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工作,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及其就业预期,将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半岛地区是高校较为密集的区域,也是就业竞争较激烈的区域,通过实地调研这一区域的商科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及其就业预期,发现存在大学生对就业预期不够清晰、学生择业期望值与现实存在差距、学校就业窗口亟待拓宽等问题,进而提出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加强心理辅导端正就业心态、建立毕业生资源信息库等建议。
【关键词】商科大学生;择业心态;就业预期
一、研究背景
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工作,半岛地区是高校较为密集的区域,也是就业竞争较激烈的区域,研究这一区域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商科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及其就业预期,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数据采集来源于笔者工作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选择的调研样本是该院2005级学生。商学院2005级学生分为10个专业,分别是: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共计1064人,约占全校该年级学生总数的29.6%。
二、半岛地区商科大学生择业心态及就业预期的现状
(一)毕业去向的选择
在调查的样本中,66.3%的学生在大三期末时,对毕业后去向还处于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的定位;32.9%的学生已经充分考虑好了未来,极少数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考虑。数据显示,在对毕业去向的规划中,学生首选就业,占53.4%;其次是考研,占43.4%(详见图1);对于考研的同学,未能考上后的首选是直接就业的占到了66.3%。可以看出,对于商科大学生而言,在毕业前一年时绝大部分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面对毕业去向问题,就业是绝大部分学生的最终选择。
(二)考研与否的选择
对于大部分面临毕业的商科大学生而言,提高综合素质和高学历是其考研的主要原因,在对考研原因的调查中,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多学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占60.1%;其次是有个高学历,易找工作,占到了40.1%;此外,受就业压力和家庭因素影响的比例也比较大。工作地、学校和专业是商科大学生选择读研地区的三大影响因素,其中根据未来工作地决定读研地居最多数。需要注意的是,当学校和专业冲突时,学校所处地区的条件成为考研学生选择的主要依据(详见图2)。
图1 样本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
图2 考研学校的选择问题
(三)就业相关信息的分析
1、择业心态的分析
找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多数同学的难题。55.9%的同学认为找工作容易、找合适工作难,可见找到合适工作已经成为现在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有25%的学生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找到好工作的,14%的同学认为没有真才实学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的。出于自身发展以及家庭和经济因素的考虑,绝大多数同学都把经济发展迅速的东部地区作为就业第一选择。在选择单位的性质上,选择外资、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的占绝大多数,达到75.5%,其中外资最高;也有部分同学选择去民营和合资企业工作,分别占到了10%和12.9%(详见图3)。
图3 择业中单位性质的选择
2、求职预期的分析
在所能承受的求职费中,1001-2000元的费用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承担的费用,其次是2001-3000元,在求职过程中,48%的同学是完全靠自己去求的工作;亲戚朋友提供部分帮助的占16.4%,家人只能提供部分帮助的占31.3%,家人完全安排好的占4.3%。对于就业初期的月工资,高校商科毕业生要求在2001元以上的占72.1%,其中,2001~3000元之间的有46.5%,3000元以上的有25.6%。可以看到,学生对求职花费的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学生对求职薪酬的期望普遍偏高,与现实存在差距。
3、就业观念的分析
当前商科大学生越来越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以及全方位的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非常看重。大部分同学对在校实习活动持有肯定态度,有66.6%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实习是很有必要的;有15%的同学认为个别专业实习有必要。有利于就业的因素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是同学们普遍认可的,分别占到了53%和48.2%;此外,团队协作能力、强壮的身体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同学们考虑的因素(详见图4)。
图4 大学生眼中有利于就业的因素
三、半岛地区商科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就业预期相对明确,但不够清晰
在调研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商科大学生离毕业前一年时,已开始考虑自身毕业后去向问题,一部分学生有着较为清晰规划,但仍有过半数同学的未来职业规划并不明确,还处在一个徘徊阶段。同时,调研数据也反映出学生的就业愿望较为积极,踏入社会是学生毕业后的首要打算,考研已成为学生的次要选择。无论是从选择就业的同学对于就业地区、薪酬、行业选择等方面的预期,还是从考研同学的动机、方向、目标都可以表明,同学们对于即将面临的毕业问题,有一个相对理性的概念,但定位与选择有待不够清晰。
(二)考研失利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容忽视
面对着考研竞争激烈的程度的不断提升和考研难度的不断增加,如何解决帮助考研失利学生实现就业也应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关注。调研数据反映出,66.3%学生面对考研失利后的第一选择仍是就业。然而其在考研过程中,又丧失了许多就业机遇,相对其他学生又处于一种低起点状态;其考研失利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也对其就业观念形成不良影响,增加了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的难度。
(三)学生择业期望值与现实存在差距,对当前就业形势没很好把握
面对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学生的期望值与现实情况仍有一些差距,具体表现在:
1、就业区域选择集中,竞争激烈,影响学生充分就业
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学生的视野更多的停留在大城市及沿海开放地区,而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则鲜有问津。选择的区域竞争激烈,人才供应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使得学生进行充分就业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地区差异,大部分同学的选择受到了个人发展、经济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
2、薪酬回报期望较高,高估现象明显
在薪酬及工资方面,72.1%的同学的预期在2000元以上,25.6%的同学的预期为3000元以上。而由北京大学提供的“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统计”中,由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进行了估计。统计结果显示,有一半的毕业生月起薪在1500元以上,50%的毕业生月起薪在1000~2000元之间,2007年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1798元,这说明现阶段还存在薪酬高估的现状。
(四)信息渠道多样化,学校就业窗口亟待拓宽
