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语文课堂之妙招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ghaiyueme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要上得活跃,从教学过程看,必须打破程式化教学。因为僵硬的教学过程会使课堂气氛如同一潭死水,没有波澜,学生也就毫无学习兴趣。要想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师就要不断探索点燃“爆竹”的技巧。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师者就要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活跃”语文课堂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觉得效果不错。
  一、导语的设计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学生好奇心强,得到课本后,立即翻个遍,专拣精彩的篇章看,加上教学前要求预习,所以到教师授课时,课文对学生来说已无多大的新鲜感了。要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中,就需要教师设计好导语,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如果一位教师每次走进课堂的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几页”,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昏昏欲睡之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催眠曲。特别是语文,学生自己认为课本能看得懂,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沉寂的局面。如教《死海不死》时,我是从俗语上设计导语的。我说出“人不可貌相”一语,要同学们接下句“海水不可斗量”。我立即发问:“海水真的不可斗量吗?”一石冲开水底天,同学们议论纷纷,很多同学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让他们再思考,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能,因为课文中的数字是通过运用现代化的取样分析,然后根据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浓度加以推算才得出的结论。”这样,不但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且,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情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巧而成功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悬念的运用
  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悬念能制造一种期待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急于求知的紧迫心情。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可先提出“杨修聪颖过人,又正值曹操用人之际,却为何被曹操所杀”的问题来设置悬念,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描写杨修的七个事件,弄清曹操对杨修的心理变化过程:“忌之”—“恶之”—“愈之”—“大怒”,最后因“鸡肋”之意被杨修揭破而杀之。从而使学生明确杨修因恃才放旷、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而招杀身之祸。这样导入新课,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强烈的“乐学、乐知”的欲望。
  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达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最佳教学境界,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得有滋有味。
  三、知识的迁移
  语文课要上得活跃,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
  有的教师在教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課文,不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是课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讲授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重视知识的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词语、句式的联系,文章体裁的联系,写作技法的联系,人物形象的联系,景物风情的联系,典型事例的联系,理论观点的联系,相关学科的联系,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时代背景的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促使知识迁移,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机勃勃的。
  由此观之,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活跃语文课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龙华中学
其他文献
针对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就高校节水技术改造问题,以盐城工学院为例证,介绍了中水回用专利技术、红外感应节水技术、非接触IC卡(射频卡)智能节水技术、水平衡测试技术和其它节水
该文结合市场需求及会计教育改革,分析了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高职会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
文章阐述了批判地继承和弘扬湖湘文化,对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当代价值,以及利用省会地理优势和文学阅读等形式,在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意义。
高质量地落实中共中央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05方案”四门课程中理论性最强的一门,如何使其成为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