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十个融合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文化有了辉煌的发展,这种发展也可以说是曲折的发展,应该说是一种曲折、发展、再曲折、再发展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但总的来说,这60年来的发展成就是辉煌的、前所未有的。我把这个辉煌概括为“十个融合”:
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融合
60年来,各个高校、各个科研机关、各个文化单位都创办了数以千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法律、历史、文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各个学科的刊物,对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对我们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各种思想能够发表提供了平台和自由的空间。特别是电影、电视以及各个地方的剧种,甚至过去较少看到的如皮影戲、昆曲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文化阵线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这是我们贯彻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文化与群众相融合
60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文化与群众相融合,走文化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把群众作为文化的主题,为群众服务。60年来反映群众思想、精神、生活、面貌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作品纷纷涌现,特别是对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形象的描述和表现,给人以很大的教育。很多年轻人都通过这种电视电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对他们的思想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以群众为主体,也是过去所没有的,是60年来的突出表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60年来我们提倡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华,为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而奋斗。在这方面,我们作了很多探讨,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服务,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为提升人的道德、礼义的素质,为提升人的伦理道德、理论思维方面有了很大帮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有丰富的思想蕴涵,有很多能供现代人借鉴的资源,开发这个资源,对于提升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我们自己的生活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别人,知己才能知彼,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能知道别人。只有认识自己的身份,才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来增强我们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所以说发扬中华文化关系到今后中国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加强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民族是依靠文化的力量来增强中国的信心的。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不是一句空话,这需要我们发掘、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当中能够化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的思想资源,这样才能发挥中华文化的威力,使世界能够认同和接受。
批判和继承相融合
1949年以来,我们用了很大力气来清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的污染,也解构了原来旧社会那种封建的、殖民地的思想。比如过去有人认为西方什么都好,真理就在西方,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得到了清除,这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有极大帮助,只有清除了过去一些思想污染,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同时我们也批判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不健康成分,比如说“三纲”思想等压迫人的思想,也清除了压在我们思想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思想、官僚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在批判过程中我们发展出来平等思想,如男女平等。在批判中我们还有继承,批判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我们同时也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符合我们自身需要的一些东西,像如何加强自身修养,怎样加强理论思维等。现在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衷共济”等,在国际上倡导和谐世界,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雅文化和俗文化融合
雅文化和俗文化融合,也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融合。我们现在的通俗文化能够让大众所接受,如二人转、相声等都得到了充分发展,一些以前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形式也在春节晚会上得到了体现。我们不断重视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也表现在读物上,现在我们的通俗读物非常多,能够为大众提供文化使其得到启发。对于雅文化,我们也提倡高雅音乐、儿童读经等属于精英文化层面的东西,60年来作了很多努力。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互相融合、互相提高,俗文化应由精英文化来提升其思想内涵,精英文化也应该能够用通俗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土洋结合、中西结合
我们现在弘扬中华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学习西方的文化、科技、管理经验甚至制度等,60年来我们基本上是敞开国门、敞开思想、真心实意地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比如我们翻译了西方很多方面的书籍,西方的管理经验也被我们的企业所借鉴。初期我们基本是照搬,后来越来越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照搬、盲目学习是不符合我们的国情的,那么这些东西的寿命是不长的,也不会有好的收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自己文化的精神和特点,更好地把西方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结合起来。我们学习西方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是为自己服务,中西结合、土洋结合的目标是西为中用、洋为土用。
“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
“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也就是过去所讲的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相结合。过去我们主要是请进来,如聘请西方的科技人员来讲课,请外国的文艺团体来演出,通过交流增进了友谊和了解。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翻译了西方很多著作,像过去的唐僧取经一样。但请进来之后,还需要消化,把他们的东西转化为营养,就如同把吃下的饭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一样,来增强我们的体质。而我们的消化还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送出去,中华文明有一些经验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这种文明的资源应该得到发扬。今天我们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很多文化载体即书本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我们送出去的东西还比较少。我们拿进来的和送出去的东西差距较大,常常是西方二流甚至三流作者的东西都有了中译本,而我们有些一流作者的作品都还没有翻译出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更是如此。我们应该花更大的力气把我们的东西送出去,使我们的文化能够走出中国,向世界传播。现在孔子学院的创办对传播中国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渠道。
