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占据初中教材的三分之一篇幅。如何让初中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有效地知晓中国古典文学的这些最基本、最精华的内容,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一大难点。迎难而上,提高效率,更好地实现初中文言文教学目的,需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更加重视初中文言文的重要地位,坚定不移推进文言文教学传承文化、传承精神功能的实现,与时俱进改革文言文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快乐学古文、喜爱学古文、有效学古文。
【关键词】文言文传统文化教学创新文化传承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优秀传统的重要渠道。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掌握文化内容、形成文化自觉的核心期,掌握占据初中语文教材三分之一篇幅的古诗文,对初中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其中文素养的积累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由于文言文的难识难懂、精干无趣,加之初中教学的应试化影响,使得不少初中生谈"文"色变,不少初中语文同仁对文言文教学也讳莫如深,造成了文言文学习效果相对于现代文学习和作文学习的明显落差,对孩子们高中、大学的文言文学习,尤其是走上社会后的传统文化能力造成了很大障碍。本文拟结合多年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就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当追求的目标、应当传承的内容,以及需要创新的方式,进行梳理和分析,提炼出一些东西供主管部门及同仁们参考。
一、咬定一个目标,激励教师迎难而上,学生知难而进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目标或放弃目标,遇到困难就没有了动力,就更容易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现象,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缺乏对文言文教与学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形成文言文必须要教而且一定要教好、必须要学而且一定要学好的强烈意识,没有树立教好、学好文言文,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奠定关键基础的目标,满足于为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学业考试,"能教多少就教多学,能学多少就学多少",碰到困难就停止不前,更谈上不攻克困难而让学生学透、学精文言文了。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比任何人都清醒地看到,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最主要的就是依靠本族优秀文化的傳承。纵观当今世界,经济社会越发达的国家越珍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所使用的书面语言几千年相对稳定,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最主要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无可替代的最根本渠道。在中华民族经历百年苦难、经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正在重新走向辉煌、更加需要文化软实力支撑的关键时候,发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力量,更加关乎大国之运。这种文化力量蕴藏于国民之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言文教学。特别是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毕业后就步入职校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没有机会再学文言文,更加需要抢抓这三年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有效学习近百篇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古诗古文而拥有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基于这样的使命感来看待文言文教学,需要我们在帮助学生应付升学考试,确保文言文部分少失分、不失分的同时,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用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学懂文言文、喜欢文言文,掌握现代中国人应有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突出两大重点,实现文化代代相传,思想发扬光大
让初中生掌握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更加清晰地把握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孩子们传承的两大重点内容,即:中国语文的基本技能和中国优秀传统思想。
首先,要让孩子们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尤其是通过文言文相传下来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及感悟,充满了智慧和真理,其中见之于外形的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等。对这些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要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孩子有比较基础的掌握,不仅要知其有、知其然,而且要努力知其所以然。
其次,要让孩子们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价值取向、处世准则、敬业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决定一个民族能走多远、能走多高的最关键因素。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仍然活力无限,所仰仗的就是古文典籍体现的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动,包括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团结和平的和谐意识,浩然正气的正道之行,有容乃大的开放意识和博大的胸怀;天下为公、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性、整体性的思想,仁爱宽恕、厚德载物的精神,崇尚气节的人格修养,敦厚守信、忠于职守的诚实态度,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英雄精神,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孝道传统等。这些优秀思想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和常新,具有永恒的魅力。初中文言文教学,尽管不可能学其所有,但至少要让孩子们通过几十篇古文的深入学习而对自己的思想有所巩固和提升。
三、创新三个环节,保证教学生动有趣,学习务实有效
之所以出现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多、创新不多,方式没有与时俱进不无关系。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创新,要围绕一个目标和两大重点,着力创新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
第一,创新引导环节,充分调动孩子们学古文的积极性。由于文言文是古代人的书面语,远离现实生活,晦涩难懂,使得许多学生怕学、学不进,教师难讲、讲不深。针对这种情况,要努力创新引导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可以通过现实社会热点焦点导入,将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与正在学习的古诗文结合起来;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把古诗文内容先用白话文故事讲一遍;可以通过流行音乐导入,利用初中生爱听爱唱流行音乐的特点将已经音乐化的古诗文多放几遍;可以通过场景表演导入,根据课文内容改编课本剧,在预习的基础上即兴表演。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的目的就是尊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规律,将初中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尽可能转化为与孩子们生活相联系、相接近的东西,在身临其境、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创新领悟环节,充分提高课堂上学古文的有效性。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学古文的第一要事。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听要听够,让孩子们通过老师或录音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受到感染;读要到位,包括跟随轻读、大声诵读和集体合读,可以组织配乐朗读、朗读竞赛。千万要注意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会背,更多的是通过反复读而领悟古文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真正提高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运用水平。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地解疑答惑,要教给学生领悟古文的方法。
第三,创新积累环节,充分提高在今后用古文的可能性。学以致用,则无止境。博大精深的中国古文典籍是现代中国人立世发展的宝贵资本,用得越多则 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为此,要十分注意防止考试而学习,考完就算学完;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掌握运用古文的方法,积累将来运用的基础能力和资源,重点是引导孩子们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 如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促使他们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3).
