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6省市用部编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拉开了新一轮深化课程改革的大幕。从2018年起,部分地区就已经开始试教《中外历史纲要》,在试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针对部编教材容量大的特点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求教大家。
一、新统编教材的叙事特点
1.知识容量的增加
对比原来的教材,部编教材的知识容量有所删增,但从整体上来看,是增加了一些内容。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例,对比人民版必修一教材,增加了相当多的内容(见表1)。
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部编教材虽然删除了部分知识点,但知识点的总量上明显要多于原来的人民版教材。知识点在量上的增加,无疑加重了课堂教学的负担。
2. 历史叙述的浓缩
与知识点增加相反,部编教材在历史叙述上大大压缩。2009版人民版教材以一个专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介绍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包括有《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政治的扩展》三课共计18页教材,需要三课时完成(若包括选修教材的相关知识点的落实,至少需要六课时才能完成)。而部编教材仅为一课,共计6页教材要求在一课时完成。这带来的结果是历史叙述高度压缩,许多历史现象被压缩成了几句话甚至是一个名词。如2009版教材以大量篇幅介绍美国联邦制的形成,又通过“知识链接”详述“聯邦制”这一政治体制。但在部编教材中仅以一个名词的方式呈现。
知识点的增加与历史叙述的浓缩给一线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量的知识点与核心素养如何有效结合?哪些知识点要详细展开,哪些知识点可以点到为止?知识点的展开与课时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试教的过程中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尝试用“学历案”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学历案研究的基本要素
2014年起,崔允漷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与一线高中共同探索,试图改变“我教了,你不会”这一教学的尴尬现象,提出了由“教师立场”、“内容立场”向“学生立场”、“课程立场”转变的学历案方式。
“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背景下,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于学生自主建构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
[5]由此可以看出,学历案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从以往的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移,尽可能地减少“虚假学习”、“游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设计出学生可以达到新经验和知识建构的路径。
学历案从操作层面上来说,教师根据课程纲要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学历案,其中明确学生通过学习要达成的学习目标,目标是具体的、可检测的。根据目标设计好学生相应的学习环节,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互助研学、集体课堂探究等形式完成学习内容,并且通过学习目标自我检测学习内容是否实现。
基于大单元的学历案编写和实践,强调学历案的整体性。各个学科以学科的核心素养和知识结构为依据,确定一个大单元,其中涵盖五至八课时的内容。大单元有大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具体课时有知识目标和核心素养落地的方法和检测,从而将核心素养架构在知识体系上,既实现了知识体系的内化,同时也实现了核心素养的落地。
三、学历案教学的运用策略
1. 从教材处理看,学历案让课堂详繁有据
学科教学有学科的内在知识逻辑,这种逻辑往往是教学架构的理论体系。以《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例,英法美德日俄意是从怎样的社会背景下采取怎样的方式(过程)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有怎样的共性与个性,这无疑是这一知识体系的逻辑架构。如果以此知识架构设计所有知识点的课堂教学,40分钟的课堂不可能完成,取舍是必要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哪些重点讲,哪些不讲?哪些略讲,哪些要仔细剖析呢?
传统的教学策略中,以知识架构中的重要性作为取舍的依据,但这种取舍的依据往往有着极大的教师主观臆断。采用学历案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知识架构的特征来确定课堂重点剖析的内容。
在课前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对英国历史相对熟悉,并且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于其他国家制度的确立具有示范性,因此设计了学历案的第一组活动:
回忆初中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阅读本课教材,完成“活动探究1”
【活动探究1】结合教材的内容,将下列大事年表补充完整(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网络和其他历史书籍将此年表继续丰富)。
【学习思考1】将上大事年表进行阶段划分,并指出划分依据。
设计这组问题,是让学生梳理好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并且用类似的方法整理其他国家是如何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实现教学上的举一反三,对于其他国家制度的确立简略处理,从而实现大幅度地压缩课堂教学的时间,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 从学习本位看,学历案让教学难点突破
教育的价值不在教,而在于学。传统教学中的重难点是从知识本位出发,这些重难点经过传统的教学实践无疑是有效的,但随着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拓宽,有些重难点过时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往往因为不能反馈给教师而慢慢沉淀。学历案在解决困惑问题上有其独有的优势。
为了查找学生学习的难点,实现针对性教学,在学历案设计中,我设计了第二组活动:
回忆初中有关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相关知识,阅读教材,完成“活动探究2”、“学习思考2”
【活动探究2】整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史实。(建议采用二维表格,可以从背景、主要过程(事件)、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整理。) 【学习思考2】根据上表信息,对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异同点,分析影响国家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
表2是学生活动探究2的一份成果抄录。从列举的学生反馈信息看,学生对于背景和过程还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认知存在着概念上的混淆,因此这些内容构成了学生认知的盲区,这些内容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因此以学生的表格为基础,师生课堂上共同完成这些难点突破,解决学生认知上的真正难点,形成了以下的课堂生成。
这一过程占据了课堂一半左右的时间,但这一过程的意义十分明显,这些难点并非老师的主观猜测,而是学生事实上的认知盲区,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生成了新的认知困惑:“农奴制废除了,为何俄国保留有封建残余?”;“德国统一的三次战争为何叫王朝战争?”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学生中个别同学知识面相对丰富的特点,加以点拨,顺利突破了这些难点。