学习和创新相融合
我们吸收别人的东西应立足于创新,因为在学习当中,核心的技术人家往往自己保留,我们拿不来。所以我们应该立足于创新来学习,把创新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只有创新,我们才能超越西方,才能走出自己的新的道路。
理论和实际相融合
我们60年来坚持以实践来检验 工作和理论是正确还是谬误,以实践来检验政策的施行是否符合实际。我们现在说,发展是硬道理,不管是社会实践、科学实践还是生产实践,都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正因为我们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在各个方面才能得到平衡发展。比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我们就开发西部,使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帮助西北经济不发达地区,实现一种平衡的、共同富裕的发展,这是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很重要的实践。
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融合
我们过去对文化的硬实力即文化产业方面不太重视,因此比较落后。但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认识到要加强对文化硬实力的发展。只有文化硬实力的发展才能够支撑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有了文化的硬实力,才能够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使文化软实力通过文化硬实力而走向世界。比如通过卡通片、电影等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载体来传播文化软实力。如果文化硬实力中所含的文化软实力不够,就会进一步阻碍文化硬实力的发展。
对未来中国文化的五个展望
对于未来中国文化的展望,我想在中央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文化应该是以和平、发展、合作的形式向前发展。
一是我们今后的文化发展必须制定明确的文化发展战略,如果没有文化战略,就不可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发展就等于瞎子摸象,毫无方向。这可以由各个文化部门提出自己的文化战略,然后来综合制定我们整体的文化战略,这样我们今后的文化发展就能有明确的方向,这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做。
二是要继续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敞开思想,给各种文化的发展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平台。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和谐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过去我们一直在盼望能够有一个文化的春天,而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春天,我们就应该坚持下去,把我们的开放贯彻到文化领域中去。
三是继续坚持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文化的主体还是群众和知识分子。这样文化的繁荣发展就会更加辉煌。
四是坚持古为今用、西为中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即传统文化应该为今天的现代文化所用,西方文化应该为中华文化所用。我们吸收古代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的文化。中国文化就是在和西方文化碰撞、冲突和融合当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还应该继续坚持。特别是应该把我们的中华文化送出去,对于今后互相了解、互相谅解大有好处,可以避免很多由于对中国的误解、误会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干扰。所以我们不仅要拿进来,更重要的还要送出去,这对于我们文化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五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在今后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我们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也不可能使我们的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不可能使我们国家在世界强国之林中有一席之地。我们应该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文化有了辉煌的发展,这种发展也可以说是曲折的发展,应该说是一种曲折、发展、再曲折、再发展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但总的来说,这60年来的发展成就是辉煌的、前所未有的。我把这个辉煌概括为“十个融合”:
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融合
60年来,各个高校、各个科研机关、各个文化单位都创办了数以千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法律、历史、文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各个学科的刊物,对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对我们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各种思想能够发表提供了平台和自由的空间。特别是电影、电视以及各个地方的剧种,甚至过去较少看到的如皮影戲、昆曲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文化阵线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这是我们贯彻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文化与群众相融合
60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文化与群众相融合,走文化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把群众作为文化的主题,为群众服务。60年来反映群众思想、精神、生活、面貌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作品纷纷涌现,特别是对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形象的描述和表现,给人以很大的教育。很多年轻人都通过这种电视电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对他们的思想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以群众为主体,也是过去所没有的,是60年来的突出表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60年来我们提倡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华,为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而奋斗。在这方面,我们作了很多探讨,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服务,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为提升人的道德、礼义的素质,为提升人的伦理道德、理论思维方面有了很大帮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有丰富的思想蕴涵,有很多能供现代人借鉴的资源,开发这个资源,对于提升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我们自己的生活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别人,知己才能知彼,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能知道别人。只有认识自己的身份,才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来增强我们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所以说发扬中华文化关系到今后中国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加强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民族是依靠文化的力量来增强中国的信心的。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不是一句空话,这需要我们发掘、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当中能够化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的思想资源,这样才能发挥中华文化的威力,使世界能够认同和接受。
批判和继承相融合
