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音与颜色,有时候比剧情与对白更有记忆度。
我喜欢《末代皇帝》,尤其对里面苍凉悠扬的配乐、昏黄幽暗的色调印象深刻。我在某年初冬来到紫禁城,印象最深的是末日黄昏感的色调、寒鸦栖复惊的啼叫。
俯瞰故宫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幸得朋友引路,带我走上角楼,沿着城墙边行走,纵使我已来过故宫两三次,仍被这新的视角所打动。角楼之上人烟稀少,唯有北风寒。这是一种绝妙的过滤,让我们和历史又少了一层隔膜。正是因为嘈杂都被过滤了,我得以给此情此景赋予自己的音乐。我在高高的城墙上,犹如浮在历史与当下的半空中。
鸽子在红墙边以神秘的轨迹盘旋,乌鸦嘎嘎的嘶叫回声怆然,这是动物秘密的仪式感。“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寒鸦一叫,万点愁如海,纷纷涌了上来。平白有一种失去感,仿佛我也失落了故园,寒枝不可栖,高楼休独倚。
《末代皇帝》的配乐《Where is Armo》是我随时随地都能哼出的曲调,曲调本来庄重富丽,但是二胡让调子平白一转,庄重变成了沉重,富丽变成了靡靡。
去故宫的日子,北京的空气中有些霾,使黄昏更添滞重感,有朦胧的光晕。太阳都落了尘土,敛了光华,仿佛圆月。但妙处在于,霾使得近处的景物都像远隔天边,迷蒙感拉长了空间,模糊了地平线,像被热气蒸烤得模糊的沙漠。
柿子树是初冬故宫最令我感到惊喜的存在。彼时临近日落,故宫的琉璃瓦都泛着橘黄,零落的一两棵柿子树挂着不多的果子,但圆润鲜红得很。如此生机,与疏落萧索的枯枝,形成了生与死的鲜明对比,使明媚的更加鲜活,暗沉的更加衰亡。
站在角楼上可以看见许多尚未向游客开放的宫殿,肃杀寂寞。有些宫殿还覆盖着薄薄的残雪,像迟暮美人的面纱。
尘封的门,巍巍的墙,密实的瓦,是一种阻隔与拒绝。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無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的《春怨》写的是汉武帝与陈阿娇之间的故事。暮色作底色,各个意象都笼着一层郁气,仿佛听得见风声在回廊的回响。
张爱玲说:“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故宫最配得上“苍凉”二字,这里的故事或无疾而终,或戛然而止,一地逗号与省略号,唯独没有句号。
故宫复杂的建筑结构,天生适合展现不同建筑立面的交错、互动、矛盾。就像《末代皇帝》中许多重帷深院的镜头,皇帝走过一扇扇门,错过一个个人。
皇城建筑气势无限,善用广阔空间、严谨结构、大立面形成庄严感与压迫感。人物只是从属,建筑方是权力。人物早已是“渺沧海之一粟”,建筑仍是“凤去台空江自流”。
我喜欢故宫,尤其喜欢它名字里的“故”字,它让我联想到故乡的“故”,平添了一分乡愁。那是失落的、离别的、忧郁的一个背影。
林语堂在《说北平》中写道:“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
在北京,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都能觅得容身之地,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部关于北京独特的编年史。如今的出租车司机和曾经的黄包车车夫一样,侃侃而谈的嘴里能蹦出大千世界的千奇百怪,偏生什么样的烦恼苦楚,经他们一说,都像是幽默故事。同样,堂倌、书生、商人、老人,各类人物都在皮肤之下,藏着独特甚至矛盾的重重故事。
然而,如今的东城区、西城区,几乎成了完全的旅游景区与高层办公区,生活气息层层剥蚀。北平从前嘈杂热闹却又风情古朴的光景,确是回不去了。
幸得仍有故宫这一“故”字存在,让民族的乡愁有了依托,让回望的目光有了落点,让繁华竞逐、悲恨相续、谩嗟荣辱的故事有了警醒。
