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是祖国每天送走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在这里,有一位护边员的故事家喻户晓,她叫布茹玛汗·毛勒朵。近60年来,她始终坚守一名护边员的神圣职责,用忠诚与奉献谱写出一曲曲爱国守边的壮歌。她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去年9月,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9月初,笔者从阿图什市出发,驱车4个多小时到达乌恰县吉根乡,见到了今年78岁的布茹玛汗。“现在我虽然老了,不能守边护边了,但我的子女都是护边员,我要让他们一代一代接力守下去。”一见面,布茹玛汗就对笔者说道。
1961年,年仅19岁的布茹玛汗成为冬古拉玛山口第一个女护边员。她回忆说:“当年第一次跟随父亲上山巡逻,不巧赶上了暴风雪,我俩连滚带爬挪到界碑前。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界碑,心里可激动了。”
布茹玛汗巡逻的边境线,平均海拔4290米,自然环境恶劣,山顶常年积雪。巡边路上,沟壑密布、险象环生,她的腿脚经常被尖利的岩石划出道道血口,被困暴风雪中更是“家常便饭”,但她每天坚持早出晚归,将快要越境的牛羊赶回来,查看有无陌生人进出边境……
一天早晨,布茹玛汗在巡边时敏感地发现一块界碑被移动了。边界无小事,她立即骑马赶到吉根乡边防派出所报告。经过相关人员仔细勘查确认,界碑被人为向我国方向移动了25厘米。最终,经过交涉,界碑又回归原来的位置。
“我是护边员,更是共产党员,守边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近60年来,她在边境线上留下的足迹长达8万多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走了2圈。
在布茹玛汗的影响下,她的5個子女也都成了护边员。“我从12岁就开始跟着妈妈巡边,妈妈把守边护边看得比她的生命还重要。我要像妈妈一样守护好祖国的边防线。”布茹玛汗的儿子麦尔干坚定地说。
巍巍的高山上,长长的巡逻路。路的两侧,一块块青石上,或用柯尔克孜文,或用汉字,镌刻着“中国”字样。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些数不清的“中国石”,是布茹玛汗用几十年心血构筑的巡逻路标。
刚开始巡边时,布茹玛汗望着绵延的边境线,发现不时有牧民越界放牧,她意识到了守护边境的重要性。从那时起,她便萌生了在边境线的石头上刻上“中国”字样的念头。
布茹玛汗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刻下“中国石”的场景:那天,她独自一人在山上巡逻,突然一阵狂风暴雨,让她内心充满恐惧,她便在一块青石上用柯尔克孜文刻下“中国”字样,以此消除心中的恐惧。整整三天三夜,她高兴地抱着这块石头,连睡觉都没有离开过它。
后来,布茹玛汗得知汉字更易于书写,便开始向别人请教汉字的写法,然后就日复一日地将“中国”二字刻写在边境线大大小小的石头上。她说:“我要把祖国‘刻’在心里,我要告诉非法越境者,这里是中国的土地,这些‘中国石’就是主权的象征,任何人都不得侵犯。”
笔者跟随布茹玛汗行走在边境线上,随手捡起一块“中国石”,心中顿感一阵暖意,仿佛冰冷的石头也有了温度。布茹玛汗说:“我熟悉冬古拉玛山口的石头,就像熟悉我家抽屉里的东西一样,哪块石头被人动过,都逃不过我的眼睛。虽然我一天天在变老,但这些‘中国石’永远坚硬,它们就像界碑一样神圣。”
布茹玛汗的父亲是个孤儿,从小过着贫苦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全家人才过上了好日子。对于来之不易的新生活,他十分珍惜,弥留之际叮嘱子女:“这里的解放,是解放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们要守好边境,像待家人一样待解放军。”
后来,拥军爱军便成了布茹玛汗常年坚持的又一件大事。她记不清救治过多少冻伤、摔伤、被困暴风雪的“兵娃”,给他们母亲般的爱与呵护。“我要像爸爸说的那样,像待家人一样待解放军,让他们安安心心地为祖国站岗放哨。”布茹玛汗说。
一年寒冬,某边防连战士罗齐辉在风雪中巡逻时双脚被冻伤,战友们将他抬进布茹玛汗家的毡房。“一看孩子的脚,我心疼得直掉眼泪,就赶紧把他的双脚揣在自己的怀里暖着,催儿子快宰只羊,用羊血热敷。”布茹玛汗说,一个多小时后,这名战士的双脚逐渐恢复了知觉。
布茹玛汗的家境并不宽裕,可是只要边防战士巡逻经过她家或来做客,她和家人都会把毡房让给战士们住,自己搬到放杂物的小毡房里。每年建军节,她都会在家里备好酥油卷饼、奶茶,宰杀牛羊,请边防战士到家里庆祝节日。
“布茹玛汗大妈待我们,简直比待亲儿子还要亲!”某边防连官兵说。有一年,7名官兵前往冬古拉玛山口巡逻,原计划3天后到达目的地。不料,持续的暴风雨将他们困在半山腰,随身携带的干粮也快吃完了。得知消息后,布茹玛汗心急如焚。暴雨之夜,她和儿子麦尔干背着干粮,摸着石头一点点向前挪,赶了近10个小时山路,终于将干粮送到战士们手中……
坚守,是一种责任、一种本色,更是一种信仰。在边境线上,布茹玛汗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土地,用大爱为边防官兵送去温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作者单位: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广播电视台)(责任编辑:孙进军)
