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虽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但是它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它是学生思维敏捷性与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体现。面对着许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只使用简单的字或词来表达一句不太完整语义的情况下,笔者从学生对数学语言的体会、训练以及强化等方面进行了浅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看不到像语文学科那样具有语言感染力的情境。有的人会说这是学科之间的差异;也有的人会说数学学习缺乏情感语言的表达当然就失去了感染力;还有的人会说语文学科就是人类自身对于情感的宣泄。不论怎样,在当今唱响全民阅读的大潮中,数学同样需要阅读、同样需要有情感的宣泄、赞叹的语言,数学学习同样需要进行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进行数学语言的品悟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更重要的是,阅读可以让学生品悟出数学背后的哲学道理以及人生价值等。
阅读数学语言,能够让学生精炼地表达数学发现、理解数学规律或性质,以便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比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让不同的学生对发现的知识进行不同表达,相对比较,提炼更加准确的数学语言。而后让学生阅读“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不仅是对于学生发现商不变性质的概括与总结,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对数学发现有一个准确地而又精炼地知识理解与把握。
再比如,让学生阅读祖冲之对于圆周率的发现,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数学的研究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古代数学取得成就的荣誉感;让学生阅读陈景润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懂得对于知识追求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道理;让学生阅读曹冲称象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勤于学习、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等等。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让学生在语言交流中进行数学语言的提炼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新课改以来学校教育也一直都能重视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数学发现的交流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小组合作交流,不僅可以让学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取得学习上最理想效果。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经常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交流活动,往往能够让学生自主获得数学知识的发现,并能提炼出更加准确的数学语言。对于数学语言的精准提炼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
我在数学课堂上教学名数的改写时,如:50厘米=( )米,我能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巡视间发现学生由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到相对准确的语言表达。小组汇报时,有的学生说“因为1米=100厘米,50厘米是100厘米的一半,所以50厘米=0.5米。”也有的学生说“1米=100厘米,50厘米占100厘米的[50100],所以50厘米=0.5米”……。然后我依据“1米=100厘米,50厘米占100厘米的[50100],所以50厘米=0.5米”引导学生发现“50厘米=( )米,就可以用50÷100=0.5来计算。”逐渐提炼语言“把厘米数改写成米数,就是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100。”
学生数学语言的交流是经历一个由“放”到“收”的过程,由“粗糙”到“临近”再到“精准”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思维和语言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思维、语言交流、精炼表达的系统的、完整的过程。
三、通过其他感官让学生的数学语言得以有效强化
语言源于人的内心的感触,源于人自身的体验、情感的表达与宣泄愿望。而学生的数学语言恰恰就源自于学生对于发现数学知识过程中的体验。往往这种体验都是由人的多种感官共同协作、相互交汇来实现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往往要经历一个“操作、观察、发现、猜想、交流、验证……”的过程。毫无疑问,动手操作、用心观察可以丰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体验、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的生成。
在数学教学中,我能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心观察,而后让学生发现知识。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我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切分蛋糕、切分苹果等动手活动来体验“平均分 ”,发现平均分;通过观察比较来认识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从而理解了是平均分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的数学语言有根、有源,从而激发了他们表达出“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多经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细心观察、认真交流、用心斟酌,积极促进学生数学语言地不断生成,经过持之以恒地训练,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素养。
【作者单位:泗阳县临河镇小学 江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看不到像语文学科那样具有语言感染力的情境。有的人会说这是学科之间的差异;也有的人会说数学学习缺乏情感语言的表达当然就失去了感染力;还有的人会说语文学科就是人类自身对于情感的宣泄。不论怎样,在当今唱响全民阅读的大潮中,数学同样需要阅读、同样需要有情感的宣泄、赞叹的语言,数学学习同样需要进行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进行数学语言的品悟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更重要的是,阅读可以让学生品悟出数学背后的哲学道理以及人生价值等。
阅读数学语言,能够让学生精炼地表达数学发现、理解数学规律或性质,以便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比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让不同的学生对发现的知识进行不同表达,相对比较,提炼更加准确的数学语言。而后让学生阅读“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不仅是对于学生发现商不变性质的概括与总结,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对数学发现有一个准确地而又精炼地知识理解与把握。
再比如,让学生阅读祖冲之对于圆周率的发现,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数学的研究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古代数学取得成就的荣誉感;让学生阅读陈景润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懂得对于知识追求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道理;让学生阅读曹冲称象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勤于学习、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等等。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让学生在语言交流中进行数学语言的提炼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新课改以来学校教育也一直都能重视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数学发现的交流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小组合作交流,不僅可以让学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取得学习上最理想效果。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经常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交流活动,往往能够让学生自主获得数学知识的发现,并能提炼出更加准确的数学语言。对于数学语言的精准提炼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
我在数学课堂上教学名数的改写时,如:50厘米=( )米,我能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巡视间发现学生由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到相对准确的语言表达。小组汇报时,有的学生说“因为1米=100厘米,50厘米是100厘米的一半,所以50厘米=0.5米。”也有的学生说“1米=100厘米,50厘米占100厘米的[50100],所以50厘米=0.5米”……。然后我依据“1米=100厘米,50厘米占100厘米的[50100],所以50厘米=0.5米”引导学生发现“50厘米=( )米,就可以用50÷100=0.5来计算。”逐渐提炼语言“把厘米数改写成米数,就是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100。”
学生数学语言的交流是经历一个由“放”到“收”的过程,由“粗糙”到“临近”再到“精准”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思维和语言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思维、语言交流、精炼表达的系统的、完整的过程。
三、通过其他感官让学生的数学语言得以有效强化
语言源于人的内心的感触,源于人自身的体验、情感的表达与宣泄愿望。而学生的数学语言恰恰就源自于学生对于发现数学知识过程中的体验。往往这种体验都是由人的多种感官共同协作、相互交汇来实现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往往要经历一个“操作、观察、发现、猜想、交流、验证……”的过程。毫无疑问,动手操作、用心观察可以丰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体验、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的生成。
在数学教学中,我能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心观察,而后让学生发现知识。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我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切分蛋糕、切分苹果等动手活动来体验“平均分 ”,发现平均分;通过观察比较来认识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从而理解了是平均分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的数学语言有根、有源,从而激发了他们表达出“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多经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细心观察、认真交流、用心斟酌,积极促进学生数学语言地不断生成,经过持之以恒地训练,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素养。
【作者单位:泗阳县临河镇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