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一位汉中姑娘。
和汉中姑娘相遇相识是在路上,确切地说,是在一列西去的列车上。
那是2002年。那一年,是我的人生中尴尬的年分之一;我在红河州武警8750部队政治部报道组服兵役,是一名新闻报道员;实际上,我除了穿上军装,依旧是个农民。
初夏时节,我踏上了去昆明的火车,准备采访一名无偿献血的英雄。他原是我们部队的一名战士,是云南省无偿献血状元。列车一出站,紧绷的神经松弛了许多,我长长地出了几口气,目光弹向窗外的田野,开始泛黄的小麦象溃败的军队一样你拥我挤,远处的村庄刚一抓住目光就滑过去了,只有单调的电线杆载着波浪起伏的电线有条不紊地向后退却,我久久地凝视着窗外,车内的风景与我无关。我完全有理由忽视我周围的每一个人。当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的精神是自由的,我的思绪随着列车的奔驰而放任。
车停下了,不知道到了哪个小站。我抬眼时才发觉,我放在茶几上的那本书到了对面的一个姑娘手中,她可能注意到了我的眼神,将书还给了我。我说,你读吧。她摇了摇头,脸庞上泛起了一丝红晕。我估摸,她的年龄在二十岁上下,无疑,她长得很美。美,不过是一种情绪。我很忧郁,她的美即刻就冲淡了。我只扫了她两眼,打开了书本,眼睛在文字上,心里却不成文章。况且,车要到开远了,列车一进山洞,光线暗不说,那庞大的回音咬牙切齿的,使人受不了,我只好木然地坐着。到了弥勒,我对面的姑娘突然问我:《高原沃土写人生》是你写的吗?我说是呀,你怎么知道的?她笑了,她用目光指了茶几上的书。对了,那本书上有我的签名,她说,她还读过我的散文《将人生诉说给自己听》。她告诉我,她在省财院读大四,快毕业了。我问她,老家在什么地方,她说,汉中大河坎。去过汉中吗?我说,去过几回,作为一个写作者,能遇到一个热心读者,当然是很欣慰的。可是毕竞素昧平生,年龄上也相差六七岁,我没有心思和她闲聊。车到昆明南窑站,我便下了车。
十多天以后,回到部队,我收到了一封信,是这位汉中姑娘写的。信很短,字迹有点慌张。她在信中说,她在校外租房子住,盼我有时间到她那儿去玩。她在纸上给我画一张路线图,我踌躇了两天,没再犹豫,找领导请了一个星期假,在星期六中午2点,出了机关大门,直奔昆明省财院的南郊而去。按照信上所定的门牌号,我找到了她租住的地方,我到她那儿时,她正在炉子上炒菜。她一连炒了四个菜,她下了楼,去买啤酒。她出去之后,我看了看桌子上的学生证:她姓牛,1984年生人。
晚饭,我在她那儿吃的。当时我还有点紧张,从来没有和小姑娘单独在一起吃过饭。看见别的战友带着家属一同共餐,心里非常羡慕,因此,时常盼望能吃一顿家常饭。在那个星期里,我如愿以偿了,汉中姑娘简直就是个家庭主妇,她做的饭菜很合我的味口,大概和当年喝了麦粥的刘秀皇帝一样。
就在汉中姑娘临时离开昆明的二十多天里,我又和她约会了两次,她没有问及过我的年龄,出身,家庭状况,什么时候也没问过,她只和我谈写作。她说,凡是能找到我的作品,她都找来读了。她对我的作品提出了批评,她说我的作品缺少大气,有自恋情结。她说得很直接,我也能接受。
我到她那里,照例是她买菜肉买啤酒,我要掏钱,她不高兴。她说,你计较这个?我说,你是个学生,我能白吃你的?她说,咋能说是白吃?为你做饭吃,我乐意,也是一种享受,我提出,我给她买点什么东西,哪怕是一件小背心也行。她说,我们之间就不是一顿饭一件衣服的事情,你知道吗?我给予你的,是钱能买到的吗?我知道,我欠她的不是可以用钱来弥补的。可是,我觉得,我实在无法回报她,我在情感上背负了债务。黎明前,我行走在凉爽的大街上,潸然泪下,我确实被感动了。我责问自己:你有什么理由接受一个女孩儿的青春?你有什么理由让她为你而倾注感情?怎么当了一个不作声的勾引者的角色。我一旦用道德的尺度去载量我的行为,就心跳脸红,坐卧不宁,当然,这不是给自己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的唯一尺度。但是,一个人必须正视自己的情感正视自己的肉身,正视生命自身的冲突,正视自己的精神境界。
毕业后,她回了汉中。临走那天,我没有送她。
