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的古代钱币储藏器具多种多样,汉代陶扑满和绿釉陶钱柜就是目前所见的遗留下来且为数不多的古代钱币储存器具。
1.扑满
我国古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流通的货币是“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孔钱,人们为了方便存储,便用陶作一个瓦罐,在瓦罐上开一个能放进铜钱的长方形孔,平常将散铜钱投入其中,需用钱或罐装满之后,摔破罐子将钱取出。这种我国古代人民日常储蓄钱的陶器就叫做扑满,通俗的讲就是存钱罐。以扑满储钱流传久远,直到今天不少儿童还用它存钱。如今的存钱罐以丰富的造型、多彩的颜色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对儿童养成良好理财习惯大有裨益。
关于“扑满”一词的由来,据《西京杂记》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土,粗物也;钱,重货也。入而不出,积而不散,故扑之。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可不诫欤?故赠君扑满一枚。”这里面有一个扑满背后的故事,汉武帝时的丞相公孙弘,年少时家中贫寒,曾放过猪,当过狱吏,但他刻苦向学,孜孜不倦,近70岁时入九卿之列,74岁升为丞相。早年在他被推举为贤良方正时,因家境贫寒,没有像样的衣着赴京,他的同乡邹长倩便脱下自己的衣裳和鞋子送给他。还送给他生刍(青草)一束,意为虽极其贫贱,但不能失君子之度,勿以贫贱而自卑;赠青丝一襚,意为任何事物都是积少成多,勿以恶小而为之,让他多做好事,以建立功业;赠扑满一个,让他知道一味聚敛钱财,最终只能像扑满一样得到破败的结局。公孙弘谨记朋友三件礼物的用意,在为官期间,保持勤俭的本色,多余的钱财用来招纳贤才。他奋发努力,最终立功扬名,成为一代名相。
扑满因其特殊的形制和用途,经常出现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其特殊的寓意为人所借鉴,成为节俭、清廉的象征。唐末高僧诗人齐己在《扑满子》一诗中写道:“只爱满我腹,争如满害身。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唐代名相姚崇曾写过《扑满赋》用于批判金钱,批判贪婪以及自满的恶习,告诫自己的后代做人和为官之道。他写道:“谦以自守,虚而能受。”以扑满的特点来传达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催租行》中有这样的诗句:“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悭囊即为扑满,这样的诗句让人充分体会到底层人民的困苦。宋代陆游以扑满设喻:“钱能祸扑满,酒不负鸱夷。”说明过度敛财必招灾祸。明代语录集《菜根谭》中以“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来比喻做人的道理。诗句中扑满的形象既增添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被引申出新的含义。不仅如此,直到现代社会,我国还曾经在储蓄存折上使用“扑满”样式的储徽,图案中的“扑满”上有很清晰的投币口。
目前考古所见的扑满中最早为汉代,但据文献记载扑满在秦始皇时期已存在。根据出土竹简《云梦秦简·关市》中记,商贩在市场上经营所收的钱必须经人监督投入特制的“钱缿”中,集市结束后将所收钱币倒出,官吏进行统计收税。这里的钱缿是为管理市场而设的,只做盛钱用,但它已经具有储钱器的形式了,是扑满的雏形。
西汉至魏晋时期,扑满被人们作为存钱罐来使用,并逐渐发展成熟。这一时期的扑满既有文献记载,又有考古实物可见。洛阳烧沟汉墓出土一馒头形扑满,高13.5、腹径14厘米,泥质灰陶,弧顶,下部内收,平底;顶部有一横条形窄长孔,器身还有一不规则的破口,外壁和底部均有明显的轮制痕迹,扑满内蓄有20枚五铢钱。在广州汉墓还发现过陶扑满,高11.6、底径14.8厘米,形状像扁圆的罐,束颈,溜肩,大腹浑圆,平底;且有双耳,腹上方有一长方形竖孔,出土时器内也贮有五铢钱20枚。
依据这两个扑满出土时器内贮藏有五铢钱的情况来推断,扑满在当时定是作为储钱器使用的。器物顶部的长条形孔为投币孔,器身不规则的破口应为取钱时凿的,因不想将扑满彻底打碎,所以凿个小洞,这样即使取出钱币,器身仍较完整,还可以再用。从考古出土的扑满来看,这样的做法屡见不鲜。
下面是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的两个汉代陶扑满,其中一件器身也有不规则破洞。
