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千峰翠色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陆龟蒙七绝诗《秘色越器》吟:“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诗文以“千峰翠色”描绘越窑秘色青瓷之美。宋代,龙泉窑烧制“粉青”、“梅子青”成功,尤其是“梅子青”釉色青翠欲滴,堪与翡翠媲美,代表了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从而龙泉青瓷最终取代了越窑青瓷的霸主地位,夺得“千峰翠色”来。入元以后,龙泉青瓷继续发展,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大气与粗犷,大件器物不断出现。这些大器胎质厚重,器型粗犷,釉汁莹润,堪比美玉,不愧夺来的“千峰翠色”之美誉。
  1980年11月29日,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239件瓷器中有龙泉青瓷168件,其中的11件元代龙泉窑青釉大盘,便是此类大器,其胎厚体重,造型硕大,口径在32.6—36厘米间,高度在5.1—7.5厘米之间,底径11.8—15.5厘米之间不等,重量大多为2千克左右,最重的达2.3千克,仅1件划花莲纹大盘较轻,重1.04千克。此11件元龙泉窑青釉大盘的主题纹饰有动物和植物纹两大类:动物纹5件,其中龙纹4件,鱼纹1件;植物纹6件,其中莲荷纹4件,牡丹、灵芝纹各1件。其装饰技法集元代龙泉窑的刻、划、印、贴塑等技法之大成。大盘胎釉温润莹洁,宝光内蕴,历经数百年,风采依旧。本文就此11件大盘按主题纹饰的类别分组,再结合其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逐组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动物类
  (一)模印贴花龙纹大盘4件(图1)
  龙是中国最神秘的一种动物,它具百兽之形,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风播雨,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元代陶瓷中以龙纹作为装饰的很多,其中釉下彩绘类的既有磁州窑系的白地褐彩,又有景德镇窑的青花彩绘;单色釉类的既有景德镇窑青白釉又有龙泉窑青釉的模印及模印贴花龙纹。
  构图 :4件龙泉窑青釉龙纹大盘均以盘心为圆形适合纹样,模印贴花一条曲体前行的龙,或戏珠或独行,气势磅礴,威猛之气势扑面而来。盘内壁刻划海水纹一周,线条起伏收放多变,极富韵律之美。
  造型:这组大盘敞口,折沿、弧腹,外壁刻莲瓣纹一周(图1-1、1-2、1-3)或刻菊瓣纹一周(图1-4),有卧足(图1-1、1-2)和圈足(图1-3、1-4)之分。
  纹饰:4件龙纹大盘,其中独龙戏珠纹的占3件,龙纹矫健敏捷,直视火珠,目光如炬,坚定深邃,余下的1件为独龙纹。图1-1、1-2、1-3中三者无论是构图、装饰技法都一致,唯图1-3中的龙纹较前两件少一火珠纹,嘴微张,不似图1-1、1-2中龙纹大张嘴,具欲吞火珠之势。图1-4龙戏珠中的龙纹较前3件龙躯略显修长,呈回首张望状。
  胎釉:通体施青釉,釉色有粉青、青绿、青灰、青黄色,露胎有圈足内刮釉和足沿露胎两种。
  制作工艺:元代龙泉窑在垫烧的工具上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垫圈的使用是在圈足内放垫圈垫烧,又分两种,一种是中心有釉,外围刮釉一周似涩圈,垫圈放于涩胎之上,特点是火石红鲜艳,垫圈痕迹不明显(图1-1);另一种是圈足内不刮釉,垫圈直接垫于圈足内的施釉底部,垫圈残渣痕明显(图1-2)。垫饼的使用是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胎釉结合处常见火石红(图1-3、1-4)。
  (二)模印贴花鱼纹大盘1件(图2)
  南宋和元代的龙泉窑烧制了大量贴花模印双鱼盘,“鱼”与“余”谐音,故取“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
  构图:以盘心为圆形适合纹样,贴塑两条首尾相向的模印小鱼,鱼儿尖头长嘴,眼睛鼓凸,宽躯细尾张鳍,鱼鳞排列整齐,鳍骨清晰,刚劲有力形象生动。盘内壁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的海水纹一周,纹饰清晰,以刀代笔,刀法徐疾有度,线条富于动感,极富韵律之美,整个构图展现了一动一静之妙。
  造型:盘口折沿,弧腹,外壁浅刻莲瓣纹,瓣脊凸起,瓣周用细线勾出莲瓣轮廓,圈足。
  胎釉:通体施青釉,釉面莹润肥腴,釉色青翠,釉面开片自然。足沿露胎。
  制作工艺: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圈足露胎处呈现火石红痕。
  植物类
  (一)刻划莲荷纹大盘4件(图3)
  众多花卉题材中莲荷纹是最常用的纹样之一,它美丽的花形,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气质,常用来比喻人的品质高洁,“莲”与“廉”谐音,寓意清廉,因此莲荷纹在陶瓷装饰上占主要地位,也是龙泉窑中常见的刻划花纹饰之一。
