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进程,我国大学生就业实现了从计划分配体制向自主择业的转变,同时大学生也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入人们的视野。
就业指导最初的功能仅仅是为就业安置提供服务。从国外的情况看,从帕森斯的人职匹配模式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咨询模式的演进,就业指导实现了从静态向动态发展的转变。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大学生主动接受就业指导已经成为完成高等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与国外就业指导相比,我国虽然起步并不晚,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就始创职业指导,我国最早的社会团体也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大学生由国家统招统分,就业指导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渐成为高校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要与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结合起來以实现就业指导的多元化
专业优势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科专业结构是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平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此,各高校积极开展了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提出“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八字方针作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所谓“扬优支重”就是要保持和发扬学校在文理等优势学科方面的优良传统;所谓“改老”就是要对少数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有专业予以调整、压缩、归并、淘汰或撤消;所谓“扶新”就是在保持优势学科的同时,以基础学科为依托,通过交叉、渗透和延伸,大力加强和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1]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结构及趋向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专业结构的不同对大学生就业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些冷门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处于劣势,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受到了良好的就业指导,但在寻找工作过程中还是屡屡受挫。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认真研究,提前开展就业指导,结合专业特点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就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也更能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要与对大学生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结合起来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克服把就业指导工作当成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工作的错误观念,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在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上,使其更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第一,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有利于使学生把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利用职业规划教育来延伸就业指导的时间与空间。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互补性,二者的结合将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将职业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的内在需求和所预期的目标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科学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选择与决策。因此,要利用就业指导来拓展职业规划的视野,进而促进学生自觉、自主、自愿、主动、及早地规划职业发展。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二者紧密结合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甚至延伸到人的一生。通过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教育,一是可以使学生及早明白,在大学期间不做积极的努力,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权利和机遇,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交给了别人,而结果就只能是被动地等待社会的挑选。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人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与职业的和谐关系将会使人在职场中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时不仅要高度重视社会供求关系对大学生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而且更要树立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第三,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志向、兴趣以及人生需求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选择职业方向,从而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这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本领,更要学会在此基础上充分展示自己、营销自己,正确处理好外职业生涯与内职业生涯的关系,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要与职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优势互补
《教育大辞典》将职业指导定义为帮助人们选择并准备从事一项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会做出职业决策,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和改进职业。反思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它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推动下进行的,目前仅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具体表现为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三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仅局限于双向选择时期的择业指导。这仅是解决学生双向选择的一时问题,而不是一个贯穿大学教育整个过程的长远问题。这说明就业指导还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职业发展规划和决策能力都无法涉及。[2]不难看出,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职业指导的本质是发展人的个性与生存能力,即根据人的身心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征,通过各种指导活动,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职业和自己,能明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与生活道路。
开展就业指导的一个前提性、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学会科学、全面、系统地认知自我。从目前工作实际看,帮助大学生认知自我的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经验法和职业测评法。一是经验法。通过与人的交往或依据过去的阅历以及本人对自己进行主观的分析和评价来认知自我。具体来说,通过回顾过去、自我反省从而发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班级、社团或其他活动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性格、与他人相处、沟通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团队精神;通过同学、朋友、父母等人的评价来了解自己,尤其是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人,要认真听取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建议。二是职业测评法。职业测评是专业化职业辅导的组成部分之一。借用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以便在此基础上制定进一步的辅导策略。[3]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测评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职业,自己是否清楚所追求的职业的核心价值。通过对大学生职业性格、兴趣的测评帮助他们识别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偏好以及其对职业的适应性。通过职业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测试帮助他们一方面对自己能力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可能帮助他们充分挖掘自身一些隐性的、尚未得到展示的潜能。从各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情况看,科学、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测评,借助先进的科学工具来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大学生所提供的个性化咨询指导可以促进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缺陷,使他们能够真正认清自己的基本素质,有针对性地接受教育培训,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更好地发展自我。[4]
四、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以实现指导教师的多元化
与国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相比,我国的就业指导队伍力量薄弱。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组成较为复杂,绝大多数是兼职工作人员,他们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业务知识和能力不足,缺少实践经历;同毕业生的沟通和咨询、指导不够;与用人单位沟通不够;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的机会很少。而且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般还从事毕业生的就业管理及其他工作,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无暇深入研究和全面指导,也很难主动联络和开拓市场,因而就业指导发挥的作用不大。[5]教育部2002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笔者也曾撰文指出,就业指导作为一项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涉及领域比较广泛,需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才学等理论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人际沟通、人才测评、商务礼仪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这些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这样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仅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要切实加大就业指导专家队伍建设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视野。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不能停留在为就业指导而指导的阶段,应该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四年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高校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设计教育以及创业教育,并将其作为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目标,从培养源头上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骏.扬优支重 改老扶新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5.
[2]逄晓娟.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8):46.
[3]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0.
[4]王秉琦,李寿国,彭理璟.构建发展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13/14):61.