在以后的日子,我们断不了书信来往,那年冬天里,我去汉中看望她。在汉中,我只呆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她骑着自行车送我。我买好了汽车票,正在侯车室,她向我手里塞了一包水果,推着自行车出了汽车站,我以为,她为了免受离别之苦而提前回去了。到点了,车开了,车一直向南走,我默默地向我的汉中姑娘告别,向逝去的美好时光告别,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一见,伤感是难免的。我一直向后看着,希望能看见汉中姑娘最后一眼,等我转回身,向前看时,只见车前边,一个人弯腰曲背地骑着自行车拚命地雺,映入我眼帘的是她的背身,是亮眼的白毛衣绿围巾。原来,我的汉中姑娘提前离开车站是为了和汽车赛跑,是为了多送一程,因为,她家在汉中市的南边,没在北边,车将她越逼越近了,我打开车窗,仿佛听见她那比红花还艳丽的喘气声,我不停地向她招手。她被抛在了车后边,我朝她喊,回去吧!回去吧!她蹬得越发纵情了。她一边蹬一边摇着手,呼喊着。她大概在喊我的名字,她大概朝我吆喝:兵哥哥,我爱你!永远爱你!汽车渐行渐远,她那白毛衣绿围巾在一点一点地变小,变成了一个点,变成了一粒种子,落在了我的心里。我站在车厢内向后望着,硬是没有让眼泪流下来。
第二年,她南下深圳。
大约在2005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正在修改一篇《新兵带钱多如何处理》的稿子,深圳来了长途电话。我拿起听筒,她叫了我一声,便哭了。她哭了好几分钟。我知道,她的哭声难以抑制的喷发,是喂养人的精神的乳汁,是人类情感中最真挚最丰富最灿烂的一部分,她对我的全部感情用那使人心颤的哭声表白得清清楚楚。接着,她破涕为笑了。她告诉我,她在一家企业做会计,生活得很好,已经结了婚。她说,你在部队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此时,一切感激的言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都将是虚伪矫饰的,我只能吩咐她:好好过日子吧。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得到她的音信。
这就是我之所以记住她的原因。这些年来,我一旦想起了她,不能不检讨自己:我给汉中姑娘带来了什么呢?她只能带着虚无的怀念而活着,她既然那么看重感情,就不会轻而易举地忘记我和她短暂的感情交接。无疑,我给她情感留下的只是一块疤。我不能无视她情感上的那一块疤。往日的记忆愈美好,那块疤越清晰。因为,越是美,越残酷,这道理并不艰深。我不能用“人活着就是一个过程”来糊弄她,而原谅自己。
和汉中姑娘相遇相识是在路上,确切地说,是在一列西去的列车上。
那是2002年。那一年,是我的人生中尴尬的年分之一;我在红河州武警8750部队政治部报道组服兵役,是一名新闻报道员;实际上,我除了穿上军装,依旧是个农民。
初夏时节,我踏上了去昆明的火车,准备采访一名无偿献血的英雄。他原是我们部队的一名战士,是云南省无偿献血状元。列车一出站,紧绷的神经松弛了许多,我长长地出了几口气,目光弹向窗外的田野,开始泛黄的小麦象溃败的军队一样你拥我挤,远处的村庄刚一抓住目光就滑过去了,只有单调的电线杆载着波浪起伏的电线有条不紊地向后退却,我久久地凝视着窗外,车内的风景与我无关。我完全有理由忽视我周围的每一个人。当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的精神是自由的,我的思绪随着列车的奔驰而放任。
车停下了,不知道到了哪个小站。我抬眼时才发觉,我放在茶几上的那本书到了对面的一个姑娘手中,她可能注意到了我的眼神,将书还给了我。我说,你读吧。她摇了摇头,脸庞上泛起了一丝红晕。我估摸,她的年龄在二十岁上下,无疑,她长得很美。美,不过是一种情绪。我很忧郁,她的美即刻就冲淡了。我只扫了她两眼,打开了书本,眼睛在文字上,心里却不成文章。况且,车要到开远了,列车一进山洞,光线暗不说,那庞大的回音咬牙切齿的,使人受不了,我只好木然地坐着。到了弥勒,我对面的姑娘突然问我:《高原沃土写人生》是你写的吗?我说是呀,你怎么知道的?她笑了,她用目光指了茶几上的书。对了,那本书上有我的签名,她说,她还读过我的散文《将人生诉说给自己听》。她告诉我,她在省财院读大四,快毕业了。我问她,老家在什么地方,她说,汉中大河坎。去过汉中吗?我说,去过几回,作为一个写作者,能遇到一个热心读者,当然是很欣慰的。可是毕竞素昧平生,年龄上也相差六七岁,我没有心思和她闲聊。车到昆明南窑站,我便下了车。
十多天以后,回到部队,我收到了一封信,是这位汉中姑娘写的。信很短,字迹有点慌张。她在信中说,她在校外租房子住,盼我有时间到她那儿去玩。她在纸上给我画一张路线图,我踌躇了两天,没再犹豫,找领导请了一个星期假,在星期六中午2点,出了机关大门,直奔昆明省财院的南郊而去。按照信上所定的门牌号,我找到了她租住的地方,我到她那儿时,她正在炉子上炒菜。她一连炒了四个菜,她下了楼,去买啤酒。她出去之后,我看了看桌子上的学生证:她姓牛,1984年生人。
