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规范语言培养语感、积累素材、体验品味,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语文诵读教学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规范语言培养语感、积累素材、体验品味,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诵读教学呢?
一、小学阶段加强语文诵读教学的作用
什么是诵读?诵读就是诵读和背诵。诵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诵读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以兴趣的积累、习惯的培养、情商的开发为前提,调动学生读书的欲望,充分的诵读。以读为前提加强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提高包括速读、略读、精读、诵读、默读、整体感知、理解分析、赏析评价等等在内的阅读能力。篇幅短的文章甚至要求其会背,长些的文章要求其读熟,重点段落也应该会背。
小学阶段加强语文诵读教学的具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学生使用规范语言
进行诵读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标准的读音,口读心记,矫正了发音,推进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进程与效率,又让学生学习了书面语言,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为以后准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打下牢固的基础。
2、有利于学生积淀语感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的生多次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语言的要素、词语、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经典语言的充分感悟会使学生储存语言,积淀表象,诱发语感。
语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直觉性。学生要达到不假思索地去驾驭语言文字的目的,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目视、口诵、耳闻、心悟,去感知文中的生花妙笔和感人情境,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诵读的文章多了,语言的运用规则就会在脑海中自动整合成一种语言自觉,从而就会在听说读写中分辨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
3、有利于学生厚积语言材料
积累语言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而加强诵读就是提高积累的一个好途径。诸多伟人、学者常有诵读古诗文的喜好和卓绝背功,从中所得到的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与治学,这就是所谓的“底子”。语文教科书及教辅读物里有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便于诵读。而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典范作品,正是让学生注重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丰富自己的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4、有利于学生感受美、体会美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平平淡淡地读出来,谁都不会留下印象。但有感情的诵读,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不知不觉陶醉于文章优美的文字中,从而感受到美。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策略
1、注重堂上示范
首先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示范诵读(简称“范读”)。无论在哪个年级,语文教师的示范诵读都不可或缺,而且都应该达到“美读”的较高水准。这种示范性的诵读,可以是读全篇,也可以是读某一段话或段中的某些语句。教师本身诵读能力乃至整个语文能力比较强,就能更自由、大胆地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施教过程中给学生作出示范,成为学生的第二本“汉语文教科书”——非物化的而是活生生的“汉语文教科书”。
范读,最好在教学中穿插进行,尤其是那些重点句、难句和句子里的特殊词语等,有时需要教师多次范读,并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落实相关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范读应该成为使用频率最高、倚重程度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诵读技能,为扎实而灵活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2、指导诵读的技巧
(1)指导学生读准普通话。学生读书要特别强调运用普通话。笔者所在地区学生大部分只会方言,因此指导他们读准普通话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注意纠正某些学生先天性、生理性、地方性不正确的发音方式,并要求他们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指導学生处理好重音。平常读书所强调的重音表现在一句话里的关键词语上,重读词语一般可用凸现明诵的态度、观点和形象鲜明的事物。处理好重读音节,能让诵读做到抑扬顿挫。
(3)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在诵读文章时,注意一定的停顿,既可以使语义鲜明,又可以调节呼吸。一句话之内,或是句与句之间,还有段与段之间都需要停顿,只不过注意时间长短。在实践中注意这个问题,对初始诵读的学生比较重要。
(4)指导学生把握住语速和节奏。平时不善读书的学生读起来往往不是太快,就是结结巴巴,不能以正常语速读出来。其诵读水平的低下,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运用不同语调、语速来诵读。要让听者感受到满意,产生韵律感,诵读者就要依据文章的情感基调去确定读书的语调和语速。教师应该训练学生从基本做起,用正常的语速读书。至于节奏,在诵读诗词和文言文时比较重要。注意了节奏,诗文读起来就会清晰流畅,充满韵律感。
指导学生诵读,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课后针对个别进行。诵读的技巧很多,笔直者在这只提几点粗浅的意见,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
语文诵读教学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规范语言培养语感、积累素材、体验品味,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诵读教学呢?
