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住院出血性患者亲自参与的护理工作,阐述各种护理措施在治疗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使大家认识到采取积极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通过对本院30例出血性休克患者实施各种有效的护理,总结分析上述患者在护理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的临床改善。
结果:29例病人治愈出院,1例病人因到医院时已无脉搏、血压、心跳,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通过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消除感染灶,纠正酸中毒等护理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出血性休克的病死率。
关键词:出血性休克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20-01
出血性休克是过度的内部或外部血液流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低,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导致细胞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见于外伤大出血,胃溃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产后大出血,如快速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即可引起休克。临床表现为循环衰竭;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若治疗不及時可引发重要器官不可逆性损伤,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因此正确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控制出血性休克并发症的重要关键。为探讨各种护理措施在治疗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我院选择了2009年2月—2011年3月的30例出血性休克病人,经过我院的密切观察,积极治疗与护理,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救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选择了2009年2月—2011年3月的30例出血性休克病人,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在24岁~51岁之间,平均年龄46岁。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低排高阻型休克17例,高排低阻型休克13例。提示低排高阻型休克见于出血休克晚期,而高排低阻型休克见于出血性休克的早期。
1.2方法。护理体会:判断出血性休克的时期,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这对出血性休克的紧急治疗十分重要[1]。①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又称代偿期。此期患者微循环特点:微循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现缺血缺氧状态。患者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尿量减少,心率增快,脉搏细速,血压可骤降,烦躁不安,但神志清楚。此期患者应尽早消除休克的病因,及时补充血容量,解除微血管的痉挛,增加组织血流灌注,防止休克进一步发展。②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又称可逆性失代偿期。此期患者微循环特点:微循环灌多少流,灌大于流,血液瘀滞,组织呈淤血缺氧状态。患者表现面色发绀或花斑,心搏无力,心音低钝,脉搏细速,少尿或无尿,神志淡漠或昏迷,动脉血压进行性降低。此期患者应积极输血,给氧治疗:③微循环衰竭期(难治期),此期患者微循环血流停止,不灌不流,后期可见微循环出血。临床表现:循环衰竭,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护理:①基础护理:头部置冰枕、冰帽,减轻患者痛疼。头和躯干抬高10-15°,脚高20°,采取仰卧位,以增加血液循环的流动,使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增加,注意患者不可活动,避免过多的搬动。②保持气道通畅,并吸氧治疗。清除口、鼻腔分泌物(肺部堵塞或呼吸困难者应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待气道通畅后进行高流量鼻导管(纯氧15—25ml,使氧分压在8kpa以上,流量在4—10L/min[2])给氧或面罩机器呼吸(血氧饱和度在90%—98%并间断式给氧,防止造成氧过多)。在上述给氧的同时可应用添加酒精,酒精泡沫的破裂有利于呼吸道的通畅。③注意环境温度;体表温度降低时应注意保暖,但不可过度增加温度,以免血管扩张导致,微循环障碍的进一步加重。④检测生命体征及尿量。严密观察呼吸,定时测体温。注意异常体征。如面色发绀,暗示组织缺氧,应给予氧治疗。烦躁不安,暗示缺血(缺血反射性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应及时补血。早期患者一般平均30min测量一次血压。晚期患者10min检测一次。血压和脉搏应随时进行测量。放置导尿管,准确记录出入量,每小时尿量,一小时记录一次,以了解肾功能障碍的程度。⑤控制出血,及时补血;对出血部位及时止血,防止流血过多,造成组织灌流量不足;如止血带,纤维内镜止血,手术止血等[3]。在补血上应坚持需多少补多少。对于早期患者首先输入电解质液,输液量在2000ml/24h以上,但最高输入5500ml,电解质液中胶体与晶体的比是1∶3;使血压保持稳定[4];输血时应同步检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锲入压以精确得知道输血流量。一般中心静脉压控制在12cmH2O以下,肺动脉锲入压控制在10mmHg左右。⑥纠正酸中毒。临床上根据酸中毒的程度补充碱性药物。⑦合理应用血管活性剂。可分为缩血管药物和扩血管药物。临床上通过辨别休克的不同时期应用不同血管活性剂,达到促进微循环的目的。⑧心理护理,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结果
29例病人经护理治疗后,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血压恢复,尿量增多,尿比重恢复正常。全部康复出院。1例病人因到医院时已无脉搏、血压、心跳,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由于出血性休克时微循环的障碍,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重要器官不可逆性损伤,因此要针对出血原因实施正确的护理治疗方针。做到及时处理,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治感染。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参考文献
[1]王基,金鸿宾.创伤急救中的VIP程序[J].创伤杂志,1987,3(2):120-121
[2]兰静,韩秀玲,葛利丽,等.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7):115
[3]沈建庆,丁焱,周立刚,等.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2,29(4):29-30,33
[4]王彦.限制性液体复苏研究新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0):82-83
