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狼图腾》中的狼性精神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们传统的认知领域里,狼大多都是负面的印象,它们嗜血、凶残、贪婪而狡诈。而在小说《狼图腾》中,作者姜戎却以刚健,苍凉,硬朗的完美语句和不加文饰的逼真感与原生感,凸显了狼的狞厉之美。草原上有最辽阔的原始和自由,凶险,狂狷,粗犷,一切都如此强劲;冲撞,捶击,淬砺,一切都如此壮烈。《狼图腾》让我们看到了全新的狼形象和狼精神——狡黠智慧,顽强不屈,让人的灵魂震颤,让人的心智慢慢苏醒,本文分析狼性精神及其对中华历史进程的影响,引起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深思考。
  【关键词】:狼图腾;狼性精神;中国历史;文化;影响
  一、狼性精神与战斗
  (一)极限忍耐,把握机会
  每一匹狼都是非常优秀的策略家和战术家,他们尊重每一个对手,从不轻视敌人,每次攻击之前都会去了解猎物,观察并记住猎物细微的个性特征和习惯。所以狼一生的攻击很少失败。就像毕力格老人说的那样:“天下的机会只给有耐性的人和兽,有耐性的行家才能瞅准机会。”发动进攻前,狼群保持同一姿势静立,按捺住暂时的饥饿和贪欲,捱着“世界上最漫长的等待”,耐心地寻找最佳时机。而在瞅准时机冲锋之时,狼群却悄然无声,没有一声呐喊狼嗥。但在天地之间,人与动物眼里、心和胆却都充满了世上最原始、最残忍、最负盛名的恐怖。成吉思汗之子托雷指挥三峰山战役时,仅用了三万多蒙古铁骑便大破金国20万主力军队。天降大雪,金国军队的人马冻伤一半,他像狼一样把握战机,包围过去猛冲猛杀,不用刀剑而用风雪。这就是狼性精神留给世人的经验启迪。
  (二)集体观念,懂得合作
  小说中人们用六七尺的石圈把羊圈起来,认为狼无法越过这么高的石墙,于是后半夜不再守羊群。但狼群的协作智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前来突袭之时,一只大狼斜站在墙外,后爪蹬地,前爪撑墙,用自己的身体给狼群当跳板。其他的狼在几十步外的地方,猛然加速冲上来,跳上大狼的背,借其身体跳进羊圈。里面的狼饱餐过后再搭跳板,把一条大狼送出来,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给饿狼再搭阶梯,让它也进去吃个够。人盖石圈本来是为了挡狼,反而把羊狗挡在了外面。这并非偶然,因为草原狼的集体观念特别强,它们不会落下自己的弟兄家人,有食物一同分享,从不自私自利。在围猎时,狼群有严格的战术和纪律,每匹狼都有各自的任务,分工明确。群攻战略是狼群猎食的重要智慧,这正如团队精神是一项事业的灵魂一样,一个优秀的团队唯有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能量,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勇者无畏,宁死不降
  狼在面对强大对手时候,从不退缩,因为在它们的意识里,没有“害怕”。“疯狼不能打,越打越凶,越杀越疯”,正因如此,狼群才得以历经千辛万苦生存下来,狼驾驭变化的能力使它们成为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动物之一。蒙古草原上,在狼群与马群大战过后,人们发现了一只大狼的尸体,然而它并不是被急速逃命的马踢死的,而是被另一只自己的同伴咬死的。因为它被马踢成重伤,一下子死不了,但也活不成。头狼不愿看到自己的兄弟儿女落到人的手里受辱,于是宁愿选择死亡。狼杀掉了重伤兵,减轻了狼群的负担,也保证了整个队伍的快速有力。也许这样的做法过于极端,但草原狼的骄傲和尊严让它们像战士一样,自由自在地面对坦荡旷达的草原。
  狼性血液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一个崭新时代由此诞生;汉武帝,北击匈奴,扩大国土,一个辉煌时代由此造就;隋朝,击败突厥,性格刚健,中国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分裂至此结束;唐朝,贞观之治,冠绝古今,中华文明至此达到新的高度;而作为草原民族代表的军事家和将领,成吉思汗,征服华夏,横扫欧亚,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版图。现代斗争中同样不乏狼性精神的存在,影视剧为我们多次呈现:在《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拥有野狼的劲头,逢敌亮剑,血贱七步,不是敌死就是我亡。