“守边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9月初,笔者从阿图什市出发,驱车4个多小时到达乌恰县吉根乡,见到了今年78岁的布茹玛汗。“现在我虽然老了,不能守边护边了,但我的子女都是护边员,我要让他们一代一代接力守下去。”一见面,布茹玛汗就对笔者说道。
1961年,年仅19岁的布茹玛汗成为冬古拉玛山口第一个女护边员。她回忆说:“当年第一次跟随父亲上山巡逻,不巧赶上了暴风雪,我俩连滚带爬挪到界碑前。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界碑,心里可激动了。”
布茹玛汗巡逻的边境线,平均海拔4290米,自然环境恶劣,山顶常年积雪。巡边路上,沟壑密布、险象环生,她的腿脚经常被尖利的岩石划出道道血口,被困暴风雪中更是“家常便饭”,但她每天坚持早出晚归,将快要越境的牛羊赶回来,查看有无陌生人进出边境……
一天早晨,布茹玛汗在巡边时敏感地发现一块界碑被移动了。边界无小事,她立即骑马赶到吉根乡边防派出所报告。经过相关人员仔细勘查确认,界碑被人为向我国方向移动了25厘米。最终,经过交涉,界碑又回归原来的位置。
“我是护边员,更是共产党员,守边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近60年来,她在边境线上留下的足迹长达8万多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走了2圈。
在布茹玛汗的影响下,她的5個子女也都成了护边员。“我从12岁就开始跟着妈妈巡边,妈妈把守边护边看得比她的生命还重要。我要像妈妈一样守护好祖国的边防线。”布茹玛汗的儿子麦尔干坚定地说。
“我要把祖国‘刻’在心里”
巍巍的高山上,长长的巡逻路。路的两侧,一块块青石上,或用柯尔克孜文,或用汉字,镌刻着“中国”字样。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些数不清的“中国石”,是布茹玛汗用几十年心血构筑的巡逻路标。
刚开始巡边时,布茹玛汗望着绵延的边境线,发现不时有牧民越界放牧,她意识到了守护边境的重要性。从那时起,她便萌生了在边境线的石头上刻上“中国”字样的念头。
布茹玛汗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刻下“中国石”的场景:那天,她独自一人在山上巡逻,突然一阵狂风暴雨,让她内心充满恐惧,她便在一块青石上用柯尔克孜文刻下“中国”字样,以此消除心中的恐惧。整整三天三夜,她高兴地抱着这块石头,连睡觉都没有离开过它。
后来,布茹玛汗得知汉字更易于书写,便开始向别人请教汉字的写法,然后就日复一日地将“中国”二字刻写在边境线大大小小的石头上。她说:“我要把祖国‘刻’在心里,我要告诉非法越境者,这里是中国的土地,这些‘中国石’就是主权的象征,任何人都不得侵犯。”
笔者跟随布茹玛汗行走在边境线上,随手捡起一块“中国石”,心中顿感一阵暖意,仿佛冰冷的石头也有了温度。布茹玛汗说:“我熟悉冬古拉玛山口的石头,就像熟悉我家抽屉里的东西一样,哪块石头被人动过,都逃不过我的眼睛。虽然我一天天在变老,但这些‘中国石’永远坚硬,它们就像界碑一样神圣。”
“像待家人一样待解放军”
布茹玛汗的父亲是个孤儿,从小过着贫苦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全家人才过上了好日子。对于来之不易的新生活,他十分珍惜,弥留之际叮嘱子女:“这里的解放,是解放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们要守好边境,像待家人一样待解放军。”
后来,拥军爱军便成了布茹玛汗常年坚持的又一件大事。她记不清救治过多少冻伤、摔伤、被困暴风雪的“兵娃”,给他们母亲般的爱与呵护。“我要像爸爸说的那样,像待家人一样待解放军,让他们安安心心地为祖国站岗放哨。”布茹玛汗说。
一年寒冬,某边防连战士罗齐辉在风雪中巡逻时双脚被冻伤,战友们将他抬进布茹玛汗家的毡房。“一看孩子的脚,我心疼得直掉眼泪,就赶紧把他的双脚揣在自己的怀里暖着,催儿子快宰只羊,用羊血热敷。”布茹玛汗说,一个多小时后,这名战士的双脚逐渐恢复了知觉。
布茹玛汗的家境并不宽裕,可是只要边防战士巡逻经过她家或来做客,她和家人都会把毡房让给战士们住,自己搬到放杂物的小毡房里。每年建军节,她都会在家里备好酥油卷饼、奶茶,宰杀牛羊,请边防战士到家里庆祝节日。
“布茹玛汗大妈待我们,简直比待亲儿子还要亲!”某边防连官兵说。有一年,7名官兵前往冬古拉玛山口巡逻,原计划3天后到达目的地。不料,持续的暴风雨将他们困在半山腰,随身携带的干粮也快吃完了。得知消息后,布茹玛汗心急如焚。暴雨之夜,她和儿子麦尔干背着干粮,摸着石头一点点向前挪,赶了近10个小时山路,终于将干粮送到战士们手中……
坚守,是一种责任、一种本色,更是一种信仰。在边境线上,布茹玛汗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土地,用大爱为边防官兵送去温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作者单位: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广播电视台)(责任编辑:孙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