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猪年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sc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灯谜,在中原民间流传很广,颇受人们喜爱。谜面是“白胖小媳妇儿,十六七八岁儿,走路溜墙根儿,一路哼小曲儿。”那谜底就是猪,准确地说,是母猪,白母猪。我是在很小的时候,听到这个谜语的,听了一遍,就记住了,至今不忘。这个谜面形式整齐而琅琅上口,用我们家乡的方音读出来,尤其悦耳动听。全“诗”采用比喻修辞格,将白母猪比作“纖纤作细步”的妙龄少女。“走路溜墙根儿”传达其谦卑,“一路哼小曲儿”显示其乐观。有个谦卑、乐观的少女出现在面前,让人不自觉砰然心动,油然而生爱意。可见,在民间,猪还是很受人待见的动物。
  猪是人类最早的朋友。据记载,在我国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猪骨,经过碳14测定距今约有六千年。这些猪的体形特征,已十分接近现代猪,所以它应为驯化较长时间的家猪。而在河南淅川的下王岗,具有仰韶文化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家猪的化石,经科学鉴定它们和野猪有明显的区别,其时间更早于半坡遗址那些驯化家猪的骨骼,这充分说明我国养猪的历史应在七八千年之间。我国考古挖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处出现猪的遗骸,它证明猪作为陪葬和祭祀品的历史已很悠久。

  猪对人类的进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贡献没有任何动物能够取代。人类的祖先最早以素食为主,但植物食品中蛋白质却较低,长期素食蛋白质得不到充分供给,会导致营养失衡,记忆功能下降,反应迟钝,抗病能力降低,容易衰老。猿最终进化为人,并在从古人到新人的转变时期在体力和智力上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这与肉食的增加,特别是猪肉的增加有很大关系。猪为人提供了稳定的肉食来源,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体力和智力。
  猪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经考证,中文“家”字宝盖下边有“豕”字,“家”中有猪方能称“家”的象形文字组合亦说明,猪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很普遍、很活跃,在家庭和社会经济结构中,地位作用十分突出重要。猪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最后的一位,与十二地支配“亥”,故一天十二时辰的晚上九点至十一点称“猪时”,易卦为“猪为材”。在民间习俗中,猪也是受人欢迎的,是丰收和喜庆的象征。春节一到,农村许多人家门上就会贴有猪的形象,以“肥猪拱门”预兆或祈求丰年。
  猪在现代生产的文化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自古至今的建筑、雕刻、绘画、书藉、食品、服饰等领域,以及现代产生的商品广告、影视演出等行业内,出现了以猪为图案和题材的各类作品,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承袭传播了猪文化。尤其1959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猪为六畜之首”“猪浑身都是宝”“猪多肥多粮食多”的口号后,猪的地位作用在新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前几年,在网上广泛流行过一首叫《猪之歌》的歌曲,让猪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前苏联自然学家赫森说:“猪不像马、牛、绵羊那样疑心重重,畏缩顺从;不像山羊那样卤莽,天不怕地不怕,不像鹅那样满情敌意,不像猫那样屈尊俯就;也不像狗那样摇尾乞怜。”在他心目中,猪成了最完美的动物了!
