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我国国内企业对制造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世界市场经济对我国企业的不断冲击,精益生产所起到的效果就是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对资源的浪费,同时尽可能增加效益,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本文通过简单介绍精益生产的相关概念,分析其在国内企业中应用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精益生产方案,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益生产的管理方法,给我国企业指明一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精益生产 改善 核心竞争力 消除浪费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28-0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国内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具有先进管理手段和优良设备的国外大公司进驻中国,对我国的市场有利有弊,在巨大威胁面前需要我们的企业进一步完善自己,不能够依靠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来占据市场,也不能再无视大量占压的库存资金和较低的产品质量,这些都会使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
在我国各企业内部进行必要改革,推动优秀生产管理经营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精益生产方式就是其中较先进的一种,在其进行的过程中,不仅仅有生产经营上的变化,也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定有指导意义,全球很多知名企业都是此管理制度的受益者,它代表着管理相关技术的一个大飞跃,对各种变化的市场都有很好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了逆向思维和风险思维,提倡以人为本,追求尽善尽美。
一、精益生产方式相关概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际汽车相关的几个专家对日本丰田公司“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总结出“精”和“益”两方面的内容。对于“精”来说,是对生产资源的精简,不对产品的原材料进行过度的囤积以减小运行成本,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只需准备必要的产品;“益”顾名思义就是生产效率和经济性,用较少的成本产生较大的效益。精益生产从日本开始发展,二战后的日本材料短缺,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促使其形成了精益生产的理念,慢慢发展为一种生产管理体制,甚至是一种文化。
精益生产的实质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优化人事管理组织,对于中间层的管理组织要进行精简,保证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实现真正的零失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进行柔性生产,把不必要的浪费降到最低,最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的特点十分明显,就是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浪费,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极度精简生产过程,把一切对生产没用的环节进行简化,产品的设计、人员的管理、产品的生产都要以此为标准,旨在以最优品质、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对市场需求做出最迅速的响应。
二、精益生产推进过程
精益生产的过程需要进行细分,很多内容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计划的制定,不同行业也有不同的管理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建立精益生产项目组
管理方案的实施都要从计划开始做起,计划的制定需要一群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行项目的讨论,精益生产项目组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相关企业的董事和总经理要亲自参与,这是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大问题,同时保证每个部门的管理者参与,保证在组织上实现自上而下的形式,方便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促进监督组织
针对生产环节的各个方面需要分成较全面的小组进行细化管理,推进精益生产的进行,这也是精益生产理论贯彻企业的关键一步,针对安全、效益、现场、宣传、效率等几个方面进行小组的划分,并对其严格要求,阶段性计划和报告要按时上交,讨论组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保证每个时间段和每个部门都能按时完成精益生产任务。在进行精益生产的过程中不但要有生产的监督,也要有员工的监督和考核,对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员要有定期的考核,不断更新相关的知识,也要增加适当的奖惩制度,增加制度的合理性。
(三)激发员工积极性
对于较为枯燥的生产过程,没有任何的管理手段可以改变工作的性质,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变化生产工作形式,给员工以新鲜感,同时鼓励每个员工对精益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讨论采纳者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可以促进完善精益生产,也能给员工带来一定的福利。
(四)进行适当的培训
精益生产不是单纯依靠管理阶层就可以完整运行的,必须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对其有清晰的认识,定期培训是保证每个企业员工对精益生产有深刻认识的关键措施,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也是员工之间对精益生产过程中产生问题的交流机会,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想法与大家分享,积极参与到修改讨论中,对整个企业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也为企业发展壮大准备了一定的管理人才。
三、结束语
精益生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主流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随着不断有企业进行精益生产的尝试,发现了很多的问题,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在不断加大力度。为了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必须注重人员和精益理论的紧密结合,企业的竞争力也会由此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树华,鲁建厦,王家尧.精益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
[2]杨申仲,精益生产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
[3]金一林.精益生产方式下的丰田文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07).