汉代陶扑满(图1),高16、底径7.9厘米,重570克。泥质灰陶,呈球状,上部圆鼓,下腹急剧内收,平底;外壁和底部均有明显的轮制痕迹,顶部开一横条形窄长口。腹部残,已修复。
汉代陶扑满(图2),高16.3、底径7.1厘米,重590克。这一件器型稍高,泥质灰陶,似蘑菇形,上部微鼓,腹较深,平底;外壁和底部均有明显的轮制痕迹,顶部开一横条形窄长口,下腹部有一圆孔,底部有一不规则破口。完整。
扑满到汉代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这两件陶扑满都是上部圆鼓,下腹内收,平底;造型简朴且不带任何装饰,外壁较粗糙,制作工艺较差,具有汉代陶扑满的普遍特征。因为其陶质的形制和“满则扑之”的用法,大多数扑满已被人为破坏,目前所见的较完整的实物寥寥无几。同时,因其本身不曾为人所知,得不到重视,故而其埋藏状况被人忽视,对扑满的各项研究也就十分困难。仅少数扑满中稀稀拉拉的古币声响,在向我们诉说着它曾经的故事。
2.钱柜
柜,古作匮或櫃,是一种贮藏物品的家具,通常为长方体状,有盖或门。《旧唐书·王叔文传》中有关于柜的形状的记载,“室中为无门大柜,唯开一窍,足以受物以藏金宝。”史书中有柜可藏金钱的记载,《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死时“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唐代时有一种经营贵重物品与钱币存放和借贷的机构,称为柜坊,“柜坊”这一名称就是由盛钱的箱柜演变而来的。
由此可见,钱柜也是古代一种重要的钱币储藏器具,下面来看一看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汉代绿釉陶钱柜。
汉代绿釉陶钱柜(图3),1993年出土于三门峡市兰盾房屋开发公司工地;高21、长27.1、宽21.5厘米;卧箱形,整体呈长方体状,由陶板黏合而成,下承柱形立腿四条;柜顶部有可活动的方形门,柜顶部饰十五个钱纹,柜正面饰二十个钱纹,钱纹均呈规律性分布,正面有方形锁,锁眼锁芯清晰可见。红陶胎,施绿釉,底部及内部无釉。两后腿残缺,已修复。该器物是汉代木质钱柜的模型,为明器。
除此件钱柜外,笔者在整理资料时还发现两件汉代绿釉陶钱柜,其中一件出土于西安市曲江雁鸣小区汉墓,现藏于秦二世陵博物館,在该馆曲江新区出土文物展览馆展出;另外一件藏于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
西安曲江出土的这件钱柜(图4),通高21.5、长33.3、宽20厘米。这件钱柜在这三件中体形最大,出土时破碎严重,后经修复。红陶胎,表面绿釉普遍剥落,且柜内无釉。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所藏的绿釉钱柜(图5),也为绿釉红陶胎,钱柜通高15、长24、宽20.5厘米,在三件钱柜中体形最小。
对比发现,这三件钱柜形制十分相似,均为卧柜且有四足,均以钱纹为装饰,柜顶都有柜门。但不同之处更值得人们关注。先看做工,图4做工最为粗糙,细节刻画也最少;再看三者的钱纹,图4只有正面有钱纹,而图3和图5正面和顶面都有,图3钱纹最多且最清晰,图4钱纹模糊不清,图5的钱纹弱化,用泥质小圆点代替,但多了模拟金属泡钉的装饰;图3 的锁最为精致,图4没有锁合结构,图5的锁跟图3中的锁也不相同;最后看四足,图4足最小且没有装饰,图3和图5柜足较大,造型类似,且都以线条装饰,图5装饰得更为自然。通过对比,就这三件陶钱柜出现时间早晚而言,笔者认为,图4最早,图3承前启后,图5最晚。
这三件汉代绿釉陶钱柜,造型端庄大气,装饰巧妙且随时代发展而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汉代日常生活用具独特的一类。
汉代陶扑满和绿釉陶钱柜就作为我国古代钱币储存器具,不仅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贮藏钱财的方法,也教会我们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君子虽爱财,取之要有度。古人的“存钱罐”与“保险柜”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实物,更是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和其中蕴含的古人无尽的智慧(图4、图5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狄欣怡,女,汉族,河南三门峡,本科。工作单位:三门峡市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1.扑满
