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接触到贵刊,就被她独具的特色所吸引。内容丰富多彩,那么多名人、大家的真知灼见,这是其他刊物难以比肩的。今年改版后,就更加好看了。刊名平和了,封面更清爽了,新设的“专栏”、“艺术长廊”和“书摘·文摘”等栏目,能涵盖更多不同类型的文章;把“理论探索”改为“理论平台”,增加了亲和力。
综览2008年第1期,在众多的好文章中,触动我最大的是《跨文化传播:信仰之间的重要相遇》一文,这种关于宗教的文章很少见。我国民众大多不信教,本人更非教徒,所以对宗教问题态度淡漠,甚至还有偏见,读此文后,很受启发。我国正大步迈向世界,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有宗教信仰,如果我们不了解各国所信仰的宗教,就很难认识、弄清各国人民的信仰家园的精神世界,也就难以走近他们的心。2006年,在中国召开的佛教大会上提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口号,只有了解并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才能更好地与之交心。只要正确引导,宗教“应该能为我们的和谐共生、和平共处、和睦共融、和合共生作贡献”,我很欣赏这精辟的论述。
展望新的一年,祝《对外传播》以“贡献智慧,思维向前”的坐标指向,创造新的辉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沙育超
古语云:“近山者而志远,临水者而聪慧。”拜读《对外传播》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徜徉于“众点话题”、“人物·对话”、“理论平台”、“国际·视野”、“地方外宣”等栏目,与作者对话,与篇章融合,领略其智慧之光,化为自我的精神沉淀,从而给自我心灵和大脑一份丰富的自助餐。
融入开放的世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学习和提高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作为在对外宣传战线上工作的同志,更需要把握外宣规律,掌握外宣艺术。同时,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外传播》每一期都带给读者,尤其是从事外宣工作的同志以深刻的启迪和意味深长的思索。通过杂志的每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领悟到《对外传播》是在用认真的态度和精神诠释着自身肩负的使命,用不懈的努力实践着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将“坚持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三贴近”原则,植根于《对外传播》办刊风格之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对外传播》136期的发展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外传播》伴随着无数读者走过昨天、走在今天、走向明天,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切都是“大传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2008年的太阳即将初升,展望《对外传播》的明天,“对外传播”人正以聪明和智慧、勤劳的双手、豪迈的情怀,不断地追踪和探寻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真谛,不断地向未来呼唤“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了我们与《对外传播》共同的梦想,让我们把已经拉起来的手握得更紧一些吧!
祝《对外传播》全体同仁新春快乐!
成都市委外宣办 彭家贵
新闻发布与跨文化传播一直是《对外传播》关注的重点,也是对外宣传最重要的工作方式。杂志在组稿与表达上既有国际视野,又具体而微,难能可贵。
新闻发布会是政府与媒体、公众沟通的最前沿,坦诚相见是沟通的最佳方式。《走进重庆市首场“三定”新闻发布会现场》让人感受到重庆市政府的勇气与魄力,令人钦佩。而《与以色列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面对面》则让我们反思:当半夜接到地球另一端打来的采访电话时,我们该怎么办?这一天也许很快就会到来。
中国在国际上树立和平的大国形象,为各个城市走出国门、赢得认同开创了很好的大环境。从长远看,树立城市政府的良好形象仍是基础工作。如何做好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需要用心地学习、思考和探索。这方面,《跨文化传播:信仰之间的重要相遇》、《中国在非洲的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都是很好的文章,《对外传播》既是我們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反观我们自身的镜子。
感谢《对外传播》的各位老师,愿《对外传播》影响更多的人。
(读者反馈请至yumiao211@yahoo.com.cn)
责编:胡 乐
综览2008年第1期,在众多的好文章中,触动我最大的是《跨文化传播:信仰之间的重要相遇》一文,这种关于宗教的文章很少见。我国民众大多不信教,本人更非教徒,所以对宗教问题态度淡漠,甚至还有偏见,读此文后,很受启发。我国正大步迈向世界,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有宗教信仰,如果我们不了解各国所信仰的宗教,就很难认识、弄清各国人民的信仰家园的精神世界,也就难以走近他们的心。2006年,在中国召开的佛教大会上提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口号,只有了解并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才能更好地与之交心。只要正确引导,宗教“应该能为我们的和谐共生、和平共处、和睦共融、和合共生作贡献”,我很欣赏这精辟的论述。
展望新的一年,祝《对外传播》以“贡献智慧,思维向前”的坐标指向,创造新的辉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沙育超
古语云:“近山者而志远,临水者而聪慧。”拜读《对外传播》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徜徉于“众点话题”、“人物·对话”、“理论平台”、“国际·视野”、“地方外宣”等栏目,与作者对话,与篇章融合,领略其智慧之光,化为自我的精神沉淀,从而给自我心灵和大脑一份丰富的自助餐。
融入开放的世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学习和提高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作为在对外宣传战线上工作的同志,更需要把握外宣规律,掌握外宣艺术。同时,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外传播》每一期都带给读者,尤其是从事外宣工作的同志以深刻的启迪和意味深长的思索。通过杂志的每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领悟到《对外传播》是在用认真的态度和精神诠释着自身肩负的使命,用不懈的努力实践着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将“坚持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三贴近”原则,植根于《对外传播》办刊风格之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对外传播》136期的发展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外传播》伴随着无数读者走过昨天、走在今天、走向明天,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切都是“大传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2008年的太阳即将初升,展望《对外传播》的明天,“对外传播”人正以聪明和智慧、勤劳的双手、豪迈的情怀,不断地追踪和探寻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真谛,不断地向未来呼唤“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了我们与《对外传播》共同的梦想,让我们把已经拉起来的手握得更紧一些吧!
祝《对外传播》全体同仁新春快乐!
成都市委外宣办 彭家贵
新闻发布与跨文化传播一直是《对外传播》关注的重点,也是对外宣传最重要的工作方式。杂志在组稿与表达上既有国际视野,又具体而微,难能可贵。
新闻发布会是政府与媒体、公众沟通的最前沿,坦诚相见是沟通的最佳方式。《走进重庆市首场“三定”新闻发布会现场》让人感受到重庆市政府的勇气与魄力,令人钦佩。而《与以色列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面对面》则让我们反思:当半夜接到地球另一端打来的采访电话时,我们该怎么办?这一天也许很快就会到来。
中国在国际上树立和平的大国形象,为各个城市走出国门、赢得认同开创了很好的大环境。从长远看,树立城市政府的良好形象仍是基础工作。如何做好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需要用心地学习、思考和探索。这方面,《跨文化传播:信仰之间的重要相遇》、《中国在非洲的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都是很好的文章,《对外传播》既是我們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反观我们自身的镜子。
感谢《对外传播》的各位老师,愿《对外传播》影响更多的人。
(读者反馈请至yumiao211@yahoo.com.cn)
责编:胡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