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货”这个新“物种”已经进入科学家的视野和研究课题。据有关资料显示,吃货的种群越来越大,他们的特征是爱吃、懂吃、会吃,对新奇的吃食抱有永恒的热情和好奇,对吃有舍生忘死宗教般的信仰。吃饭容易,“吃货”并非好做的。
一、做“吃货”也是有天赋的
酸、甜、苦、咸、鲜,这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五种味觉,通过味蕾分辨和品尝出来,普通人和吃货的区别,并不在于对味觉的感知,我们都是通过舌头感受味道由各种受体接收并引发兴奋之后,大脑整合这些信息与嗅觉、视觉(色和形状)的同步信息,得出食物的整体印象。
你有没有对某种“极味”的嗜好,比如说榴莲?从未见过的形状古怪甚至恐怖的食物?有没有想到或闻到某种气味便欲罢不能、得之而后快的激情?你看到某人一脸享受地吃着鸭臀部,你是向往还是不解?吃货需要具备舌尖探险精神,如果你具备了,那么你就拥有了吃货天赋的一项了。
加拿大的一位厨师能在 1 t水里,品尝到一滴醋的味道。不用惊奇,天才吃货总有特殊的本领寻找到食物,除了本能外,他们的鼻子和味蕾比寻常人要敏锐得多。拥有超级味觉的人,他们会淡定地说:没有什么,我只是比别人多一些味蕾而已。
吃货有天生的烹调能力。在某处吃过某味,念念不忘,凭着舌尖的记忆,他能够几乎复原,拿去和原作的厨师相比,过程惊人的相似。一道从未吃过、从未见过的食物,凭着对食物的理解,他能立即得出制作方法,配料、过程等。绝品吃货,已经近乎“道”了。
总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却身材倍儿棒的,这是天生的吃货;也有喝水都长胖的,因为吃,会引起诸多的身体疾病,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从容赴食,是一种境界。许多“先天”把许多人拒绝在吃货种群外,吃货真的需要一点天赋的。
二、同为“吃货”,为啥不一样
甜味物质是G蛋白位于膜外的T1R2+T1R3感知的,而猫不具备T1R2,所以猫先天不能感知甜,可能正是如此,使得猫科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失去了对食草的兴趣,而变为肉食猎手。自然界并非肉食者鄙,食肉性是基因的变异引起的,同理食草也不是修炼得来的,而是喜欢植物中富含的甜。
先民长期面临着食物短缺和有毒食物的威胁,进化也就相应地根据生存环境的要求而进行。这就培养出了我们对食物颜色、味道的挑剔。据科学家研究,人们喜欢饱和明亮的红、蓝、绿色,而褐色与黄绿色不讨人喜欢。大家知道,红色是对应甜的。
对味道的挑剔,则来自身体对食物的记忆。人类进化出丰富的味觉,起初只是为了鉴别食物。通常来讲,不同的味觉需求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不同信号的作用。嗜甜是需要补充热量的信号;嗜酸是新陈代谢加速的信号;嗜咸是帮助保持体液平衡的信号;嗜苦则是保护人体不受有害物质危害的信号;嗜鲜则是蛋白质以及核酸来源的信号。趋甜避苦其实是趋吉避凶,都是来自祖先遥远的基因指令。现在,味觉喜好虽然早就超越了生存的范畴,但是其感知的原始意义还依然被保留着。
对于某种味道的嗜好,多来自于遗传,或是地域性的饮食习惯。酗酒的父母生下的婴儿特别嗜甜。而四川籍的孩子如果生在浙江,可能会失去对辣的痴狂。这是容易理解的。
有时候你会忽然对某种食物特别渴慕,如果你是新婚的女子,那么大伙都会恭喜你,你可能有喜了,有经验的老人会根据你想吃的味道判断“喜”的性质:男孩或女孩,并且言之凿凿——这有待科学的证明,目前可以知道的是,孕妇的口味选择,是提高胎儿存活率的自我调节信号;如果是男性,并且想吃酸,就可能消化不良,这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同理,如果极度讨厌某种味道,那么就可能是此类营养过剩,要么就是对此曾经受过伤害,是对潜在危险的提示。
三、基因决定人“食肉”或“食草”
T1R2的变异与否决定着食肉或者食草,这是大的划分。在同类中,为何还有喜荤和喜素的区分?除去因为信仰和修炼的因素,在人类中,也有食肉系和食草系的分别。这并非因为他们进化自不同的物种,而是因为基因的一两点差别,就像同样的积木,搭出不同的形貌。因此我们的身边,经常看到无荤不欢的吃货。
对肉食、咸味、糖的喜好,也来自于先民的生存需求。在危险环绕的丛林,猎取食物是艰难的,因此对富含能量食物的偏爱,是他们的生存本能。进化中,这样的喜好被保留下来,在大多数人的基因里留存。母亲的乳液是甜的,既是基因的记忆,也是选择的结果。对于蛋白质烤熟的香气,即使没有尝过,也必然食指大动。
