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稳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粮食产量登上1.3亿斤台阶,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农村农业的大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较大。解决这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采取超常措施,推動农村农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漠视农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并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总抓手,为弥补农业农村短板做出了战略安排,顺应了新时代亿万农民的新期待,反映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乡村振兴战略被庄严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是最大难点。乡村振兴就是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202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力争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世界农业现代化强国。
9月23日,中国农民迎来第一个自己的节日—丰收节。这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下为广大农民设立的节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
三权分置,解放农村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党中央给亿万农民的一个政策“大礼包”,给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
在新时代,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稳定农村稳定农业的基础。但是,要促进农村农业大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激活农村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让农民手中的土地在新的经济体系中生金产银。
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华民族探索了几千年的课题。这一难题在共产党人手中圆满解决了。但是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让种田也能致富、土地也能入股,让土地更有效益,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制度创新。2016年底中央发布《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深化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解放了农村土地。这是我国农村改革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是一次重大政策创新。这一改革释放了土地红利,让农村土地可以顺利进入投资领域。这一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破解了农民承包土地自己用不好、效率低的困局,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还不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育使用引进机制,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这一系列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一以贯之,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科学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才能让农业稳定发展、农民不断走向富裕,促进农村振兴,实现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农产品供给中的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是农业发展质量不高,拼资源拼环境,过分追求产量目标。在新的形势下,加大力度,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农业生产的指挥棒不能单单盯着增加数量,而是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通过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
40年来,发端于农村农业的改革开放,不仅让全国人民吃得饱饱的,而且吃得好好的。老百姓食物来源多元化,结构更加丰富多彩、更有营养,吃得饱加吃得好,免于饥饿冻馁之苦,这一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已经实现了。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的饭碗要装中国粮。在新的历史时期,立足世情国情农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新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持续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不断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连续多年增产、起点较高的情况下,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显著提高、物质基础更加雄厚。 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232亿斤,比1978年的6000多亿斤,增长120.5%。棉花1978年全国产量仅有217万吨, 2017年为565万吨,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2.5%,不仅满足了国内城乡居民需求,还为纺织品出口提供了原料保障,为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提供了坚实支撑。油料1978年全国产量仅有522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油料突破并站稳3200万吨台阶,2017年全国油料产量达到3475万吨。1978年全国糖料产量仅有2382万吨,2017年产量11379万吨,增长3.8倍,年均增长4.1%。大宗农产品供给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主要畜禽和水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丰富了人民的食物结构,满足了群众对蛋白质的消费需求。1980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1205万吨,2017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为6557万吨。1980年牛奶产量为114万吨,2017年牛奶产量3039万吨,增长了25.6倍。197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65万吨,201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增加到6445万吨。
“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天,“粮食”在百姓的生活中,已经不仅仅是米面了,还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群众食物结构中肉蛋奶的摄入量,正逐步超过米面等淀粉类主食。
全面把握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乡村振兴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二十字总要求。
产业兴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振兴乡村,必须让乡村有活力。活力来源于兴旺的产业,要让乡村实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实现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为促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全国通公路的村(包括村委会和涉农居委会,下同)占全部村的比重是99.3%;全国通电话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是99.5%;全国安装有线电视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是82.8%;全国接近九成的村通宽带互联网,全国超过1/4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生态宜居。核心是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让农民种下的常青树变成摇钱树,让更多农民吃上“生态饭”“旅游饭”,让农村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开展自然环境生态保护,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农村脏乱差状况明显好转,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91.3%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0.8%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7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已有4153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实现村村建立档案、编制保护规划,越来越多的融自然、休闲、文化、旅游、养老于一体的美丽村镇正在建设中。
乡风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发展乡村优秀农耕文明,更要培育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开放和法治意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治理有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将现代治理理念、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建设和谐稳定新农村。
生活富裕。显著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习近平总书记说,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全国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是32.3%;全国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是59.2%;全国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是41.3%。据民政部统计,2012年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为2814.9万户、5344.5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2249.3万户、4045.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着眼于农村经济建设,还要着眼于促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做好“三农”工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农业全面提档升级,而且要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要靠广大农民奋斗
乡村振兴的标志,一是农业及涉农产业在坚持绿色发展基础上,乡村产业实现多样化、乡村经济走向多元、可持续,乡村就业创业机会增多。二是乡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三是乡村吸引力显著增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明显缓解。
