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侵略者发出最强烈的怒吼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o0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从此拉开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华民族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白山黑水到黄河流域,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中国父老乡亲再次向着侵略者发出最强烈的怒吼,举起大刀向着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首首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革命歌曲,凝结着同仇敌忾、反抗侵略的民族情感,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
  泪洒松花江
   九一八事变之后,驻扎在东北的中国军队奉行蒋介石“不许冲突、不许抵抗”的卖国投降政策,不发一枪一弹地退至关内,使我20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即刻沦丧,3000万东北同胞被迫流亡。在日寇的铁蹄和魔掌之下,沦陷区发生的一幕幕悲惨景象激发了亿万国人不尽的哀痛与愤慨,同时,也启开人民艺术家无穷的嗟伤与愤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这首用血与泪谱写的《松花江上》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反映出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悲惨景象,又表现了百姓一声声“还我河山、还我家园”的深情呼唤。歌词从心灵深处,向苍宇和大地发出深情的“天问”,寄托了人民群众决心收复大好河山的强烈愿望。这首歌成为抗战时期、甚至各个历史时期刻骨铭心、久唱不衰的经典歌曲。有人说,《松花江上》是一首用血泪和仇恨谱写的歌曲。
  这首歌创作于1937年7月12日,词曲作者叫张寒晖。
  这位出生于京畿之地的音乐家,在九一八事变前后,随东北流亡学生到了西安任教。当时,被蒋介石强行派往西北“剿共”的东北军驻扎于陕西一带,西安城中到处都能感受到东北军“有家不能回,有仇无法报,被迫打内战”的不满情绪,而张学良这位血性将军则背负“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而痛苦不堪,就连东北军将士的歌声都充满着沉重而悲伤的情愫。
  为了鼓舞爱国将士的抗战激情,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东北军中组织歌咏队,用音乐展开抗战宣传。东北军的歌声给在西安教书的张寒晖留下深刻印象,他也深切感受到张学良将军特别是东北军将士的切肤之痛。被东北流亡将士所感染,更是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的艺术家张寒晖,编写了宣传抗日的街头剧,《松花江上》正是剧中的插曲。
  据称,周恩来曾在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时,应邀指挥全体与会人员演唱《松花江上》。张学良将军资助建立的西安竞存中学的学生大都是东北流亡将士子弟。张寒晖指挥学生演唱这首歌时常常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后来他还谱写了一首具有战斗情怀的歌曲《回答松花江》,“从今天起教同学们演唱”!就这样,师生共同又唱起具有战斗精神的《回答松花江》:
  同学们干嘛要悲伤!同学们干嘛要颓丧?!看吧,我们有四万万顽强的头颅,我们有八万万有力的臂膀,我们有一万万把镰刀和锄头,我们有无量数的刀枪……
  歌声飘荡在太行山巅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这首雄壮有力的抗战歌曲,反映出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踊跃投身民族解放战争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私无畏、舍生忘死地共赴国难的伟大的抗战精神。
  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民族战争面前,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刻,是奉行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政策,还是同仇敌忾、团结杀敌?这是中华民族别无退路的生死抉择。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率先举起武装抗日和全民抗战的伟大旗帜,始终站在斗争最前线,并坚定维护全民抗战全面抗战的战略方针。在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在广大人民抗日呼声推动下,国民党当局走上团结抗战的轨道,其中许多爱国将士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表现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谱写了一首首打击侵略者的感人诗篇。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开展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并把抗击侵略者与发扬民主、发展生产相结合,最广泛地动员、组织起广大人民群众,使抗日力量不断壮大。
  1937年9月,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领导下,八路军三个师先后奔赴山西前线,发动群众团结抗战。在太行山地区,人民音乐家看到“父送子、妻送郎、母亲叫儿打东洋,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情景和感人场面,由此萌发了创作歌曲的灵感与欲望。一首太行沃野孕育的红色歌曲《在太行山上》问世了……
  《在太行山上》这首歌的词作者桂涛声,是一位回族青年,1901年生于云南沾益县。桂涛声于1928年5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爆发后,他跟随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赴山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7年9月,在太原见到周恩来时得知正组建“战动总会”的消息,桂涛声便以战动总会工作人员的名义去了陵川县由牺盟会举办的民众干部训练班。