我国古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流通的货币是“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孔钱,人们为了方便存储,便用陶作一个瓦罐,在瓦罐上开一个能放进铜钱的长方形孔,平常将散铜钱投入其中,需用钱或罐装满之后,摔破罐子将钱取出。这种我国古代人民日常储蓄钱的陶器就叫做扑满,通俗的讲就是存钱罐。以扑满储钱流传久远,直到今天不少儿童还用它存钱。如今的存钱罐以丰富的造型、多彩的颜色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对儿童养成良好理财习惯大有裨益。
关于“扑满”一词的由来,据《西京杂记》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土,粗物也;钱,重货也。入而不出,积而不散,故扑之。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可不诫欤?故赠君扑满一枚。”这里面有一个扑满背后的故事,汉武帝时的丞相公孙弘,年少时家中贫寒,曾放过猪,当过狱吏,但他刻苦向学,孜孜不倦,近70岁时入九卿之列,74岁升为丞相。早年在他被推举为贤良方正时,因家境贫寒,没有像样的衣着赴京,他的同乡邹长倩便脱下自己的衣裳和鞋子送给他。还送给他生刍(青草)一束,意为虽极其贫贱,但不能失君子之度,勿以贫贱而自卑;赠青丝一襚,意为任何事物都是积少成多,勿以恶小而为之,让他多做好事,以建立功业;赠扑满一个,让他知道一味聚敛钱财,最终只能像扑满一样得到破败的结局。公孙弘谨记朋友三件礼物的用意,在为官期间,保持勤俭的本色,多余的钱财用来招纳贤才。他奋发努力,最终立功扬名,成为一代名相。
扑满因其特殊的形制和用途,经常出现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其特殊的寓意为人所借鉴,成为节俭、清廉的象征。唐末高僧诗人齐己在《扑满子》一诗中写道:“只爱满我腹,争如满害身。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唐代名相姚崇曾写过《扑满赋》用于批判金钱,批判贪婪以及自满的恶习,告诫自己的后代做人和为官之道。他写道:“谦以自守,虚而能受。”以扑满的特点来传达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催租行》中有这样的诗句:“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悭囊即为扑满,这样的诗句让人充分体会到底层人民的困苦。宋代陆游以扑满设喻:“钱能祸扑满,酒不负鸱夷。”说明过度敛财必招灾祸。明代语录集《菜根谭》中以“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来比喻做人的道理。诗句中扑满的形象既增添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被引申出新的含义。不仅如此,直到现代社会,我国还曾经在储蓄存折上使用“扑满”样式的储徽,图案中的“扑满”上有很清晰的投币口。
目前考古所见的扑满中最早为汉代,但据文献记载扑满在秦始皇时期已存在。根据出土竹简《云梦秦简·关市》中记,商贩在市场上经营所收的钱必须经人监督投入特制的“钱缿”中,集市结束后将所收钱币倒出,官吏进行统计收税。这里的钱缿是为管理市场而设的,只做盛钱用,但它已经具有储钱器的形式了,是扑满的雏形。
西汉至魏晋时期,扑满被人们作为存钱罐来使用,并逐渐发展成熟。这一时期的扑满既有文献记载,又有考古实物可见。洛阳烧沟汉墓出土一馒头形扑满,高13.5、腹径14厘米,泥质灰陶,弧顶,下部内收,平底;顶部有一横条形窄长孔,器身还有一不规则的破口,外壁和底部均有明显的轮制痕迹,扑满内蓄有20枚五铢钱。在广州汉墓还发现过陶扑满,高11.6、底径14.8厘米,形状像扁圆的罐,束颈,溜肩,大腹浑圆,平底;且有双耳,腹上方有一长方形竖孔,出土时器内也贮有五铢钱20枚。
依据这两个扑满出土时器内贮藏有五铢钱的情况来推断,扑满在当时定是作为储钱器使用的。器物顶部的长条形孔为投币孔,器身不规则的破口应为取钱时凿的,因不想将扑满彻底打碎,所以凿个小洞,这样即使取出钱币,器身仍较完整,还可以再用。从考古出土的扑满来看,这样的做法屡见不鲜。
下面是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的两个汉代陶扑满,其中一件器身也有不规则破洞。