调查发现45.5%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就业信息。调查显示,64%的同学已开始关注相关的就业信息,进行职业目标的选择以及求职计划的设计。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认知程度不高,仅有38.8%的同学接受了关于此方面的课程指导。与此同时,35.7%的同学表示希望能够学院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方向上的信息。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就业信息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渴求高质量的就业信息服务,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更好的实现就业。
四、对于半岛地区商科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调查显示,学生在找工作的难度、求职费用、求知薪酬期望等等方面都有一种盲目的乐观倾向,这说明学生对当前就业的形式并不是很清楚,学校和院系在这一方面应当引导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比如开展就业方面的信息交流会、就业论坛等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2、依据社会需求、健全学生就业人格培养
就业人格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情绪稳定性、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等,是现阶段用人单位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可以在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有侧重的开展有关活动,如:项目化的科研活动、公益服务活动,演讲比赛等。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获得和使用知识的能力、综合信息的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团队工作的能力等方面,更好的为其面向社会做准备。
3、强化学生就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要,避免学生对于择业期望过高或过低。学校应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强化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同时引导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在就业大军中的竞争能力。另外,完全依靠学校提供的各种活动是不够的,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品格,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和院系应当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建立毕业生资源信息库,提高校园招聘会的质量
结合学生的要求和意见,学校可考虑逐步建立毕业生资源信息库,客观地反映学生生源、专业特长、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方便用人单位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络,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扩展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可以学校相关部门可在信息发布途径上有所突破,充分利用平面媒体、网络、校园广播以及学校闭路电视的宣传作用,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最新的就业信息并从中受益;不断扩大校园招聘的范围,提高整体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卫静芬等.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8):96-98.
[2]张建武等.大学生就业保留工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6):73.
基金项目:2009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团工作研究课题《高校文科院系毕业生“知识失业”问题探析》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段兴立(1980—),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助教,法学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商科大学生;择业心态;就业预期
一、研究背景
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工作,半岛地区是高校较为密集的区域,也是就业竞争较激烈的区域,研究这一区域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商科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及其就业预期,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数据采集来源于笔者工作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选择的调研样本是该院2005级学生。商学院2005级学生分为10个专业,分别是: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共计1064人,约占全校该年级学生总数的29.6%。
二、半岛地区商科大学生择业心态及就业预期的现状
(一)毕业去向的选择
在调查的样本中,66.3%的学生在大三期末时,对毕业后去向还处于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的定位;32.9%的学生已经充分考虑好了未来,极少数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考虑。数据显示,在对毕业去向的规划中,学生首选就业,占53.4%;其次是考研,占43.4%(详见图1);对于考研的同学,未能考上后的首选是直接就业的占到了66.3%。可以看出,对于商科大学生而言,在毕业前一年时绝大部分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面对毕业去向问题,就业是绝大部分学生的最终选择。
(二)考研与否的选择
对于大部分面临毕业的商科大学生而言,提高综合素质和高学历是其考研的主要原因,在对考研原因的调查中,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多学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占60.1%;其次是有个高学历,易找工作,占到了40.1%;此外,受就业压力和家庭因素影响的比例也比较大。工作地、学校和专业是商科大学生选择读研地区的三大影响因素,其中根据未来工作地决定读研地居最多数。需要注意的是,当学校和专业冲突时,学校所处地区的条件成为考研学生选择的主要依据(详见图2)。
图1 样本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
图2 考研学校的选择问题
(三)就业相关信息的分析
1、择业心态的分析
找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多数同学的难题。55.9%的同学认为找工作容易、找合适工作难,可见找到合适工作已经成为现在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有25%的学生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找到好工作的,14%的同学认为没有真才实学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的。出于自身发展以及家庭和经济因素的考虑,绝大多数同学都把经济发展迅速的东部地区作为就业第一选择。在选择单位的性质上,选择外资、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的占绝大多数,达到75.5%,其中外资最高;也有部分同学选择去民营和合资企业工作,分别占到了10%和12.9%(详见图3)。
图3 择业中单位性质的选择
2、求职预期的分析
在所能承受的求职费中,1001-2000元的费用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承担的费用,其次是2001-3000元,在求职过程中,48%的同学是完全靠自己去求的工作;亲戚朋友提供部分帮助的占16.4%,家人只能提供部分帮助的占31.3%,家人完全安排好的占4.3%。对于就业初期的月工资,高校商科毕业生要求在2001元以上的占72.1%,其中,2001~3000元之间的有46.5%,3000元以上的有25.6%。可以看到,学生对求职花费的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学生对求职薪酬的期望普遍偏高,与现实存在差距。