就像小说中的老狼一样,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在《沙场点兵》中,庞成功率领的野狼团“狼性”十足,利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将现代化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玩弄对手于鼓掌,游刃有余。很多潜伏人员的代号同样以狼命名,尤其是上级或者领导,比如独狼,黑狼等等。很多影视剧的名字甚至以狼命名,比如《白狼》《战狼》等等。中华民族自古是礼仪之邦,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温文尔雅,待人宽容友善,我们不能舍弃谦谦风度,而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强悍坚韧,勇猛无畏的狼性血液更是我们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力量。
  二、草原狼与草原文化
  (一)草原狼与生态平衡
  狼在生存竞争中还扮演着草原保护神和清洁工的角色,它们维护了这一方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正如乌力吉场长所说:“草原太复杂。事事一环套一环,狼是个大环,跟草原上哪个环都套着。弄坏了这个大环,草原牧业就维持不下去.狼对草原的好处数也数不清。”狼在狩猎的时候,不会像人那么贪心,使用资源不计后果,它们放走一部分,再追赶剩下的猎物,不仅得到了食物的永续提供,还保护了这片草原生态的平衡。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自然有自然的规律,草原有草原的逻辑,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所以当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疯狂掠夺自然资源时,必然会自食恶果。我们应该尊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但人和动物都是平等的生命,应该共享天地的恩泽和荣耀。当漫天的黄沙肆虐袭来,遮蔽了人类看澄明蓝天的眼睛和心,难道不应该思考,当现实的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时,人类给地球留下的又是什么?
  (二)草原狼与游牧民族
  广阔的大草原给了草原人开阔的心胸和视野,而神奇灵性的草原狼教给了草原人坚韧,顽强,勇敢,进取的游牧精神,输送给草原人为自由和尊严以死相拼,雄强勃发的狼性血液。人与狼日日战,夜夜战,战争实践的频繁程度,大大超过世界上所有农业文明国家。蒙古草原民族,绝对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更善战,更懂战,更具有先天的军事优势。鲜卑,蒙古一直到女真,之所以把出过《孙子兵法》的泱泱大国,打得山河破碎,改朝换代,一部分原因就来源于,他们拥有一大群伟大卓越的军事教官,拥有清晰直观的实战军事观摩课堂,还拥有与精锐的狼军队长期的实战。欲擒故纵,避实击虚,调虎离山,战术灵活巧妙的运用才有辉煌的一个个诞生。
  总而言之,从《狼图腾》所折射出来的文本意义是:一切皆因“狼”而起。表面上写狼,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写“狼”与文明。全新的狼形象和狼精神,全新的审视中华民族图腾崇拜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对生态哲学和人类生存哲学的追寻,可以让人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探索历史的真谛,站在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文化的内涵,站在人类学的角度去关照狼学和人学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姜戎.《狼图腾》.[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04.
  [2]张银歌. 从狼图腾狼文化到狼精神——读姜戎先生的旷世奇书《狼图腾》. [J]. 辽宁师专学报.2012(1)
  [3]李兰.《狼图腾》.一个民族信仰沉落前的回望. [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8.(8):87-88.
  [4]谷秀鸿.对《狼图腾》作品中狼性的分析.[D].2009.03.
  [5]宁清丽.《狼图腾》文化民族主义表征.[D].2009.06.
