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掘语文教材和教师本身的积极健康的“正能量”,通过语文教学为学生营造和谐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目标、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可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学生产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动力与情感,并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正能量;语文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1-0035-01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能量”,为学生创造健康快乐成长的条件与环境。“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人体内在的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通过语文课堂传递“正能量”,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动力与情感呢?
一、以爱心作表率,传播“正能量”,营造和谐氛围
爱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对于正在成长中且又要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校的学生来说,对爱的需要无疑是迫切的、强烈的。怎样才能使这些思想单纯、心理素质脆弱的孩子感受到爱,且学会用一颗爱心待人处事呢?
首先,教师本身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表率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大方得体的着装,优雅端庄的体态,亲切丰富的语言,赞赏鼓励的眼神,尤其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这些都可以释放“正能量”,帮助学生消除心理、情绪上的学习障碍,从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其次,用微笑来展现爱。心理学家强调:暗示的作用很大。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都大有裨益。试想,如果教师整天绷着个脸面对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就嗤之以鼻;在课堂上学生有小动作时,教师就严厉批评,学生的情绪会怎样呢?自然是压抑、焦虑、胆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变得消极。反之,在课堂中,不论学生遇到什么挫折、困难,或是犯了什么错误,教师始终能用宽容之心善待他们,用真诚的微笑去面对他们,耐心地去说服他们,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顾虑少了,压力减轻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敢于敞开心扉交流了,困难与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也就形成了。同时,在教师以身传教的熏陶中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会用爱心去对待他人,用宽容之心接纳他人,用微笑去面对挫折,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体谅,也学会了处事。
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会通过言传身教,把爱心的种子耕种于学生的心田,把爱心播撒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真正让“正能量”得以传递。
二、以教材作基础,输入“正能量”,树立正确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有表现爱国爱民族的文章,有表达人间真情的文章,有描绘大自然美景的文章……不论哪一类文章都渗透着人文精神。那么教师如何利用文本,给学生输入“正能量”呢?
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执教童话故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教师让学生观看盲人生活的视频,使其感受盲人内心的孤独、寂寞,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去理解这篇童话中“盲孩子在影子的帮助下获得了光明,而影子因为帮助盲孩子获得了生命”这一美好的主旨,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验表达“幸福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幸福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幸福就是给予黑暗中的人光明和温暖;幸福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生学会了用眼睛去发现快乐,用心灵去感受幸福,用行动去实现关爱。中学教材中关于“亲情”“幸福”“生命”“爱国”等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感染着学生,学生的体会精彩纷呈,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就在一课课的学习中逐渐形成。
三、以活动为载体,渗透“正能量”,培养健康人格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切身传递“正能量”。如寓言《蚊子与狮子》一文,教师先让学生表演朗读,使他们明白“智者胜,骄者败”的寓意,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学习上、生活中不能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而得意忘形,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然后让学生以小組为单位创作一则寓言。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从寓言中学会了很多待人处事的方法。活动是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文本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切身去感受。如节假日可以带学生到敬老院参加“孝亲敬老”的实践活动。课本是导向,活动是平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本,搭建平台,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之,发掘语文教材和教师自身积极健康的“正能量”,以此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坚定自己的信念,拥有智慧与爱心,这样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 罗 艳)
[关键词]正能量;语文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1-0035-01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能量”,为学生创造健康快乐成长的条件与环境。“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人体内在的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通过语文课堂传递“正能量”,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动力与情感呢?
一、以爱心作表率,传播“正能量”,营造和谐氛围
爱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对于正在成长中且又要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校的学生来说,对爱的需要无疑是迫切的、强烈的。怎样才能使这些思想单纯、心理素质脆弱的孩子感受到爱,且学会用一颗爱心待人处事呢?
首先,教师本身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表率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大方得体的着装,优雅端庄的体态,亲切丰富的语言,赞赏鼓励的眼神,尤其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这些都可以释放“正能量”,帮助学生消除心理、情绪上的学习障碍,从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其次,用微笑来展现爱。心理学家强调:暗示的作用很大。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都大有裨益。试想,如果教师整天绷着个脸面对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就嗤之以鼻;在课堂上学生有小动作时,教师就严厉批评,学生的情绪会怎样呢?自然是压抑、焦虑、胆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变得消极。反之,在课堂中,不论学生遇到什么挫折、困难,或是犯了什么错误,教师始终能用宽容之心善待他们,用真诚的微笑去面对他们,耐心地去说服他们,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顾虑少了,压力减轻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敢于敞开心扉交流了,困难与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也就形成了。同时,在教师以身传教的熏陶中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会用爱心去对待他人,用宽容之心接纳他人,用微笑去面对挫折,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体谅,也学会了处事。
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会通过言传身教,把爱心的种子耕种于学生的心田,把爱心播撒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真正让“正能量”得以传递。
二、以教材作基础,输入“正能量”,树立正确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有表现爱国爱民族的文章,有表达人间真情的文章,有描绘大自然美景的文章……不论哪一类文章都渗透着人文精神。那么教师如何利用文本,给学生输入“正能量”呢?
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执教童话故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教师让学生观看盲人生活的视频,使其感受盲人内心的孤独、寂寞,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去理解这篇童话中“盲孩子在影子的帮助下获得了光明,而影子因为帮助盲孩子获得了生命”这一美好的主旨,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验表达“幸福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幸福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幸福就是给予黑暗中的人光明和温暖;幸福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生学会了用眼睛去发现快乐,用心灵去感受幸福,用行动去实现关爱。中学教材中关于“亲情”“幸福”“生命”“爱国”等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感染着学生,学生的体会精彩纷呈,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就在一课课的学习中逐渐形成。
三、以活动为载体,渗透“正能量”,培养健康人格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切身传递“正能量”。如寓言《蚊子与狮子》一文,教师先让学生表演朗读,使他们明白“智者胜,骄者败”的寓意,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学习上、生活中不能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而得意忘形,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然后让学生以小組为单位创作一则寓言。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从寓言中学会了很多待人处事的方法。活动是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文本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切身去感受。如节假日可以带学生到敬老院参加“孝亲敬老”的实践活动。课本是导向,活动是平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本,搭建平台,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之,发掘语文教材和教师自身积极健康的“正能量”,以此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坚定自己的信念,拥有智慧与爱心,这样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