  在陵川,桂涛声既为奇异雄浑的太行风光所惊叹,更为抗日军民的救亡热情而感动。当时,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改编后的八路军出征抗日,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威震四海,名扬遐迩,使全民抗战的信心倍增。桂涛声携手文艺战士,到街头演说,宣传群众,讲解抗日救亡的道理,宣传“游击战争”“统一战线”,一时间,陵川到处是义愤填膺的人群在控诉日本侵略者,到处是热血青年争相报名参加八路军的情形。
  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桂涛声目睹了太行山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又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这座真正的“铁壁铜墙”,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诗作从心底流露出来,他将歌词写在香烟包装纸上。不久,他带上这首歌词去见作曲家冼星海。
  心有灵犀一点通,共同的理想信念使这两位人民艺术家一拍即合。
  冼星海曾自豪地说:“我的一个诗人朋友,冒险去了一趟太行山,看见了朱总司令领导的八路军,也看到了太行山上的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当兵的感人场面,写了一首《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请我给他谱成曲。”
  据称,周恩来副主席就歌曲《在太行山上》曾经亲自试唱第二声部。有资料认为:1938年的7月,周恩来和郭沫若在武汉组织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得知桂涛声和冼星海创作了歌曲《在太行山上》,便前往武昌冼星海的住所亲耳聆听。当时,全神贯注地坐在钢琴前修改试唱这首歌的冼星海并未感到有人进来。周恩来、郭沫若便站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一曲终了,郭沫若才捅了捅冼星海的后背:“星海,周副主席看你来了。”冼星海忙站了起来。郭沫若说:“星海,你先试唱一遍,我和周公当你的第一个听众。”冼星海说:“这是一首二部合唱,需要有一个人和我配合。”周恩来应声道:“你唱主旋律,我唱第二声部。” 于是,冼星海与周恩来深情演唱了飘荡在太行山上的这首红色金曲。
  据《武汉文史资料》记载:1938年7月,武汉歌咏大会在长江水上举行,盛况空前,场面感人。当时,无数条大小船只上都有歌咏队,高亢嘹亮的歌声以武汉江面为中心,汇成了汹涌澎湃的歌的狂潮。这首歌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歌唱家演唱后迅速传遍各个抗日根据地,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抗日民众奔赴战场,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说:《在太行山上》经抗战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而传遍祖国各地。太行山的抗日游击队还以它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句子。朱德总司令听到这首歌曲后大加赞赏。他不但要求八路军总部机关人人会唱《在太行山上》,还亲自把《在太行山上》的歌词抄录下来,随身携带吟唱。
  这首脍炙人口、激发斗志的抗日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抒发了太行儿女为国捐躯、英勇杀敌的革命精神,抒发了中华儿女救亡图存、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它是中华民族铭心刻骨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冲锋号角,它将超越时空,成为永恒。
  行进中的游击队之歌
  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对敌的强大凝聚力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共同对敌,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的生死较量,都对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使解放区逐步成为抗日主战场。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作战12万人次,消灭日伪军170余万人,其中日军52万余人等,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不可战胜的威力。伴随着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激励人民群众投身抗战的优秀音乐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游击队之歌》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其曲调流畅、生动、欢快,强烈的节奏贯穿全曲,彰显鲜明的进行曲,刻画了抗日游击健儿巧妙与敌人周旋,灵活消灭敌人的形象: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音乐家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线北上进行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山西临汾,住在城郊八路军办事处。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特别是八路军机智灵活的游击战深深震动着音乐家极为敏感的神经。这年冬天,在一个冰冷的煤仓里,作曲家贺绿汀一夜之间写出这首军旅歌曲《游击队之歌》(连词带曲)。他称这是一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歌曲完成后,在洪洞县高庄一次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上进行了首次演出,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布各地。至今,国内外人民群众都对其情有独钟,这是因为歌曲蕴藏着独具战斗意识的思想内涵、音乐形象的鲜明生动和简洁易懂的语言艺术。