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让喜好他们的吃货们痛苦,但是拒绝很难,这不仅仅是意志力的问题。研究表明,携带FTO基因变异的人往往喜欢高能量的食物,他们表现出对食肉、巧克力等极大的“不可控力”,少了便觉有极度的饥饿感。而不含此类基因变异的,对于素食可以接受。
四、基因决定你喜欢何种味道
大约有15%的人生来肝脏里就存在一种酶,它可以提高体内高密度脂肪蛋白水平,能降低饮食中摄入的脂肪、抵消低密度脂肪蛋白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这就是传说中“有吃福”的人,这样的硬件让身体永远处于可吸纳的状态,因此他们嘴大吃四方,享受甜、鲜的豪华盛宴。
两个特异性基因TAS2R38和CD36可能在一些人品尝和享受膳食脂肪中发挥着作用。携带CD36基因变异的,要比其他人觉得意大利沙拉酱更加滑腻,他们对咸或甜的反应更灵敏。而大约70%的美国成年人和儿童能够尝出苦味化合物受体基因TAS2R38,剩下的30%则不能感知。
对味道的偏爱很大程度是遗传引起。味觉发育非常早,有些孩子很早就对大蒜、胡萝卜等特别的味道情有独钟,原因是味道不仅进入母亲的乳汁,甚至会进入子宫内的羊水里,妊娠母亲的饮食偏好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偏好。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项调查表明,婴儿喜欢他们在子宫中接触过的滋味,喜酸的母亲即使在哺乳期摄取,也会让孩子喜欢酸味。
总之,对美食的偏好是基因和生长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吃货的秘密源远流长,“注定”的力量十分遥远又十分巨大,起着方向性的作用。习惯是“注定”指导下的微调,走不出它的圈定。现代社会食物的极大丰富,人的食物链顶端的位置,让舍弃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伤害的甜品以及高脂肪类食物成为可能。如果可以通过基因变异来控制人对肉食的喜好,那么许多疾病可以得到根治,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将会更加和谐,这将会进入科学家的研究视野的。
一、做“吃货”也是有天赋的
酸、甜、苦、咸、鲜,这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五种味觉,通过味蕾分辨和品尝出来,普通人和吃货的区别,并不在于对味觉的感知,我们都是通过舌头感受味道由各种受体接收并引发兴奋之后,大脑整合这些信息与嗅觉、视觉(色和形状)的同步信息,得出食物的整体印象。
你有没有对某种“极味”的嗜好,比如说榴莲?从未见过的形状古怪甚至恐怖的食物?有没有想到或闻到某种气味便欲罢不能、得之而后快的激情?你看到某人一脸享受地吃着鸭臀部,你是向往还是不解?吃货需要具备舌尖探险精神,如果你具备了,那么你就拥有了吃货天赋的一项了。
加拿大的一位厨师能在 1 t水里,品尝到一滴醋的味道。不用惊奇,天才吃货总有特殊的本领寻找到食物,除了本能外,他们的鼻子和味蕾比寻常人要敏锐得多。拥有超级味觉的人,他们会淡定地说:没有什么,我只是比别人多一些味蕾而已。
吃货有天生的烹调能力。在某处吃过某味,念念不忘,凭着舌尖的记忆,他能够几乎复原,拿去和原作的厨师相比,过程惊人的相似。一道从未吃过、从未见过的食物,凭着对食物的理解,他能立即得出制作方法,配料、过程等。绝品吃货,已经近乎“道”了。
总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却身材倍儿棒的,这是天生的吃货;也有喝水都长胖的,因为吃,会引起诸多的身体疾病,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从容赴食,是一种境界。许多“先天”把许多人拒绝在吃货种群外,吃货真的需要一点天赋的。
二、同为“吃货”,为啥不一样
甜味物质是G蛋白位于膜外的T1R2+T1R3感知的,而猫不具备T1R2,所以猫先天不能感知甜,可能正是如此,使得猫科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失去了对食草的兴趣,而变为肉食猎手。自然界并非肉食者鄙,食肉性是基因的变异引起的,同理食草也不是修炼得来的,而是喜欢植物中富含的甜。