晚饭,我在她那儿吃的。当时我还有点紧张,从来没有和小姑娘单独在一起吃过饭。看见别的战友带着家属一同共餐,心里非常羡慕,因此,时常盼望能吃一顿家常饭。在那个星期里,我如愿以偿了,汉中姑娘简直就是个家庭主妇,她做的饭菜很合我的味口,大概和当年喝了麦粥的刘秀皇帝一样。
就在汉中姑娘临时离开昆明的二十多天里,我又和她约会了两次,她没有问及过我的年龄,出身,家庭状况,什么时候也没问过,她只和我谈写作。她说,凡是能找到我的作品,她都找来读了。她对我的作品提出了批评,她说我的作品缺少大气,有自恋情结。她说得很直接,我也能接受。
我到她那里,照例是她买菜肉买啤酒,我要掏钱,她不高兴。她说,你计较这个?我说,你是个学生,我能白吃你的?她说,咋能说是白吃?为你做饭吃,我乐意,也是一种享受,我提出,我给她买点什么东西,哪怕是一件小背心也行。她说,我们之间就不是一顿饭一件衣服的事情,你知道吗?我给予你的,是钱能买到的吗?我知道,我欠她的不是可以用钱来弥补的。可是,我觉得,我实在无法回报她,我在情感上背负了债务。黎明前,我行走在凉爽的大街上,潸然泪下,我确实被感动了。我责问自己:你有什么理由接受一个女孩儿的青春?你有什么理由让她为你而倾注感情?怎么当了一个不作声的勾引者的角色。我一旦用道德的尺度去载量我的行为,就心跳脸红,坐卧不宁,当然,这不是给自己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的唯一尺度。但是,一个人必须正视自己的情感正视自己的肉身,正视生命自身的冲突,正视自己的精神境界。
毕业后,她回了汉中。临走那天,我没有送她。
在以后的日子,我们断不了书信来往,那年冬天里,我去汉中看望她。在汉中,我只呆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她骑着自行车送我。我买好了汽车票,正在侯车室,她向我手里塞了一包水果,推着自行车出了汽车站,我以为,她为了免受离别之苦而提前回去了。到点了,车开了,车一直向南走,我默默地向我的汉中姑娘告别,向逝去的美好时光告别,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一见,伤感是难免的。我一直向后看着,希望能看见汉中姑娘最后一眼,等我转回身,向前看时,只见车前边,一个人弯腰曲背地骑着自行车拚命地雺,映入我眼帘的是她的背身,是亮眼的白毛衣绿围巾。原来,我的汉中姑娘提前离开车站是为了和汽车赛跑,是为了多送一程,因为,她家在汉中市的南边,没在北边,车将她越逼越近了,我打开车窗,仿佛听见她那比红花还艳丽的喘气声,我不停地向她招手。她被抛在了车后边,我朝她喊,回去吧!回去吧!她蹬得越发纵情了。她一边蹬一边摇着手,呼喊着。她大概在喊我的名字,她大概朝我吆喝:兵哥哥,我爱你!永远爱你!汽车渐行渐远,她那白毛衣绿围巾在一点一点地变小,变成了一个点,变成了一粒种子,落在了我的心里。我站在车厢内向后望着,硬是没有让眼泪流下来。
第二年,她南下深圳。
大约在2005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正在修改一篇《新兵带钱多如何处理》的稿子,深圳来了长途电话。我拿起听筒,她叫了我一声,便哭了。她哭了好几分钟。我知道,她的哭声难以抑制的喷发,是喂养人的精神的乳汁,是人类情感中最真挚最丰富最灿烂的一部分,她对我的全部感情用那使人心颤的哭声表白得清清楚楚。接着,她破涕为笑了。她告诉我,她在一家企业做会计,生活得很好,已经结了婚。她说,你在部队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此时,一切感激的言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都将是虚伪矫饰的,我只能吩咐她:好好过日子吧。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得到她的音信。
这就是我之所以记住她的原因。这些年来,我一旦想起了她,不能不检讨自己:我给汉中姑娘带来了什么呢?她只能带着虚无的怀念而活着,她既然那么看重感情,就不会轻而易举地忘记我和她短暂的感情交接。无疑,我给她情感留下的只是一块疤。我不能无视她情感上的那一块疤。往日的记忆愈美好,那块疤越清晰。因为,越是美,越残酷,这道理并不艰深。我不能用“人活着就是一个过程”来糊弄她,而原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