  具备这些特征的优秀抗战歌曲还有音乐家麦新作词作曲的《大刀进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英勇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我们团结一心勇敢前进!看准了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据资料记载,这首歌写成后,麦新在上海浦东大厦亲自指挥首次演唱,引起了民众强烈共鸣。1937年8月8日,国民救亡歌咏协会在上海文庙成立“音乐会”。自发而来的千余名群众高唱《大刀进行曲》,越唱人越多,越唱越激动。指挥唱歌的麦新更是激动万分,指挥棒忽然折断了,他就攥起拳头指挥。《大刀进行曲》先是在上海里弄里咏唱,不久唱响整个上海,后又在全国推广开来。《大刀进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这首歌也同时产生了国际性影响。《大刀进行曲》诞生不久,世界反法西斯阵线42个国家曾在巴黎举行反法西斯大会,新音乐运动的斗士任光,指挥旅欧华侨在会上演唱《大刀进行曲》等救亡歌曲,也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必胜信心。
  咆哮的黄河,不屈的涛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咆哮的黄河见证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历史进程和兴衰荣辱;滚滚千里的黄河浪涛又体现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反抗侵略的优良传统和英雄气概。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以黄河为背景创作的大型交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则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苦难、悲愤与抗争的全部历程和全部情感。这部大型音乐作品,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艺术纯粹,激情似火,气贯长虹,直抵心灵。其曲目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等九个乐章组成。演唱、演奏、音乐形象和表现特征,以及乐章前的朗诵等艺术形式都强烈地震撼人的心灵。主题诗词气势磅礴,语言凝练,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都使人回味无穷、遐思无边。冼星海认为组诗“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由此可知,《黄河大合唱》凝聚着人民诗人和音乐家们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杰出的创造才能,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大型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写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青年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来到黄河岸边。中国北方雄险奇异的山川形胜、八路军战士不惧强敌的英雄形象、高歌船工号子的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壮观图景等等,都使他产生诗词创作的无穷遐思,祖国人民的伟大抗战精神使他的爱国热情达到非抒怀而不能的地步。光未然很快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为《黄河大合唱》歌词之一。诗人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悲壮,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眼见外族入侵、山河破碎,深感国家与民族危亡的痛切。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由是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决心用音乐做武器“为抗战发出怒吼”,谱写充满战斗激情的抗战音乐。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被诗人的《黄河吟》所吸引,诗中黄河呼啸奔腾的壮阔场景令他思绪万千,乐感渐开。他仅用了半个月便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至此中华民族音乐史上这部气势恢宏的史诗诞生了。
  《黄河大合唱》完成后,首先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轰动全国。第二次演出是1939年5月11日,在中央组织部大礼堂。当时,由冼星海亲自指挥,由光未然亲自朗诵。演出效果非常出色,台上台下群情激昂,浑然一体。演出结束后,毛泽东主席站起来高兴得直鼓掌,连说了三个好字。这年7月,周恩来副主席听了大合唱后,为冼星海题词道:“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从此,《黄河大合唱》唱遍我国东西南北,并且走出国门唱遍五湖四海。在当时,国统区的报刊还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专门介绍。1944年,昆明学生爱国运动进入高潮,演出这部作品。1946年北平进步青年组织举行了《黄河大合唱》演唱会,光未然亲赴演唱会。同年,美国演出这部音乐作品。接着,苏联、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先后展演《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巨著已经超出国界成为世界人民苦难、奋斗、抗争、希望与光荣的象征,并成为一座永远鼓舞人民斗志的精神丰碑。
  (责编孟红)
其他文献
实验动物繁殖、饲养、实验的场所,一般称为实验动物房。有: 1)一般动物房;2)完全没有指定的病原菌动物饲养房;3)完全无菌的动物饲养房;4)放射性同位素(RI)动物房。这些动物
[摘要]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堂课讲的知识学生都掌握得很好,可是仅仅相隔一天再提问时,学生当中能答出来的寥寥无几。我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大概是比学校里面的教导风格更具有创新性、自发性的方式。  [关键词]思考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56-01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堂课讲的知识学生都掌握得很好,可是
摘要: 小说《罗莎》是美国作家辛西娅·奥齐克所创作的。在这部小说当中,奥齐克塑造了一个犹太女性形象罗莎,并且对罗莎的精神创伤进行多层次的塑造。罗莎的精神创伤一方面有社会的原因,另一个方面是其长期生活在封闭的自我世界里面,这些都共同导致了罗莎的心理扭曲和精神创伤。  关键词:《罗莎》 辛西娅·奥齐克 精神创伤 犹太人   辛西娅·奥齐克所创作的小说《罗莎》,在当代的美国文学界当中产生了非常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