[5]方国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200-1201
方法:通过对本院30例出血性休克患者实施各种有效的护理,总结分析上述患者在护理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的临床改善。
结果:29例病人治愈出院,1例病人因到医院时已无脉搏、血压、心跳,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通过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消除感染灶,纠正酸中毒等护理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出血性休克的病死率。
关键词:出血性休克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20-01
出血性休克是过度的内部或外部血液流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低,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导致细胞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见于外伤大出血,胃溃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产后大出血,如快速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即可引起休克。临床表现为循环衰竭;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若治疗不及時可引发重要器官不可逆性损伤,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因此正确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控制出血性休克并发症的重要关键。为探讨各种护理措施在治疗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我院选择了2009年2月—2011年3月的30例出血性休克病人,经过我院的密切观察,积极治疗与护理,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救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选择了2009年2月—2011年3月的30例出血性休克病人,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在24岁~51岁之间,平均年龄46岁。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低排高阻型休克17例,高排低阻型休克13例。提示低排高阻型休克见于出血休克晚期,而高排低阻型休克见于出血性休克的早期。
1.2方法。护理体会:判断出血性休克的时期,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这对出血性休克的紧急治疗十分重要[1]。①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又称代偿期。此期患者微循环特点:微循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现缺血缺氧状态。患者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尿量减少,心率增快,脉搏细速,血压可骤降,烦躁不安,但神志清楚。此期患者应尽早消除休克的病因,及时补充血容量,解除微血管的痉挛,增加组织血流灌注,防止休克进一步发展。②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又称可逆性失代偿期。此期患者微循环特点:微循环灌多少流,灌大于流,血液瘀滞,组织呈淤血缺氧状态。患者表现面色发绀或花斑,心搏无力,心音低钝,脉搏细速,少尿或无尿,神志淡漠或昏迷,动脉血压进行性降低。此期患者应积极输血,给氧治疗:③微循环衰竭期(难治期),此期患者微循环血流停止,不灌不流,后期可见微循环出血。临床表现:循环衰竭,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护理:①基础护理:头部置冰枕、冰帽,减轻患者痛疼。头和躯干抬高10-15°,脚高20°,采取仰卧位,以增加血液循环的流动,使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增加,注意患者不可活动,避免过多的搬动。②保持气道通畅,并吸氧治疗。清除口、鼻腔分泌物(肺部堵塞或呼吸困难者应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待气道通畅后进行高流量鼻导管(纯氧15—25ml,使氧分压在8kpa以上,流量在4—10L/min[2])给氧或面罩机器呼吸(血氧饱和度在90%—98%并间断式给氧,防止造成氧过多)。在上述给氧的同时可应用添加酒精,酒精泡沫的破裂有利于呼吸道的通畅。③注意环境温度;体表温度降低时应注意保暖,但不可过度增加温度,以免血管扩张导致,微循环障碍的进一步加重。④检测生命体征及尿量。严密观察呼吸,定时测体温。注意异常体征。如面色发绀,暗示组织缺氧,应给予氧治疗。烦躁不安,暗示缺血(缺血反射性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应及时补血。早期患者一般平均30min测量一次血压。晚期患者10min检测一次。血压和脉搏应随时进行测量。放置导尿管,准确记录出入量,每小时尿量,一小时记录一次,以了解肾功能障碍的程度。⑤控制出血,及时补血;对出血部位及时止血,防止流血过多,造成组织灌流量不足;如止血带,纤维内镜止血,手术止血等[3]。在补血上应坚持需多少补多少。对于早期患者首先输入电解质液,输液量在2000ml/24h以上,但最高输入5500ml,电解质液中胶体与晶体的比是1∶3;使血压保持稳定[4];输血时应同步检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锲入压以精确得知道输血流量。一般中心静脉压控制在12cmH2O以下,肺动脉锲入压控制在10mmHg左右。⑥纠正酸中毒。临床上根据酸中毒的程度补充碱性药物。⑦合理应用血管活性剂。可分为缩血管药物和扩血管药物。临床上通过辨别休克的不同时期应用不同血管活性剂,达到促进微循环的目的。⑧心理护理,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结果
29例病人经护理治疗后,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血压恢复,尿量增多,尿比重恢复正常。全部康复出院。1例病人因到医院时已无脉搏、血压、心跳,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由于出血性休克时微循环的障碍,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重要器官不可逆性损伤,因此要针对出血原因实施正确的护理治疗方针。做到及时处理,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治感染。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参考文献
[1]王基,金鸿宾.创伤急救中的VIP程序[J].创伤杂志,1987,3(2):120-121
[2]兰静,韩秀玲,葛利丽,等.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7):115
[3]沈建庆,丁焱,周立刚,等.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2,29(4):29-30,33
[4]王彦.限制性液体复苏研究新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0):82-83
[5]方国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20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