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鄉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稳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粮食产量登上1.3亿斤台阶,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农村农业的大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较大。解决这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采取超常措施,推動农村农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漠视农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并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总抓手,为弥补农业农村短板做出了战略安排,顺应了新时代亿万农民的新期待,反映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乡村振兴战略被庄严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是最大难点。乡村振兴就是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202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力争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世界农业现代化强国。
9月23日,中国农民迎来第一个自己的节日—丰收节。这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下为广大农民设立的节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
三权分置,解放农村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党中央给亿万农民的一个政策“大礼包”,给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
在新时代,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稳定农村稳定农业的基础。但是,要促进农村农业大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激活农村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让农民手中的土地在新的经济体系中生金产银。
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华民族探索了几千年的课题。这一难题在共产党人手中圆满解决了。但是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让种田也能致富、土地也能入股,让土地更有效益,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制度创新。2016年底中央发布《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深化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解放了农村土地。这是我国农村改革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是一次重大政策创新。这一改革释放了土地红利,让农村土地可以顺利进入投资领域。这一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破解了农民承包土地自己用不好、效率低的困局,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还不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育使用引进机制,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这一系列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一以贯之,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科学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才能让农业稳定发展、农民不断走向富裕,促进农村振兴,实现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农产品供给中的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是农业发展质量不高,拼资源拼环境,过分追求产量目标。在新的形势下,加大力度,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农业生产的指挥棒不能单单盯着增加数量,而是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通过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
40年来,发端于农村农业的改革开放,不仅让全国人民吃得饱饱的,而且吃得好好的。老百姓食物来源多元化,结构更加丰富多彩、更有营养,吃得饱加吃得好,免于饥饿冻馁之苦,这一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已经实现了。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的饭碗要装中国粮。在新的历史时期,立足世情国情农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新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持续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不断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连续多年增产、起点较高的情况下,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显著提高、物质基础更加雄厚。 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232亿斤,比1978年的6000多亿斤,增长120.5%。棉花1978年全国产量仅有217万吨, 2017年为565万吨,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2.5%,不仅满足了国内城乡居民需求,还为纺织品出口提供了原料保障,为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提供了坚实支撑。油料1978年全国产量仅有522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油料突破并站稳3200万吨台阶,2017年全国油料产量达到3475万吨。1978年全国糖料产量仅有2382万吨,2017年产量11379万吨,增长3.8倍,年均增长4.1%。大宗农产品供给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主要畜禽和水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丰富了人民的食物结构,满足了群众对蛋白质的消费需求。1980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1205万吨,2017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为6557万吨。1980年牛奶产量为114万吨,2017年牛奶产量3039万吨,增长了25.6倍。197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65万吨,201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增加到6445万吨。
“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天,“粮食”在百姓的生活中,已经不仅仅是米面了,还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群众食物结构中肉蛋奶的摄入量,正逐步超过米面等淀粉类主食。
全面把握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乡村振兴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二十字总要求。
产业兴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振兴乡村,必须让乡村有活力。活力来源于兴旺的产业,要让乡村实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实现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为促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全国通公路的村(包括村委会和涉农居委会,下同)占全部村的比重是99.3%;全国通电话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是99.5%;全国安装有线电视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是82.8%;全国接近九成的村通宽带互联网,全国超过1/4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生态宜居。核心是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让农民种下的常青树变成摇钱树,让更多农民吃上“生态饭”“旅游饭”,让农村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开展自然环境生态保护,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农村脏乱差状况明显好转,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91.3%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0.8%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7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已有4153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实现村村建立档案、编制保护规划,越来越多的融自然、休闲、文化、旅游、养老于一体的美丽村镇正在建设中。
乡风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发展乡村优秀农耕文明,更要培育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开放和法治意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治理有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将现代治理理念、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建设和谐稳定新农村。
生活富裕。显著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习近平总书记说,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全国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是32.3%;全国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是59.2%;全国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是41.3%。据民政部统计,2012年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为2814.9万户、5344.5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2249.3万户、4045.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着眼于农村经济建设,还要着眼于促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做好“三农”工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农业全面提档升级,而且要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要靠广大农民奋斗
乡村振兴的标志,一是农业及涉农产业在坚持绿色发展基础上,乡村产业实现多样化、乡村经济走向多元、可持续,乡村就业创业机会增多。二是乡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三是乡村吸引力显著增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明显缓解。
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鄉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