  构图:以盘心为圆形适合纹样,内底刻划莲荷纹。盘的内壁装饰有三种,第一种刻划卷草纹及回纹各一周(图3-1);第二种刻菊瓣纹一周(图3-2、3-3);第三种,刻划卷草纹一周(图3-4)。
  造型:盘的造型有两种,主要区别在盘口沿及外壁的处理上。首先口沿的处理,一种盘口作二层台式,口沿为唇口,(图3-1、3-2、3-3),另一种是宽沿平折(图3-4);其次外壁的处理上,一种为光素无纹(图3-1、3-2、3-3),另一种刻莲瓣纹一周(图3-4)。
  纹饰:高安馆藏的11件大盘中,莲荷纹装饰占了4件,其中以莲荷纹为写实的表现手法有1件(图3-1),莲荷纹一花一叶,荷花瓣尖向外微卷,刀法娴熟,刻划流畅潇洒,随风摇曳的荷叶映衬着亭亭玉立的莲花,姿态妩媚,相映成趣,画面满而不乱。另3件莲荷纹从实物中提炼归纳其主要特征后将其几何化、图案化,莲瓣纹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衍变成椭圆形(图3-2、3-3、3-4)。此3件莲荷纹饰亦各有不同,图3-2大盘内底刻两朵半开的荷花,荷花背向排列,花瓣顶端稍尖,纹饰较清晰。图3-3大盘内底饰刻有一枝半开荷花纹,花瓣顶端圆形,荷花下面划两片叶片衬托,纹饰清晰。图3-4大盘内底划一株荷纹,纹饰模糊不清,隐约可辨花瓣呈细长形状。
  胎釉:通体施青釉,釉色有青黄、青绿、粉青,釉面有开片和不开片两种,开片亦有大小之分。露胎有足沿露胎和圈足内刮釉两种。
  制作工艺:图3-1、3-2、3-3大盘为拉坯成型,外壁可见拉坯旋痕,图3-4大盘因外壁刻莲瓣纹,不能判断是拉坯成型还是印坯成型。4件莲荷纹大盘的烧造工艺有两种,一种是在圈足内刮釉一圈呈涩胎,用于放垫圈垫烧(图3-1),涩胎火石红颜色鲜艳,与中心留下的圆形青釉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种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圈足露胎处呈现火石红,可见垫圈留下的痕迹(图3-2、3-3、3-4)。
  (二)模印牡丹纹大盘1件(图4)
  牡丹自唐代以来,颇受世人喜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称之为“富贵之花”,是元代瓷器中常见装饰题材之一,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彩绘等。
  构图:以盘心为一圆形适合纹样,模印一折枝牡丹花,盘内壁刻菊瓣纹一周。
  造型:盘口作二层台式,折沿立边,唇口。外壁光素无纹,简洁素雅。卧足。
  纹饰:盘内底模印一折枝牡丹,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盛开的牡丹,枝叶繁茂,花头壮硕,茎脉毕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
  胎釉:通体施青釉,厚腴温润,釉色葱绿,碧翠怡人,韵味幽长。
  制作工艺:此盘制作规整,器型较大,为拉坯成型,外壁的旋纹清晰可见。卧足,近圈足处有积釉痕,圈足浅而小,外底露胎部分呈自然形成的火石红,有一圈残留垫烧圈的痕迹。
  (三)模印灵芝纹大盘1件(图5)
  中国传统文化中灵芝被认为是瑞草,乃吉祥、富贵和长寿的象征,是常见的吉祥纹饰之一。
  构图:以盘心为一圆形适合纹样,模印一折枝灵芝,盘内壁刻菊瓣纹一周。
  造型:口作二层台式,折沿立边,唇口。外壁光素,简洁素净。卧足。
  纹饰:盘内底模印一折枝灵芝,翻卷的枝蔓妖娆飘逸,其间点缀两个如意灵芝头,左右相顾,互尽其妍,富有神韵。
  胎釉:通体施青釉,厚腴温润,釉色青中泛黄,雅静别致,韵味幽长。圈足内刮釉露胎。
  制作工艺:此盘制作规整,器型较大,为拉坯成型,外壁的旋纹清晰可见。卧足,近圈足处有积釉痕。圈足内刮釉一大圈呈现火石红,垫圈垫烧,涩胎残留有垫圈痕迹。
  上述11件龙泉窑青釉大盘,胎厚体重,造型硕大,釉厚肥腴,莹润如玉,其简朴大方的青釉自然之美,彩绘瓷器较之远非可比。龙泉青釉属冷色系,以釉色的深浅浓淡衬托出花色之万千丰姿,折射出龙泉青瓷丰富深邃的美学内涵。观此美器,如沐清风,心旷神怡;如品诗文,典雅含蓄。
其他文献
“戏从怀素驰豪笔,写出幽香习习来”是当代花鸟画大家陆抑非在其1976年的小品《九节兰》中的自题。细细品读,这两句正是非翁毕生艺术创作践行的总结,也与他晚年《非翁画语录》中“以书入画,遒劲生动。以画入书,姿态无穷”的书画同源观点相印证。  陆抑非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家、书法家和杰出的艺术教育家。1908年农历二月廿九日,他出生于常熟老城区前辛巷一座青砖黑瓦白墙的院落。祖父陆仲仁喜得长孙,给孩子取单
期刊
中医诊断疾病所用的“望闻问切”,同样也可以用于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如作文章、品鉴瓷器以及青铜器等,也可以用于书画的鉴定,它们之间是一种相通的关系,正如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以释道儒为基石一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望”,在中医角度是指观气色,书画角度同样也是“观气色”,它包含了两个含义,即“远观其气,近察其质”。所谓“气”,有如现代常说的“气质”,南齐谢赫六法中有“气韵生动”,包括后世的很多画论