1949年以来,我们用了很大力气来清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的污染,也解构了原来旧社会那种封建的、殖民地的思想。比如过去有人认为西方什么都好,真理就在西方,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得到了清除,这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有极大帮助,只有清除了过去一些思想污染,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同时我们也批判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不健康成分,比如说“三纲”思想等压迫人的思想,也清除了压在我们思想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思想、官僚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在批判过程中我们发展出来平等思想,如男女平等。在批判中我们还有继承,批判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我们同时也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符合我们自身需要的一些东西,像如何加强自身修养,怎样加强理论思维等。现在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衷共济”等,在国际上倡导和谐世界,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雅文化和俗文化融合
雅文化和俗文化融合,也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融合。我们现在的通俗文化能够让大众所接受,如二人转、相声等都得到了充分发展,一些以前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形式也在春节晚会上得到了体现。我们不断重视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也表现在读物上,现在我们的通俗读物非常多,能够为大众提供文化使其得到启发。对于雅文化,我们也提倡高雅音乐、儿童读经等属于精英文化层面的东西,60年来作了很多努力。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互相融合、互相提高,俗文化应由精英文化来提升其思想内涵,精英文化也应该能够用通俗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土洋结合、中西结合
我们现在弘扬中华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学习西方的文化、科技、管理经验甚至制度等,60年来我们基本上是敞开国门、敞开思想、真心实意地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比如我们翻译了西方很多方面的书籍,西方的管理经验也被我们的企业所借鉴。初期我们基本是照搬,后来越来越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照搬、盲目学习是不符合我们的国情的,那么这些东西的寿命是不长的,也不会有好的收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自己文化的精神和特点,更好地把西方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结合起来。我们学习西方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是为自己服务,中西结合、土洋结合的目标是西为中用、洋为土用。
“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
“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也就是过去所讲的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相结合。过去我们主要是请进来,如聘请西方的科技人员来讲课,请外国的文艺团体来演出,通过交流增进了友谊和了解。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翻译了西方很多著作,像过去的唐僧取经一样。但请进来之后,还需要消化,把他们的东西转化为营养,就如同把吃下的饭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一样,来增强我们的体质。而我们的消化还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送出去,中华文明有一些经验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这种文明的资源应该得到发扬。今天我们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很多文化载体即书本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我们送出去的东西还比较少。我们拿进来的和送出去的东西差距较大,常常是西方二流甚至三流作者的东西都有了中译本,而我们有些一流作者的作品都还没有翻译出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更是如此。我们应该花更大的力气把我们的东西送出去,使我们的文化能够走出中国,向世界传播。现在孔子学院的创办对传播中国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渠道。
学习和创新相融合
我们吸收别人的东西应立足于创新,因为在学习当中,核心的技术人家往往自己保留,我们拿不来。所以我们应该立足于创新来学习,把创新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只有创新,我们才能超越西方,才能走出自己的新的道路。
理论和实际相融合
我们60年来坚持以实践来检验 工作和理论是正确还是谬误,以实践来检验政策的施行是否符合实际。我们现在说,发展是硬道理,不管是社会实践、科学实践还是生产实践,都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正因为我们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在各个方面才能得到平衡发展。比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我们就开发西部,使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帮助西北经济不发达地区,实现一种平衡的、共同富裕的发展,这是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很重要的实践。
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融合
我们过去对文化的硬实力即文化产业方面不太重视,因此比较落后。但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认识到要加强对文化硬实力的发展。只有文化硬实力的发展才能够支撑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有了文化的硬实力,才能够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使文化软实力通过文化硬实力而走向世界。比如通过卡通片、电影等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载体来传播文化软实力。如果文化硬实力中所含的文化软实力不够,就会进一步阻碍文化硬实力的发展。
对未来中国文化的五个展望
对于未来中国文化的展望,我想在中央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文化应该是以和平、发展、合作的形式向前发展。
一是我们今后的文化发展必须制定明确的文化发展战略,如果没有文化战略,就不可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发展就等于瞎子摸象,毫无方向。这可以由各个文化部门提出自己的文化战略,然后来综合制定我们整体的文化战略,这样我们今后的文化发展就能有明确的方向,这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做。
二是要继续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敞开思想,给各种文化的发展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平台。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和谐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过去我们一直在盼望能够有一个文化的春天,而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春天,我们就应该坚持下去,把我们的开放贯彻到文化领域中去。
三是继续坚持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文化的主体还是群众和知识分子。这样文化的繁荣发展就会更加辉煌。
四是坚持古为今用、西为中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即传统文化应该为今天的现代文化所用,西方文化应该为中华文化所用。我们吸收古代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的文化。中国文化就是在和西方文化碰撞、冲突和融合当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还应该继续坚持。特别是应该把我们的中华文化送出去,对于今后互相了解、互相谅解大有好处,可以避免很多由于对中国的误解、误会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干扰。所以我们不仅要拿进来,更重要的还要送出去,这对于我们文化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五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在今后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我们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也不可能使我们的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不可能使我们国家在世界强国之林中有一席之地。我们应该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