吃的糕点,如今再也吃不到。这些如花似玉的糕点我也不曾见,这样的店我也无福得见,因我其生也晚,它们早被时代消亡得看也看不见了,随着它们一起消失的,是散发着稳、平、定、缓、沉的老时光。岁月流逝,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更多更好吃的小吃出现了。随着时代的变化,漳州古城传统小吃其制作的材料、做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愿我们可以吃到更多的美味。吃着地道的漳州小吃,感受根生土长一家亲,为了小吃这道生活的花边,再也不愿离开漳州。
  行脚所至,有物可吃,有物愿吃,有物吃了还想吃,有物想吃又能吃到嘴,对于一个吃货而言,这是最大的幸福与梦想。妙哉,漳州小吃!
其他文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光辉日子里,颁发佩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最牵动着全国710多万老党员的心。他们感到无比高兴,感受无上荣光。值得庆贺的是我们家获颁两枚纪念章,“叔侄同获纪念章,子为父颁发纪念章”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凝望着金灿灿、沉甸甸的纪念章,我一路追寻我们一家的红色印记。我的父亲朱济宁1934年出生,今年88岁,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全家的红色鼻祖。其实,据父亲介绍
期刊
[摘要]本文借助发生在凉山彝族地区的三个案例,将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关系还原到具体情境中去观察和讨论。文章指出,在规范文本乃至法律运作的现实过程中,由于知识系统、价值观念及具体程序性等差异,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之间的断裂和冲突现实存在;但同时,在纠纷解决活动中,当事人,第三方“德古”甚至包括国家司法机关在内,都并非囿于二元化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规范或权威之间相互利用、配合和弥补的趋势。我们需对
期刊
2021年6月24日上午,“遒劲伟美——重温毛主席诗词”黄坤生书法作品展开幕式在漳州古城举办,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伟泽宣布书法展开幕,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关部门领导,来自全市各地的艺术工作者、爱好者,媒体记者等1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书法展共展出80幅由漳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黄坤生以毛主席诗词为创作内容的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展由漳州市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黄坤生担任创作任务,以毛泽东67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深刻影响了我国众多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参与其中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尤为显著。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在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在当地政府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保障机构,施行了相关政策,并举办马尾绣培训班,提升优秀艺人的地位和影响,扩大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和需求,显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推动作用。“非遗”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创造出新的情境,技艺传承
期刊
[摘要]汉学(Sinology)自展开在中国地区的实地调研后,几十年来,西方汉学家一直不断尝试将人类学理论应用于汉人社区研究。在本篇访谈中,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雅各布·伊弗斯(Jacob Eyferth)教授以自己的学术经历为线索,讨论了汉学、人类学、历史学、区域研究(Area Study)、科技与社会研究等几大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并以他对四川省的夹江造纸及关中地区织布的研究为具体个案,从
期刊
被誉为漳州“青藏高原”的奇峰山上有一座“中国最浪漫茶园”,它位于漳州最北端的华安湖林后寮,和安溪、漳平接壤交汇,仅距离华安县城半个小时的车程。奇峰山海拔800多米,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山林绿意葱茏,山色奇美旖旎。茶园坐落其中,与华安境内的最高峰、海拔1503米的福鼎尖遥遥相望。  这座浪漫的茶园一年四季都穿上不同的衣裳,变换着不同的景色。尽管,它只占据大山里的一角,却是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
期刊
谷文昌,一个伟大的耳熟能详的名字。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当选为“双百人物”,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当选为“最美奋斗者”。继中共中央党校请进他的雕塑后,谷文昌干部学院在他生前工作了14年的福建省东山县落成。  谷文昌,一个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赞扬的共产党人。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特别说到:“我经常提到五六十年代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
期刊
[摘要]作为人类学家的李安宅,早期致力于科学理论的建设,而后则着眼于中国边疆地区尤其是藏族地区的实地研究,对中国边疆建设及边政改良多有论述,以其理论知识服务于“活的人生”。民国时期的李安宅党派关系及社会交游非常复杂,学术历经多次转型;其1949年后的人生遭际,基本上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李安宅的学术人生形态,既有时代的规约,也有其自身的设计。  [关键词]李安宅;人类学;活的人生;学术转型
期刊
[摘要]羌历年是羌民族生活和文化的缩影。2010年11月6日,邛崃市南宝山“512汶川大地震”灾后异地安置点木梯村的村民迎来了灾后的第一个羌历年。通过对此次羌历年的仪式过程及其宗教内涵、文化意蕴的解读,分析了当地村民、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此次庆祝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探讨羌历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所发生的文化空间和宗教空间的重构、神圣与世俗的冲突与协作。  [关键词]南宝山;木梯村;羌历年;
期刊
蔡世远侍郎  蔡世远和侄儿蔡新曾担任清朝乾隆和嘉庆两位皇帝的老师,因此被称为漳浦“两帝师”。  蔡世远(1681-1734),字闻之,号梁村,清康熙二十年生于漳浦大南板下布一个书香世家。他从小就立下大志,学问要似南宋的真希文(德秀),事业要似北宋的范希文(仲淹),并作“二希堂”为自己的堂号,勉励自己奋发进取。他28岁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几年后因生母病重回乡奉侍。而后受聘主持省城鳌峰书院。雍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