[5]赵炳美.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6):134.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构建河南省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2006BSH005)
作者简介:赵东,男,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
就业指导最初的功能仅仅是为就业安置提供服务。从国外的情况看,从帕森斯的人职匹配模式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咨询模式的演进,就业指导实现了从静态向动态发展的转变。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大学生主动接受就业指导已经成为完成高等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与国外就业指导相比,我国虽然起步并不晚,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就始创职业指导,我国最早的社会团体也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大学生由国家统招统分,就业指导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渐成为高校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要与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结合起來以实现就业指导的多元化
专业优势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科专业结构是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平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此,各高校积极开展了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提出“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八字方针作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所谓“扬优支重”就是要保持和发扬学校在文理等优势学科方面的优良传统;所谓“改老”就是要对少数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有专业予以调整、压缩、归并、淘汰或撤消;所谓“扶新”就是在保持优势学科的同时,以基础学科为依托,通过交叉、渗透和延伸,大力加强和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1]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结构及趋向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专业结构的不同对大学生就业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些冷门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处于劣势,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受到了良好的就业指导,但在寻找工作过程中还是屡屡受挫。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认真研究,提前开展就业指导,结合专业特点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就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也更能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要与对大学生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结合起来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克服把就业指导工作当成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工作的错误观念,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在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上,使其更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第一,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有利于使学生把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利用职业规划教育来延伸就业指导的时间与空间。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互补性,二者的结合将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将职业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的内在需求和所预期的目标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科学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选择与决策。因此,要利用就业指导来拓展职业规划的视野,进而促进学生自觉、自主、自愿、主动、及早地规划职业发展。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二者紧密结合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甚至延伸到人的一生。通过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教育,一是可以使学生及早明白,在大学期间不做积极的努力,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权利和机遇,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交给了别人,而结果就只能是被动地等待社会的挑选。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人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与职业的和谐关系将会使人在职场中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时不仅要高度重视社会供求关系对大学生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而且更要树立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第三,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志向、兴趣以及人生需求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选择职业方向,从而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这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本领,更要学会在此基础上充分展示自己、营销自己,正确处理好外职业生涯与内职业生涯的关系,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要与职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优势互补
《教育大辞典》将职业指导定义为帮助人们选择并准备从事一项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会做出职业决策,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和改进职业。反思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它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推动下进行的,目前仅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具体表现为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三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仅局限于双向选择时期的择业指导。这仅是解决学生双向选择的一时问题,而不是一个贯穿大学教育整个过程的长远问题。这说明就业指导还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职业发展规划和决策能力都无法涉及。[2]不难看出,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职业指导的本质是发展人的个性与生存能力,即根据人的身心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征,通过各种指导活动,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职业和自己,能明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与生活道路。
开展就业指导的一个前提性、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学会科学、全面、系统地认知自我。从目前工作实际看,帮助大学生认知自我的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经验法和职业测评法。一是经验法。通过与人的交往或依据过去的阅历以及本人对自己进行主观的分析和评价来认知自我。具体来说,通过回顾过去、自我反省从而发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班级、社团或其他活动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性格、与他人相处、沟通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团队精神;通过同学、朋友、父母等人的评价来了解自己,尤其是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人,要认真听取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建议。二是职业测评法。职业测评是专业化职业辅导的组成部分之一。借用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以便在此基础上制定进一步的辅导策略。[3]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测评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职业,自己是否清楚所追求的职业的核心价值。通过对大学生职业性格、兴趣的测评帮助他们识别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偏好以及其对职业的适应性。通过职业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测试帮助他们一方面对自己能力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可能帮助他们充分挖掘自身一些隐性的、尚未得到展示的潜能。从各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情况看,科学、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测评,借助先进的科学工具来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大学生所提供的个性化咨询指导可以促进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缺陷,使他们能够真正认清自己的基本素质,有针对性地接受教育培训,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更好地发展自我。[4]
四、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以实现指导教师的多元化
与国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相比,我国的就业指导队伍力量薄弱。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组成较为复杂,绝大多数是兼职工作人员,他们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业务知识和能力不足,缺少实践经历;同毕业生的沟通和咨询、指导不够;与用人单位沟通不够;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的机会很少。而且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般还从事毕业生的就业管理及其他工作,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无暇深入研究和全面指导,也很难主动联络和开拓市场,因而就业指导发挥的作用不大。[5]教育部2002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笔者也曾撰文指出,就业指导作为一项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涉及领域比较广泛,需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才学等理论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人际沟通、人才测评、商务礼仪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这些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这样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仅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要切实加大就业指导专家队伍建设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视野。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不能停留在为就业指导而指导的阶段,应该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四年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高校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设计教育以及创业教育,并将其作为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目标,从培养源头上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骏.扬优支重 改老扶新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5.
[2]逄晓娟.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8):46.
[3]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0.
[4]王秉琦,李寿国,彭理璟.构建发展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13/14):61.
[5]赵炳美.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6):134.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构建河南省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2006BSH005)
作者简介:赵东,男,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