期刊
汶上县中都博物馆位于汶上县城西北汽车站南,建于1998年,是双层双檐楼阁式仿古建筑,双拱彩绘,雕梁画栋。高21米,占地2800平方米。佛都圣迹珍宝馆是中都博物馆的主展厅,展厅分为文明曙光、化行中都、佛教传入、同朝四尚书、运河枢纽和宝相寺地宫出土文物精品特展等六大板块,其中,宝相寺地宫出土文物精品特展又分为太子灵踪、佛牙供养、稀世佛宝和佛光普照等四个主题。  “文明曙光”展示的是汶上史前文明。汶上县
期刊
河北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河北省阳原县于家沟遗址出土有目前发现中国北方最早的陶片。河北省藁城市台西遗址出土有大量原始瓷残片,可追溯到商代。北朝时期,东魏、北齐建都邺,即今河北省临漳县,大量北朝贵族墓中出土的青瓷,代表了当时北方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唐宋时期,河北是重要的瓷器产地,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是河北省古代四大名窑,制瓷工艺影响深远,产品遍及国内外。元、明、清三代,河北为京畿之地,大
期刊
在清末民国时期有一位书法大家张伯英,在当时已为世人瞩目,并获得了广泛赞誉。张伯英与楷书名家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同时又与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并称“书法四大家”。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谱名启让,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斋名有远山楼、小来禽馆。张伯英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政治家。张伯英出身于徐州望族,祖籍浙江绍兴。
期刊
在晚清、民国初期的粉彩仕女瓷画中,出现了以桃花和风格几乎类同的、穿戴明代服饰的美女为主要入画内容的纹饰,并被藏界俗称为“桃花美女”(图1)。它大量出现在各种实用与观赏瓷器的纹饰中,大到花瓶、将军罐,小到鼻烟壶、汤匙,成为这一时期瓷器仕女画的主流,俨然像有着主题纹饰的“成套”器具,这在中国瓷器纹饰传统仕女画中是空前绝后的,因而成为中国瓷业史上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说到“桃花美女”,人们首先会自然而
期刊
麈,麈尾的省称。麈尾,即偶蹄目鹿科动物麋鹿和驼鹿的统称;用麋鹿或驼鹿尾巴在细长的木条上端或两边插设麈毛,闲谈时执以掸尘、驱蝇蚊和身份、地位象征的名流雅器,故称“麈谈”。《辞源》:“麈,兽名。鹿属。角类鹿,蹄类牛,尾类驴,颈背类骆驼,俗称四不像。”宋人陆佃撰《埤雅》引杨九龄《名苑》:“群鹿随之,皆视麈所往,麈尾所转为准。”“麈尾” 起始东汉、流行于魏晋,因“道同器殊”为儒释道三家常用器具。如今在电影
期刊
由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上海笔墨博物馆、江南书画院2014年9月16日至26日联袂在东方最知名、中国最繁华、上海人气最旺盛的南京东路558号上海旅游品商厦八楼珍宝馆为百岁书法家周愚山举办了“百岁书法家周愚山艺术展”。提起周老先生也许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比较陌生,实际周老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名医。这次主办方将周老先生艺术展放在南京东路上海旅游品商厦八楼珍宝馆,可谓煞费苦心,动足脑筋,想尽办法。之
期刊
康熙时期社会安定,由于废除了“匠户”制度,从而使得制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清代朱琰《陶说》中记载清初的景德镇“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众多的窑户不仅在陶瓷装饰艺术上求得创新,并创烧了宫廷秘玩“珐琅彩”品种,更是在追摹前朝的陶瓷名品的仿制上惟妙惟肖。有些仿古佳作不仅形制、尺寸、画意完全与原作吻合,就是在细部的处理及观察上也力求还原前朝陶瓷的风貌。  仿永乐青花花卉斗笠碗
期刊
日本濑户及其周边地区的制陶史,可以追溯到古坟时代(300—600)。尾张山脉给濑户先民烧窑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众多阶梯窑依山坡而建,形成了濑户村落的基本格局。  日本陶瓷产品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濑户的代表作是施釉陶器。这个特征的形成,大约始于与中国宋王朝交往繁密的镰仓时代(1185—1333)初期(图1)。  此时,日本全国仍处于落后的无釉陶阶段,濑户却首开先河,独此一家投入釉陶生产。据说,从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