先民长期面临着食物短缺和有毒食物的威胁,进化也就相应地根据生存环境的要求而进行。这就培养出了我们对食物颜色、味道的挑剔。据科学家研究,人们喜欢饱和明亮的红、蓝、绿色,而褐色与黄绿色不讨人喜欢。大家知道,红色是对应甜的。
对味道的挑剔,则来自身体对食物的记忆。人类进化出丰富的味觉,起初只是为了鉴别食物。通常来讲,不同的味觉需求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不同信号的作用。嗜甜是需要补充热量的信号;嗜酸是新陈代谢加速的信号;嗜咸是帮助保持体液平衡的信号;嗜苦则是保护人体不受有害物质危害的信号;嗜鲜则是蛋白质以及核酸来源的信号。趋甜避苦其实是趋吉避凶,都是来自祖先遥远的基因指令。现在,味觉喜好虽然早就超越了生存的范畴,但是其感知的原始意义还依然被保留着。
对于某种味道的嗜好,多来自于遗传,或是地域性的饮食习惯。酗酒的父母生下的婴儿特别嗜甜。而四川籍的孩子如果生在浙江,可能会失去对辣的痴狂。这是容易理解的。
有时候你会忽然对某种食物特别渴慕,如果你是新婚的女子,那么大伙都会恭喜你,你可能有喜了,有经验的老人会根据你想吃的味道判断“喜”的性质:男孩或女孩,并且言之凿凿——这有待科学的证明,目前可以知道的是,孕妇的口味选择,是提高胎儿存活率的自我调节信号;如果是男性,并且想吃酸,就可能消化不良,这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同理,如果极度讨厌某种味道,那么就可能是此类营养过剩,要么就是对此曾经受过伤害,是对潜在危险的提示。
三、基因决定人“食肉”或“食草”
T1R2的变异与否决定着食肉或者食草,这是大的划分。在同类中,为何还有喜荤和喜素的区分?除去因为信仰和修炼的因素,在人类中,也有食肉系和食草系的分别。这并非因为他们进化自不同的物种,而是因为基因的一两点差别,就像同样的积木,搭出不同的形貌。因此我们的身边,经常看到无荤不欢的吃货。
对肉食、咸味、糖的喜好,也来自于先民的生存需求。在危险环绕的丛林,猎取食物是艰难的,因此对富含能量食物的偏爱,是他们的生存本能。进化中,这样的喜好被保留下来,在大多数人的基因里留存。母亲的乳液是甜的,既是基因的记忆,也是选择的结果。对于蛋白质烤熟的香气,即使没有尝过,也必然食指大动。
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让喜好他们的吃货们痛苦,但是拒绝很难,这不仅仅是意志力的问题。研究表明,携带FTO基因变异的人往往喜欢高能量的食物,他们表现出对食肉、巧克力等极大的“不可控力”,少了便觉有极度的饥饿感。而不含此类基因变异的,对于素食可以接受。
四、基因决定你喜欢何种味道
大约有15%的人生来肝脏里就存在一种酶,它可以提高体内高密度脂肪蛋白水平,能降低饮食中摄入的脂肪、抵消低密度脂肪蛋白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这就是传说中“有吃福”的人,这样的硬件让身体永远处于可吸纳的状态,因此他们嘴大吃四方,享受甜、鲜的豪华盛宴。
两个特异性基因TAS2R38和CD36可能在一些人品尝和享受膳食脂肪中发挥着作用。携带CD36基因变异的,要比其他人觉得意大利沙拉酱更加滑腻,他们对咸或甜的反应更灵敏。而大约70%的美国成年人和儿童能够尝出苦味化合物受体基因TAS2R38,剩下的30%则不能感知。
对味道的偏爱很大程度是遗传引起。味觉发育非常早,有些孩子很早就对大蒜、胡萝卜等特别的味道情有独钟,原因是味道不仅进入母亲的乳汁,甚至会进入子宫内的羊水里,妊娠母亲的饮食偏好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偏好。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项调查表明,婴儿喜欢他们在子宫中接触过的滋味,喜酸的母亲即使在哺乳期摄取,也会让孩子喜欢酸味。
总之,对美食的偏好是基因和生长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吃货的秘密源远流长,“注定”的力量十分遥远又十分巨大,起着方向性的作用。习惯是“注定”指导下的微调,走不出它的圈定。现代社会食物的极大丰富,人的食物链顶端的位置,让舍弃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伤害的甜品以及高脂肪类食物成为可能。如果可以通过基因变异来控制人对肉食的喜好,那么许多疾病可以得到根治,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将会更加和谐,这将会进入科学家的研究视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