3、就业观念的分析
当前商科大学生越来越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以及全方位的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非常看重。大部分同学对在校实习活动持有肯定态度,有66.6%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实习是很有必要的;有15%的同学认为个别专业实习有必要。有利于就业的因素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是同学们普遍认可的,分别占到了53%和48.2%;此外,团队协作能力、强壮的身体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同学们考虑的因素(详见图4)。
图4 大学生眼中有利于就业的因素
三、半岛地区商科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就业预期相对明确,但不够清晰
在调研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商科大学生离毕业前一年时,已开始考虑自身毕业后去向问题,一部分学生有着较为清晰规划,但仍有过半数同学的未来职业规划并不明确,还处在一个徘徊阶段。同时,调研数据也反映出学生的就业愿望较为积极,踏入社会是学生毕业后的首要打算,考研已成为学生的次要选择。无论是从选择就业的同学对于就业地区、薪酬、行业选择等方面的预期,还是从考研同学的动机、方向、目标都可以表明,同学们对于即将面临的毕业问题,有一个相对理性的概念,但定位与选择有待不够清晰。
(二)考研失利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容忽视
面对着考研竞争激烈的程度的不断提升和考研难度的不断增加,如何解决帮助考研失利学生实现就业也应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关注。调研数据反映出,66.3%学生面对考研失利后的第一选择仍是就业。然而其在考研过程中,又丧失了许多就业机遇,相对其他学生又处于一种低起点状态;其考研失利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也对其就业观念形成不良影响,增加了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的难度。
(三)学生择业期望值与现实存在差距,对当前就业形势没很好把握
面对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学生的期望值与现实情况仍有一些差距,具体表现在:
1、就业区域选择集中,竞争激烈,影响学生充分就业
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学生的视野更多的停留在大城市及沿海开放地区,而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则鲜有问津。选择的区域竞争激烈,人才供应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使得学生进行充分就业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地区差异,大部分同学的选择受到了个人发展、经济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
2、薪酬回报期望较高,高估现象明显
在薪酬及工资方面,72.1%的同学的预期在2000元以上,25.6%的同学的预期为3000元以上。而由北京大学提供的“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统计”中,由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进行了估计。统计结果显示,有一半的毕业生月起薪在1500元以上,50%的毕业生月起薪在1000~2000元之间,2007年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1798元,这说明现阶段还存在薪酬高估的现状。
(四)信息渠道多样化,学校就业窗口亟待拓宽
调查发现45.5%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就业信息。调查显示,64%的同学已开始关注相关的就业信息,进行职业目标的选择以及求职计划的设计。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认知程度不高,仅有38.8%的同学接受了关于此方面的课程指导。与此同时,35.7%的同学表示希望能够学院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方向上的信息。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就业信息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渴求高质量的就业信息服务,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更好的实现就业。
四、对于半岛地区商科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调查显示,学生在找工作的难度、求职费用、求知薪酬期望等等方面都有一种盲目的乐观倾向,这说明学生对当前就业的形式并不是很清楚,学校和院系在这一方面应当引导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比如开展就业方面的信息交流会、就业论坛等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2、依据社会需求、健全学生就业人格培养
就业人格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情绪稳定性、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等,是现阶段用人单位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可以在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有侧重的开展有关活动,如:项目化的科研活动、公益服务活动,演讲比赛等。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获得和使用知识的能力、综合信息的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团队工作的能力等方面,更好的为其面向社会做准备。
3、强化学生就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要,避免学生对于择业期望过高或过低。学校应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强化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同时引导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在就业大军中的竞争能力。另外,完全依靠学校提供的各种活动是不够的,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品格,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和院系应当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建立毕业生资源信息库,提高校园招聘会的质量
结合学生的要求和意见,学校可考虑逐步建立毕业生资源信息库,客观地反映学生生源、专业特长、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方便用人单位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络,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扩展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可以学校相关部门可在信息发布途径上有所突破,充分利用平面媒体、网络、校园广播以及学校闭路电视的宣传作用,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最新的就业信息并从中受益;不断扩大校园招聘的范围,提高整体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卫静芬等.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8):96-98.
[2]张建武等.大学生就业保留工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6):73.
基金项目:2009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团工作研究课题《高校文科院系毕业生“知识失业”问题探析》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段兴立(1980—),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助教,法学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