汉代陶扑满(图1),高16、底径7.9厘米,重570克。泥质灰陶,呈球状,上部圆鼓,下腹急剧内收,平底;外壁和底部均有明显的轮制痕迹,顶部开一横条形窄长口。腹部残,已修复。
汉代陶扑满(图2),高16.3、底径7.1厘米,重590克。这一件器型稍高,泥质灰陶,似蘑菇形,上部微鼓,腹较深,平底;外壁和底部均有明显的轮制痕迹,顶部开一横条形窄长口,下腹部有一圆孔,底部有一不规则破口。完整。
扑满到汉代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这两件陶扑满都是上部圆鼓,下腹内收,平底;造型简朴且不带任何装饰,外壁较粗糙,制作工艺较差,具有汉代陶扑满的普遍特征。因为其陶质的形制和“满则扑之”的用法,大多数扑满已被人为破坏,目前所见的较完整的实物寥寥无几。同时,因其本身不曾为人所知,得不到重视,故而其埋藏状况被人忽视,对扑满的各项研究也就十分困难。仅少数扑满中稀稀拉拉的古币声响,在向我们诉说着它曾经的故事。
2.钱柜
柜,古作匮或櫃,是一种贮藏物品的家具,通常为长方体状,有盖或门。《旧唐书·王叔文传》中有关于柜的形状的记载,“室中为无门大柜,唯开一窍,足以受物以藏金宝。”史书中有柜可藏金钱的记载,《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死时“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唐代时有一种经营贵重物品与钱币存放和借贷的机构,称为柜坊,“柜坊”这一名称就是由盛钱的箱柜演变而来的。
由此可见,钱柜也是古代一种重要的钱币储藏器具,下面来看一看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汉代绿釉陶钱柜。
汉代绿釉陶钱柜(图3),1993年出土于三门峡市兰盾房屋开发公司工地;高21、长27.1、宽21.5厘米;卧箱形,整体呈长方体状,由陶板黏合而成,下承柱形立腿四条;柜顶部有可活动的方形门,柜顶部饰十五个钱纹,柜正面饰二十个钱纹,钱纹均呈规律性分布,正面有方形锁,锁眼锁芯清晰可见。红陶胎,施绿釉,底部及内部无釉。两后腿残缺,已修复。该器物是汉代木质钱柜的模型,为明器。
除此件钱柜外,笔者在整理资料时还发现两件汉代绿釉陶钱柜,其中一件出土于西安市曲江雁鸣小区汉墓,现藏于秦二世陵博物館,在该馆曲江新区出土文物展览馆展出;另外一件藏于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
西安曲江出土的这件钱柜(图4),通高21.5、长33.3、宽20厘米。这件钱柜在这三件中体形最大,出土时破碎严重,后经修复。红陶胎,表面绿釉普遍剥落,且柜内无釉。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所藏的绿釉钱柜(图5),也为绿釉红陶胎,钱柜通高15、长24、宽20.5厘米,在三件钱柜中体形最小。
对比发现,这三件钱柜形制十分相似,均为卧柜且有四足,均以钱纹为装饰,柜顶都有柜门。但不同之处更值得人们关注。先看做工,图4做工最为粗糙,细节刻画也最少;再看三者的钱纹,图4只有正面有钱纹,而图3和图5正面和顶面都有,图3钱纹最多且最清晰,图4钱纹模糊不清,图5的钱纹弱化,用泥质小圆点代替,但多了模拟金属泡钉的装饰;图3 的锁最为精致,图4没有锁合结构,图5的锁跟图3中的锁也不相同;最后看四足,图4足最小且没有装饰,图3和图5柜足较大,造型类似,且都以线条装饰,图5装饰得更为自然。通过对比,就这三件陶钱柜出现时间早晚而言,笔者认为,图4最早,图3承前启后,图5最晚。
这三件汉代绿釉陶钱柜,造型端庄大气,装饰巧妙且随时代发展而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汉代日常生活用具独特的一类。
汉代陶扑满和绿釉陶钱柜就作为我国古代钱币储存器具,不仅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贮藏钱财的方法,也教会我们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君子虽爱财,取之要有度。古人的“存钱罐”与“保险柜”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实物,更是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和其中蕴含的古人无尽的智慧(图4、图5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狄欣怡,女,汉族,河南三门峡,本科。工作单位:三门峡市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