[2]杨瑞欣.浅谈初中文言文教育[J].神州,2012,(9).
[3]周慧娟.浅谈文言文教学[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0).
[4]潘正.刍议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1).
[5]潘连云.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下,2012,(1).
【关键词】文言文传统文化教学创新文化传承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优秀传统的重要渠道。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掌握文化内容、形成文化自觉的核心期,掌握占据初中语文教材三分之一篇幅的古诗文,对初中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其中文素养的积累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由于文言文的难识难懂、精干无趣,加之初中教学的应试化影响,使得不少初中生谈"文"色变,不少初中语文同仁对文言文教学也讳莫如深,造成了文言文学习效果相对于现代文学习和作文学习的明显落差,对孩子们高中、大学的文言文学习,尤其是走上社会后的传统文化能力造成了很大障碍。本文拟结合多年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就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当追求的目标、应当传承的内容,以及需要创新的方式,进行梳理和分析,提炼出一些东西供主管部门及同仁们参考。
一、咬定一个目标,激励教师迎难而上,学生知难而进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目标或放弃目标,遇到困难就没有了动力,就更容易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现象,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缺乏对文言文教与学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形成文言文必须要教而且一定要教好、必须要学而且一定要学好的强烈意识,没有树立教好、学好文言文,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奠定关键基础的目标,满足于为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学业考试,"能教多少就教多学,能学多少就学多少",碰到困难就停止不前,更谈上不攻克困难而让学生学透、学精文言文了。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比任何人都清醒地看到,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最主要的就是依靠本族优秀文化的傳承。纵观当今世界,经济社会越发达的国家越珍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所使用的书面语言几千年相对稳定,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最主要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无可替代的最根本渠道。在中华民族经历百年苦难、经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正在重新走向辉煌、更加需要文化软实力支撑的关键时候,发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力量,更加关乎大国之运。这种文化力量蕴藏于国民之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言文教学。特别是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毕业后就步入职校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没有机会再学文言文,更加需要抢抓这三年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有效学习近百篇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古诗古文而拥有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基于这样的使命感来看待文言文教学,需要我们在帮助学生应付升学考试,确保文言文部分少失分、不失分的同时,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用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学懂文言文、喜欢文言文,掌握现代中国人应有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突出两大重点,实现文化代代相传,思想发扬光大
让初中生掌握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更加清晰地把握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孩子们传承的两大重点内容,即:中国语文的基本技能和中国优秀传统思想。
首先,要让孩子们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尤其是通过文言文相传下来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及感悟,充满了智慧和真理,其中见之于外形的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等。对这些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要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孩子有比较基础的掌握,不仅要知其有、知其然,而且要努力知其所以然。
其次,要让孩子们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价值取向、处世准则、敬业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决定一个民族能走多远、能走多高的最关键因素。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仍然活力无限,所仰仗的就是古文典籍体现的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动,包括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团结和平的和谐意识,浩然正气的正道之行,有容乃大的开放意识和博大的胸怀;天下为公、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性、整体性的思想,仁爱宽恕、厚德载物的精神,崇尚气节的人格修养,敦厚守信、忠于职守的诚实态度,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英雄精神,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孝道传统等。这些优秀思想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和常新,具有永恒的魅力。初中文言文教学,尽管不可能学其所有,但至少要让孩子们通过几十篇古文的深入学习而对自己的思想有所巩固和提升。
三、创新三个环节,保证教学生动有趣,学习务实有效
之所以出现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多、创新不多,方式没有与时俱进不无关系。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创新,要围绕一个目标和两大重点,着力创新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
第一,创新引导环节,充分调动孩子们学古文的积极性。由于文言文是古代人的书面语,远离现实生活,晦涩难懂,使得许多学生怕学、学不进,教师难讲、讲不深。针对这种情况,要努力创新引导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可以通过现实社会热点焦点导入,将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与正在学习的古诗文结合起来;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把古诗文内容先用白话文故事讲一遍;可以通过流行音乐导入,利用初中生爱听爱唱流行音乐的特点将已经音乐化的古诗文多放几遍;可以通过场景表演导入,根据课文内容改编课本剧,在预习的基础上即兴表演。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的目的就是尊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规律,将初中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尽可能转化为与孩子们生活相联系、相接近的东西,在身临其境、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创新领悟环节,充分提高课堂上学古文的有效性。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学古文的第一要事。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听要听够,让孩子们通过老师或录音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受到感染;读要到位,包括跟随轻读、大声诵读和集体合读,可以组织配乐朗读、朗读竞赛。千万要注意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会背,更多的是通过反复读而领悟古文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真正提高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运用水平。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地解疑答惑,要教给学生领悟古文的方法。
第三,创新积累环节,充分提高在今后用古文的可能性。学以致用,则无止境。博大精深的中国古文典籍是现代中国人立世发展的宝贵资本,用得越多则 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为此,要十分注意防止考试而学习,考完就算学完;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掌握运用古文的方法,积累将来运用的基础能力和资源,重点是引导孩子们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 如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促使他们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3).
[2]杨瑞欣.浅谈初中文言文教育[J].神州,2012,(9).
[3]周慧娟.浅谈文言文教学[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0).
[4]潘正.刍议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1).
[5]潘连云.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下,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