[4]慈铁军,唐贵基,向玲.基于精益生产的作业改善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8(03).
[关键词]精益生产 改善 核心竞争力 消除浪费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28-0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国内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具有先进管理手段和优良设备的国外大公司进驻中国,对我国的市场有利有弊,在巨大威胁面前需要我们的企业进一步完善自己,不能够依靠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来占据市场,也不能再无视大量占压的库存资金和较低的产品质量,这些都会使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
在我国各企业内部进行必要改革,推动优秀生产管理经营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精益生产方式就是其中较先进的一种,在其进行的过程中,不仅仅有生产经营上的变化,也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定有指导意义,全球很多知名企业都是此管理制度的受益者,它代表着管理相关技术的一个大飞跃,对各种变化的市场都有很好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了逆向思维和风险思维,提倡以人为本,追求尽善尽美。
一、精益生产方式相关概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际汽车相关的几个专家对日本丰田公司“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总结出“精”和“益”两方面的内容。对于“精”来说,是对生产资源的精简,不对产品的原材料进行过度的囤积以减小运行成本,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只需准备必要的产品;“益”顾名思义就是生产效率和经济性,用较少的成本产生较大的效益。精益生产从日本开始发展,二战后的日本材料短缺,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促使其形成了精益生产的理念,慢慢发展为一种生产管理体制,甚至是一种文化。
精益生产的实质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优化人事管理组织,对于中间层的管理组织要进行精简,保证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实现真正的零失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进行柔性生产,把不必要的浪费降到最低,最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的特点十分明显,就是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浪费,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极度精简生产过程,把一切对生产没用的环节进行简化,产品的设计、人员的管理、产品的生产都要以此为标准,旨在以最优品质、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对市场需求做出最迅速的响应。
二、精益生产推进过程
精益生产的过程需要进行细分,很多内容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计划的制定,不同行业也有不同的管理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建立精益生产项目组
管理方案的实施都要从计划开始做起,计划的制定需要一群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行项目的讨论,精益生产项目组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相关企业的董事和总经理要亲自参与,这是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大问题,同时保证每个部门的管理者参与,保证在组织上实现自上而下的形式,方便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促进监督组织
针对生产环节的各个方面需要分成较全面的小组进行细化管理,推进精益生产的进行,这也是精益生产理论贯彻企业的关键一步,针对安全、效益、现场、宣传、效率等几个方面进行小组的划分,并对其严格要求,阶段性计划和报告要按时上交,讨论组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保证每个时间段和每个部门都能按时完成精益生产任务。在进行精益生产的过程中不但要有生产的监督,也要有员工的监督和考核,对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员要有定期的考核,不断更新相关的知识,也要增加适当的奖惩制度,增加制度的合理性。
(三)激发员工积极性
对于较为枯燥的生产过程,没有任何的管理手段可以改变工作的性质,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变化生产工作形式,给员工以新鲜感,同时鼓励每个员工对精益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讨论采纳者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可以促进完善精益生产,也能给员工带来一定的福利。
(四)进行适当的培训
精益生产不是单纯依靠管理阶层就可以完整运行的,必须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对其有清晰的认识,定期培训是保证每个企业员工对精益生产有深刻认识的关键措施,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也是员工之间对精益生产过程中产生问题的交流机会,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想法与大家分享,积极参与到修改讨论中,对整个企业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也为企业发展壮大准备了一定的管理人才。
三、结束语
精益生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主流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随着不断有企业进行精益生产的尝试,发现了很多的问题,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在不断加大力度。为了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必须注重人员和精益理论的紧密结合,企业的竞争力也会由此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树华,鲁建厦,王家尧.精益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
[2]杨申仲,精益生产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
[3]金一林.精益生产方式下的丰田文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07).
[4]慈铁军,唐贵基,向玲.基于精益生产的作业改善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