这一过程虽然看似占时较多,但實现了知识体系的架构,并且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些无疑是有价值的。
3.从素养涵养看,学历案让素养落地生根
新课标出台之后,大家都在探讨如何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核心素养不是靠说教可以实现的,素养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是要靠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涵养的,这就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而不能是被动的接受。
在两组活动设计中,各有一个思考题目,这两个思考题目设计的初衷就是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学习思考1】将上大事年表进行阶段划分,并指出划分依据。”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建立宏观的历史时序,让学生体悟到历史事件在宏观时序中所处的位置,同时让学生按照自己对于历史的阶段认知,划分历史阶段。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到同样的历史基于不同的史观和价值判断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这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侧重于让学生感悟。
“【学习思考2】根据上表信息,对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异同点,分析影响国家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此思考题设计的初衷是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来解释历史事实,侧重于核心素养的运用。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国家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时所处的时代和空间是不同的,而特定的时空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同时在分析因素的过程中,学生要利用已有的史实,运用合适的史观,有逻辑地分析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产生相应的价值判断,这本身就是“历史解释”素养的检测要点。
四、学历案教学的尝试反思
学历案在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确立与突破、核心素养的涵养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产生了两个问题:
1. 学生学习时间有限
高中学生由于课业多,本身课后的时间有限,学历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探索新知,在学生课后有限的时间下如何更加有效?
2. 知识点覆盖面不足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的反馈来解决学生的知识困惑,但是从考试考察来看,考点更多的是覆盖全本教材,如何实现每一位同学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改革,我们还在路上。
【注释】
[1]此内容在必修一中仅提及独立战争胜利,但在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书中有详细展开。
[2]此内容在必修一中没有展开,但在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书中有详细展开。
[3][4]此内容在必修一中没有涉及,但在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书中有独立的章节详细展开。
[5]卢明、崔允漷:《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页。
一、新统编教材的叙事特点
1.知识容量的增加
对比原来的教材,部编教材的知识容量有所删增,但从整体上来看,是增加了一些内容。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例,对比人民版必修一教材,增加了相当多的内容(见表1)。
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部编教材虽然删除了部分知识点,但知识点的总量上明显要多于原来的人民版教材。知识点在量上的增加,无疑加重了课堂教学的负担。
2. 历史叙述的浓缩
与知识点增加相反,部编教材在历史叙述上大大压缩。2009版人民版教材以一个专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介绍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包括有《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政治的扩展》三课共计18页教材,需要三课时完成(若包括选修教材的相关知识点的落实,至少需要六课时才能完成)。而部编教材仅为一课,共计6页教材要求在一课时完成。这带来的结果是历史叙述高度压缩,许多历史现象被压缩成了几句话甚至是一个名词。如2009版教材以大量篇幅介绍美国联邦制的形成,又通过“知识链接”详述“聯邦制”这一政治体制。但在部编教材中仅以一个名词的方式呈现。
知识点的增加与历史叙述的浓缩给一线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量的知识点与核心素养如何有效结合?哪些知识点要详细展开,哪些知识点可以点到为止?知识点的展开与课时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试教的过程中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尝试用“学历案”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学历案研究的基本要素
2014年起,崔允漷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与一线高中共同探索,试图改变“我教了,你不会”这一教学的尴尬现象,提出了由“教师立场”、“内容立场”向“学生立场”、“课程立场”转变的学历案方式。
“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背景下,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于学生自主建构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
[5]由此可以看出,学历案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从以往的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移,尽可能地减少“虚假学习”、“游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设计出学生可以达到新经验和知识建构的路径。
学历案从操作层面上来说,教师根据课程纲要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学历案,其中明确学生通过学习要达成的学习目标,目标是具体的、可检测的。根据目标设计好学生相应的学习环节,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互助研学、集体课堂探究等形式完成学习内容,并且通过学习目标自我检测学习内容是否实现。
基于大单元的学历案编写和实践,强调学历案的整体性。各个学科以学科的核心素养和知识结构为依据,确定一个大单元,其中涵盖五至八课时的内容。大单元有大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具体课时有知识目标和核心素养落地的方法和检测,从而将核心素养架构在知识体系上,既实现了知识体系的内化,同时也实现了核心素养的落地。
三、学历案教学的运用策略
1. 从教材处理看,学历案让课堂详繁有据
学科教学有学科的内在知识逻辑,这种逻辑往往是教学架构的理论体系。以《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例,英法美德日俄意是从怎样的社会背景下采取怎样的方式(过程)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有怎样的共性与个性,这无疑是这一知识体系的逻辑架构。如果以此知识架构设计所有知识点的课堂教学,40分钟的课堂不可能完成,取舍是必要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哪些重点讲,哪些不讲?哪些略讲,哪些要仔细剖析呢?