我喜欢《末代皇帝》,尤其对里面苍凉悠扬的配乐、昏黄幽暗的色调印象深刻。我在某年初冬来到紫禁城,印象最深的是末日黄昏感的色调、寒鸦栖复惊的啼叫。
俯瞰故宫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幸得朋友引路,带我走上角楼,沿着城墙边行走,纵使我已来过故宫两三次,仍被这新的视角所打动。角楼之上人烟稀少,唯有北风寒。这是一种绝妙的过滤,让我们和历史又少了一层隔膜。正是因为嘈杂都被过滤了,我得以给此情此景赋予自己的音乐。我在高高的城墙上,犹如浮在历史与当下的半空中。
鸽子在红墙边以神秘的轨迹盘旋,乌鸦嘎嘎的嘶叫回声怆然,这是动物秘密的仪式感。“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寒鸦一叫,万点愁如海,纷纷涌了上来。平白有一种失去感,仿佛我也失落了故园,寒枝不可栖,高楼休独倚。
《末代皇帝》的配乐《Where is Armo》是我随时随地都能哼出的曲调,曲调本来庄重富丽,但是二胡让调子平白一转,庄重变成了沉重,富丽变成了靡靡。
去故宫的日子,北京的空气中有些霾,使黄昏更添滞重感,有朦胧的光晕。太阳都落了尘土,敛了光华,仿佛圆月。但妙处在于,霾使得近处的景物都像远隔天边,迷蒙感拉长了空间,模糊了地平线,像被热气蒸烤得模糊的沙漠。
柿子树是初冬故宫最令我感到惊喜的存在。彼时临近日落,故宫的琉璃瓦都泛着橘黄,零落的一两棵柿子树挂着不多的果子,但圆润鲜红得很。如此生机,与疏落萧索的枯枝,形成了生与死的鲜明对比,使明媚的更加鲜活,暗沉的更加衰亡。
站在角楼上可以看见许多尚未向游客开放的宫殿,肃杀寂寞。有些宫殿还覆盖着薄薄的残雪,像迟暮美人的面纱。
尘封的门,巍巍的墙,密实的瓦,是一种阻隔与拒绝。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無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的《春怨》写的是汉武帝与陈阿娇之间的故事。暮色作底色,各个意象都笼着一层郁气,仿佛听得见风声在回廊的回响。
张爱玲说:“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故宫最配得上“苍凉”二字,这里的故事或无疾而终,或戛然而止,一地逗号与省略号,唯独没有句号。
故宫复杂的建筑结构,天生适合展现不同建筑立面的交错、互动、矛盾。就像《末代皇帝》中许多重帷深院的镜头,皇帝走过一扇扇门,错过一个个人。
皇城建筑气势无限,善用广阔空间、严谨结构、大立面形成庄严感与压迫感。人物只是从属,建筑方是权力。人物早已是“渺沧海之一粟”,建筑仍是“凤去台空江自流”。
我喜欢故宫,尤其喜欢它名字里的“故”字,它让我联想到故乡的“故”,平添了一分乡愁。那是失落的、离别的、忧郁的一个背影。
林语堂在《说北平》中写道:“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
在北京,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都能觅得容身之地,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部关于北京独特的编年史。如今的出租车司机和曾经的黄包车车夫一样,侃侃而谈的嘴里能蹦出大千世界的千奇百怪,偏生什么样的烦恼苦楚,经他们一说,都像是幽默故事。同样,堂倌、书生、商人、老人,各类人物都在皮肤之下,藏着独特甚至矛盾的重重故事。
然而,如今的东城区、西城区,几乎成了完全的旅游景区与高层办公区,生活气息层层剥蚀。北平从前嘈杂热闹却又风情古朴的光景,确是回不去了。
幸得仍有故宫这一“故”字存在,让民族的乡愁有了依托,让回望的目光有了落点,让繁华竞逐、悲恨相续、谩嗟荣辱的故事有了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