一、小学阶段加强语文诵读教学的作用
什么是诵读?诵读就是诵读和背诵。诵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诵读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以兴趣的积累、习惯的培养、情商的开发为前提,调动学生读书的欲望,充分的诵读。以读为前提加强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提高包括速读、略读、精读、诵读、默读、整体感知、理解分析、赏析评价等等在内的阅读能力。篇幅短的文章甚至要求其会背,长些的文章要求其读熟,重点段落也应该会背。
小学阶段加强语文诵读教学的具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学生使用规范语言
进行诵读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标准的读音,口读心记,矫正了发音,推进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进程与效率,又让学生学习了书面语言,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为以后准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打下牢固的基础。
2、有利于学生积淀语感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的生多次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语言的要素、词语、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经典语言的充分感悟会使学生储存语言,积淀表象,诱发语感。
语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直觉性。学生要达到不假思索地去驾驭语言文字的目的,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目视、口诵、耳闻、心悟,去感知文中的生花妙笔和感人情境,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诵读的文章多了,语言的运用规则就会在脑海中自动整合成一种语言自觉,从而就会在听说读写中分辨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
3、有利于学生厚积语言材料
积累语言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而加强诵读就是提高积累的一个好途径。诸多伟人、学者常有诵读古诗文的喜好和卓绝背功,从中所得到的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与治学,这就是所谓的“底子”。语文教科书及教辅读物里有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便于诵读。而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典范作品,正是让学生注重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丰富自己的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4、有利于学生感受美、体会美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平平淡淡地读出来,谁都不会留下印象。但有感情的诵读,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不知不觉陶醉于文章优美的文字中,从而感受到美。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策略
1、注重堂上示范
首先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示范诵读(简称“范读”)。无论在哪个年级,语文教师的示范诵读都不可或缺,而且都应该达到“美读”的较高水准。这种示范性的诵读,可以是读全篇,也可以是读某一段话或段中的某些语句。教师本身诵读能力乃至整个语文能力比较强,就能更自由、大胆地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施教过程中给学生作出示范,成为学生的第二本“汉语文教科书”——非物化的而是活生生的“汉语文教科书”。
范读,最好在教学中穿插进行,尤其是那些重点句、难句和句子里的特殊词语等,有时需要教师多次范读,并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落实相关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范读应该成为使用频率最高、倚重程度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诵读技能,为扎实而灵活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2、指导诵读的技巧
(1)指导学生读准普通话。学生读书要特别强调运用普通话。笔者所在地区学生大部分只会方言,因此指导他们读准普通话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注意纠正某些学生先天性、生理性、地方性不正确的发音方式,并要求他们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指導学生处理好重音。平常读书所强调的重音表现在一句话里的关键词语上,重读词语一般可用凸现明诵的态度、观点和形象鲜明的事物。处理好重读音节,能让诵读做到抑扬顿挫。
(3)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在诵读文章时,注意一定的停顿,既可以使语义鲜明,又可以调节呼吸。一句话之内,或是句与句之间,还有段与段之间都需要停顿,只不过注意时间长短。在实践中注意这个问题,对初始诵读的学生比较重要。
(4)指导学生把握住语速和节奏。平时不善读书的学生读起来往往不是太快,就是结结巴巴,不能以正常语速读出来。其诵读水平的低下,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运用不同语调、语速来诵读。要让听者感受到满意,产生韵律感,诵读者就要依据文章的情感基调去确定读书的语调和语速。教师应该训练学生从基本做起,用正常的语速读书。至于节奏,在诵读诗词和文言文时比较重要。注意了节奏,诗文读起来就会清晰流畅,充满韵律感。
指导学生诵读,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课后针对个别进行。诵读的技巧很多,笔直者在这只提几点粗浅的意见,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