  选自《贵州民族报》
其他文献
云南大地是美的。当你行走在这片大地上,看久了群山、村寨,你会有一种莫名的触动:一根春草就是一个绿色的梦,一抹寒烟就是一首朦胧的诗。你不仅会被这里的少数民族多彩文化所吸引,更会被浸染在这方土地上的生态文化魅力所折服。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历经千年风雨,如今依然生机勃勃,将远古与今天连接在一起,展示出一幅历久弥新的中华生态文化图景。千百年来,哈尼族人利用哀牢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
车停烟墩山顶,丛林尚未从晨梦里完全醒来,水雾聚叶,凝为碧玉。海岛上的雾霭并不浓稠,只是悄然守护于丛林腰间,一阵强风斜刺里杀来,花枝乱颤,落叶飞起,似乎要回到昨天的枝头。中国沿海叫望海楼的景致不少,洞头望海楼被誉为“雁山第一胜景”,始建于公元426年。当时永嘉太守颜延之巡视沿海,为洞头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色所感,后在烟墩山凿石垦壤、筑楼引凤,以观盛景。景致因楼而起,绮色因人而聚,唐代诗人张又新任温州刺史
每转换一次职业,就像转换一次人生。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生活中完全属于自己的部分很少。工作不单构筑起一个让你可以安住其中的小世界,更带你进入形形色色的人际网络,决定你和什么样的人待在一起。所以,当一个人转换职业的时候,是从一个小世界进入另一个小世界,过去的种种人际关系都一并被切断。我曾经从事民航工作11年。那时,每进一架飞机、每开一条航线、每换一任总经理、每发一次事故通报、每调整一次薪酬,于每个从业者
天忽然降温,朋友妻为他买了件厚实的冬衣。朋友试了试,很暖和,很轻盈,质感也很好。但看到标签上的价格,朋友的心“咯噔”了一下:太贵了!他在心里盘算了下,这个价格,相当于自己一个多月的工资。朋友坦承,这么贵的衣服,他是绝舍不得给自己买的。朋友是个小气的人吗?不。他喜欢喝酒,再贵的酒,他都舍得,尤其与朋友们一起聚会的时候。他还喜欢写写画画,这并非他的专业,纯粹是业余爱好,按他自己的说法,随性涂鸦而已。但
外地饕餮来南京,揣着大把人民币,渴望大快朵颐,品尝本地最具有代表性的美食。遇到这样状况,我会脱口而出,劝他们去新街口,去金陵饭店,品尝炖生敲。一提到炖生敲,立刻口舌生香,忍不住咽唾沫。说老实话,南京美食也就那么回事。要说有点历史,文化上可以卖弄几句,还有那么点么意思,必须是炖生敲,必须金陵饭店。别处也能炖,最入味的就是这一家。炖生敲是十分讲究的菜肴,不认真,不尽心尽力,做不出那个味道。有一年南京搞
南方有嘉木,说的是茶树。  幼时在黔南山区,时光慢下脚步,仿佛停滞了。我像一匹脱缰的小马,无处挥霍过剩的精力,楼前楼后地遍地疯跑,跑着跑着就上了山。我看见在山岗上,一株株一行行一排排的茶树耳鬓厮磨,聚成丛,集为垛,青枝绿叶浓得化不开。  现在,环球同比凉热,南北气候越来越接近,南方的茶树涉过长江,扎根在北方的山区,依然生长得枝繁叶茂。追随着乡村振兴的背影,我来到泰沂山脉腹地的新泰市羊流镇,在蟠龙山
滇东美食是北京人天津人上海人不怎么了解的。云南的旅游起步早,发展得快,人们蜂拥来七彩云南游览,往往是到西双版纳、昆明、大理、香格里拉、玉龙雪山、丽江古镇。滇东没有进入游客们的视野,去的人少,那地方的美食自然知晓得少。七月下旬,正是全中国多地的酷暑炎夏季节。我从爽爽的贵阳郊区山岭走进滇东,却发现,这地方比我躲着写东西的十里河滩边上还要凉爽。细想想一点不奇怪,贵阳的温度是摄氏20度到30度左右,海拔比
前不久去了绍兴,并有机会一睹了著名的咸亨酒店。咸亨酒店创建于1894年,是鲁迅堂弟所开,因鲁迅先生在《孔乙己》《风波》《明天》等多部作品中的生动描述而名扬海内外。不晓得鲁迅的文章当年有没有令酒店生意兴隆,但今天的咸亨酒店却是家著名的五星级酒店。在咸亨酒店,我们品尝了加饭酒配茴香豆,回味鲁迅笔下的历史风情与江南古越文化的从容适闲。人们都说,绍兴以“三乌”著名———“乌篷船、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谁
又到了捧起热乎乎烤白薯的日子了。老北京冬日街头美食,莫过于糖炒栗子、烤白薯和冰糖葫芦了。一过立冬,街上卖烤白薯的就多了起来,并伴着一阵阵的吆喝声:“栗子味儿的!”“来块儿热乎的!”白薯,本称番薯,不同地区又有红薯、甘薯、金薯、红苕、地瓜之称,原产于美洲,1492年哥伦布把它带入欧洲,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而传入我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
在人们的家乡情结里,最难割舍的一种便是舌尖上的“乡味”。人们对家乡饮食的味道,往往有着一种近乎执着的喜好。母亲做的“乡味”,让我真切感受到那是一缕浓浓的乡情、一份深深的母爱,更承载着质朴无华的生活信念。我父母都是从湘西大山深处的农家走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中期,父亲入朝参战回国后,母亲随军来到鸭绿江边的山城———通化。从满目苍翠的南方到冰天雪地的东北,除了气候,最难适应的是饮食。母亲曾说起,初到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