传统的教学策略中,以知识架构中的重要性作为取舍的依据,但这种取舍的依据往往有着极大的教师主观臆断。采用学历案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知识架构的特征来确定课堂重点剖析的内容。
在课前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对英国历史相对熟悉,并且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于其他国家制度的确立具有示范性,因此设计了学历案的第一组活动:
回忆初中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阅读本课教材,完成“活动探究1”
【活动探究1】结合教材的内容,将下列大事年表补充完整(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网络和其他历史书籍将此年表继续丰富)。
【学习思考1】将上大事年表进行阶段划分,并指出划分依据。
设计这组问题,是让学生梳理好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并且用类似的方法整理其他国家是如何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实现教学上的举一反三,对于其他国家制度的确立简略处理,从而实现大幅度地压缩课堂教学的时间,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 从学习本位看,学历案让教学难点突破
教育的价值不在教,而在于学。传统教学中的重难点是从知识本位出发,这些重难点经过传统的教学实践无疑是有效的,但随着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拓宽,有些重难点过时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往往因为不能反馈给教师而慢慢沉淀。学历案在解决困惑问题上有其独有的优势。
为了查找学生学习的难点,实现针对性教学,在学历案设计中,我设计了第二组活动:
回忆初中有关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相关知识,阅读教材,完成“活动探究2”、“学习思考2”
【活动探究2】整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史实。(建议采用二维表格,可以从背景、主要过程(事件)、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整理。) 【学习思考2】根据上表信息,对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异同点,分析影响国家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
表2是学生活动探究2的一份成果抄录。从列举的学生反馈信息看,学生对于背景和过程还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认知存在着概念上的混淆,因此这些内容构成了学生认知的盲区,这些内容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因此以学生的表格为基础,师生课堂上共同完成这些难点突破,解决学生认知上的真正难点,形成了以下的课堂生成。
这一过程占据了课堂一半左右的时间,但这一过程的意义十分明显,这些难点并非老师的主观猜测,而是学生事实上的认知盲区,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生成了新的认知困惑:“农奴制废除了,为何俄国保留有封建残余?”;“德国统一的三次战争为何叫王朝战争?”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学生中个别同学知识面相对丰富的特点,加以点拨,顺利突破了这些难点。
这一过程虽然看似占时较多,但實现了知识体系的架构,并且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些无疑是有价值的。
3.从素养涵养看,学历案让素养落地生根
新课标出台之后,大家都在探讨如何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核心素养不是靠说教可以实现的,素养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是要靠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涵养的,这就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而不能是被动的接受。
在两组活动设计中,各有一个思考题目,这两个思考题目设计的初衷就是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学习思考1】将上大事年表进行阶段划分,并指出划分依据。”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建立宏观的历史时序,让学生体悟到历史事件在宏观时序中所处的位置,同时让学生按照自己对于历史的阶段认知,划分历史阶段。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到同样的历史基于不同的史观和价值判断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这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侧重于让学生感悟。
“【学习思考2】根据上表信息,对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异同点,分析影响国家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此思考题设计的初衷是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来解释历史事实,侧重于核心素养的运用。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国家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时所处的时代和空间是不同的,而特定的时空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同时在分析因素的过程中,学生要利用已有的史实,运用合适的史观,有逻辑地分析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产生相应的价值判断,这本身就是“历史解释”素养的检测要点。
四、学历案教学的尝试反思
学历案在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确立与突破、核心素养的涵养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产生了两个问题:
1. 学生学习时间有限
高中学生由于课业多,本身课后的时间有限,学历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探索新知,在学生课后有限的时间下如何更加有效?
2. 知识点覆盖面不足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的反馈来解决学生的知识困惑,但是从考试考察来看,考点更多的是覆盖全本教材,如何实现每一位同学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改革,我们还在路上。
【注释】
[1]此内容在必修一中仅提及独立战争胜利,但在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书中有详细展开。
[2]此内容在必修一中没有展开,但在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书中有详细展开。
[3][4]此内容在必修一中没有涉及,但在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书中有独立的章节详细展开。
[5]卢明、崔允漷:《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