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
一、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大的科学研究和试验、任何大的工程建设,都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去完成,它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合作,因此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恰是培养合作精神和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相遇问题》时,创设了一个"爸爸接明明放学"的情境,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几乎每个学生都经常经历这样的事;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出示了很多生活中的一些含有三角形的物品图片,让学生分析讨论;在教学《平均数》时,先让学生下课跳绳,并做出记录,上课时比较找那一小组属于优胜小组........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也便于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二)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的目的就在于发挥众人的智慧,通过合作更好探究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所以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同时,还一定要团结协作,分工合作,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并通过这一过程,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四)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 X 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三、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要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开展的不好就会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二)教师参与到学生们的小组中去
我看到过有的教师在搞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积极讨论探究。而老师却显得无所事事。那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培育学习小组,逐步掌握合作技巧
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也不是老师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能进行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合作学习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的,各干各的,表面上有合作之形,实际上无合作之神。因此,我认为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我采用合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同时注意让学生轮流当组长。
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己,开始“乱说”起来。究其故,一是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水平不一,组间不同质。因此,我认为在组建多人小组时,“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较为科学。
组员实行编号。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1号、2号、3号、4号的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比如,在组内成绩好的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成绩差的编为4号。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就向全班声明:请每一组的某号代表本组发言,请大家同心协力帮助他,为他的发言做准备。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
(四)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宜于小组合作学习,只有那些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或者仅依靠个人力量,效率低下,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教学内容,才适宜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此 提供给小组学习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适合多人合作,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万能的钥匙,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一、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大的科学研究和试验、任何大的工程建设,都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去完成,它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合作,因此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恰是培养合作精神和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相遇问题》时,创设了一个"爸爸接明明放学"的情境,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几乎每个学生都经常经历这样的事;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出示了很多生活中的一些含有三角形的物品图片,让学生分析讨论;在教学《平均数》时,先让学生下课跳绳,并做出记录,上课时比较找那一小组属于优胜小组........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也便于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二)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的目的就在于发挥众人的智慧,通过合作更好探究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所以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同时,还一定要团结协作,分工合作,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并通过这一过程,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四)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 X 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三、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要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开展的不好就会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二)教师参与到学生们的小组中去
我看到过有的教师在搞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积极讨论探究。而老师却显得无所事事。那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培育学习小组,逐步掌握合作技巧
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也不是老师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能进行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合作学习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的,各干各的,表面上有合作之形,实际上无合作之神。因此,我认为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我采用合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同时注意让学生轮流当组长。
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己,开始“乱说”起来。究其故,一是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水平不一,组间不同质。因此,我认为在组建多人小组时,“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较为科学。
组员实行编号。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1号、2号、3号、4号的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比如,在组内成绩好的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成绩差的编为4号。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就向全班声明:请每一组的某号代表本组发言,请大家同心协力帮助他,为他的发言做准备。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
(四)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宜于小组合作学习,只有那些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或者仅依靠个人力量,效率低下,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教学内容,才适宜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此 提供给小组学习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适合多人合作,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万能的钥匙,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