其他文献
【摘要】:《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图物”一词,其解释历来与禹铸九鼎的神话相联系,故学者多以“图腾”释“物”。根据文献考证,前贤对于“图物”的“物”之解释似有偏狭。大禹铸鼎象物,其主要目的爲增强政治权威,画于鼎上的当是四方特有之物,以示夏王朝统治区域之广,非“图腾”之义所能涵盖。  【关键词】:图物;图腾;政治权威;特产  “图物”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三年》:  “楚子伐陆浑之戎……楚子问鼎之
期刊
【摘要】:泰国小说《南风吹梦》是由泰国作家牡丹翻译而成的,小说主要是以书信体的方式来叙述了华人主人公曾璇有为了谋生而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往泰国的船只,小说以细腻的语言详实地记录了曾璇有从一开始的排斥泰国风俗,到渐渐接受泰国文化,以至于最终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泰国文化中的一系列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变化,同时这也体现出了主人公在身处异国他乡时对中华故土的眷恋。而小说中所体现的华人文化又将涉及到主人公的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传统纹样的特征和内涵,寻求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家纺设计的合理应用。与此同时,通过本文的思考与探索去寻求创立中国家纺艺术设计风格的规律  【关键词】:中国元素;色彩;图案  一、“中国元素”设计的源流  “中国元素”在欧洲的出现和流行,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中国元素”的最初接触,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前古罗马人对中国丝绸的憧憬。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
期刊
【摘要】:《北京爱情故事》作为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主体是“80后”青年人,主线是爱情与事业的交织,情感与物质的冲撞。其主旨关照现实;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鲜明,剧中人物的语言和经历带给观众强烈的时代感和自我代入感;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环环相扣;另外,其中不乏有带有舞台戏剧性的经典台词,广为流传的同时更令人寻味。这些都是该剧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北京爱情故事;人物;台词  《北京爱情故
期刊
【摘要】:跆拳道是一项极具激烈竞争性和观赏性的体育运动,在引进与吸收中国的传统武术及日本空手道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武术,具有较高的防身自卫及强壮体魄的实用价值。这是一项利用拳和脚进行搏击的对抗性运动,它通过竞赛训练和功力检验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技战术,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身体训练的作用下,身体形态会发展到不同的水平。本文根据跆拳道运动的特点提出合理化建议,
期刊
行走在漫漫的雪原上,静静地听着白桦林里的风声和驯鹿的呢喃,这个鄂温克女人回望着生命走过的辙痕,看着远处的篝火越来越暗,清明的眼里落下了泪水,润湿了长长的睫毛,折射出无奈与凄凉。  战争,动荡让她的民族几经考验,从此告别了与世无争,一改剥离的状态,融入了世俗的藩篱。我想,是利益给这个原始部落带来了电锯声与斧声,带来了汽车马达的轰隆声,带来了一棵棵参天大树倒下的声音。还有那一次次的劝解动员,使得原本追
期刊
【摘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苦难意识”,这种对苦难的浓烈恣肆地暴露和渲染,使余华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也使余华成为80年代以后中国文艺界一位极具诱惑力也常令人困惑的作家。本文从三方面解读《活着》:一是余华作品呈现出黑暗无边的苦难世界,二是写苦难世界的曙光,三是余华用特有的平淡如水的叙述方式为本文增添苦难色彩。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意识;生命曙光;平淡叙述  一
期刊
【摘要】:《中庸》位列“四书”之一,探究《中庸》之中的“天人关系”对于研究先秦儒家的“天人关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义理之天、主宰之天、自然之天三个角度,探究《中庸》之中的“天人关系”体系,以期对先秦儒家“天人关系”理论的研究与构建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庸》;天人关系;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  《中庸》《大学》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南宋之际由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与《论语
期刊
【摘要】:苏童的小说《园艺》讲述由于夫妻之间的争吵,妻子将丈夫锁在了门外,自此丈夫失踪,一家人开始寻找之旅的一系列趣闻,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丈夫是被人杀死并被埋在自家的花园里。小说不同于一般的叙事策略,采用了不可靠叙事,这主要体现在隐含作者与文本的叙述者对于孔太太的认识。  【关键词】:苏童 ;《园艺》;不可靠叙述  “不可靠叙述”,又称“不可靠性”,是西方文学批评界、尤其是叙事学界讨论最多的
期刊
【摘要】:沈从文的《丈夫》内容和故事情节简单,语言诙谐又带有调侃意味,文本通过对“丈夫”心路历程的变化的刻画来展示人物形象,进而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丈夫”这个群体的意识觉醒。  【关键词】:丈夫;意识;觉醒;悲悯  沈从文的作品本身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堪称小说中关于近现代湘西世界的“历史”。作者在诙谐幽默、风趣又独特的描绘中流露出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