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高质量的朗读能够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对文章内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受到情感与文化的熏陶,达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朗读教学中存在的流利、缺乏感情等问题却让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难以发挥,让学生的文本阅读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要加强对情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更加投入地理解文本、感受文本,最终超越文本。文章主要从“规范阅读”“因人而异”“创设情境”“切身感受”四个方面对“情感朗读对文本阅读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朗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4-0021-02
小学阶段是奠定学生语文基础与素养的关键时期,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毫不夸张地说,朗读质量的高低、朗读方式的正确与否、朗读量积累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朗读教育是有巨大缺陷的,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会忽视对学生情感朗读的指导,而将教学重心过多地放在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背诵上,这导致小学生的阅读以及理解能力大多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更不用说深挖文章中心思想了。可见, 教师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一、规范阅读,夯实基础
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見”,说的就是“读”的作用。流畅、标准是完成高质量文本阅读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普通话朗读是一门学问,它除了有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等基础要求外,还有正确表达韵母、声母、儿化音、轻声、虚拟词、多音字的要求。规范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文本理解,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水平以及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规范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准确掌握所阅读文本的发音、断句、语调等基本信息,以保证阅读的标准性与规范性。
在规范阅读时,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指导以及引导学生自查等方式达到基础朗读的目的。例如,在《秋天的雨》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完成文本规范阅读教学。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课文后所给出的汉字、词语的读音、书写等内容进行学习。在带领学生第一遍通读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倾听录音带的朗读声,粗略浏览全文,将课后要求掌握的汉字拼音标注在原文中,并且养成随手标记段落的阅读习惯。同时,笔者要求学生自行翻阅字典查找其余字音不确定的汉字并标注读音,查找字典或词典标注重点难懂词或者成语的出处及含义。在第二遍通读文章时,笔者要求学生跟随录音带的标准断句朗读文本,学习正确的语调、断句以及停顿等,以此规范学生的阅读。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默读,并引导学生在默读的同时尝试体会作者进行文本创作的心情及目的,深入作者内心,感悟文章情感。这样通读三遍文本过后,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文本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大大减少了后续情感朗读的阻碍。同时,三遍通读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倾向,为后续情感朗读、深入理解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对课文采用多读少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够得到自主学习的机会、锻炼自学能力,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的阅读。除此之外,多次的文本朗读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文本的机会,让学生对文本更加熟悉,并更加快速、高效地掌握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学知识,打好语文学习基础。
二、因生而异,针对教学
《论语·为政》中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其实说的是教学育人需要因材施教。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情感朗读指导时应当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特点以及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状况选择教学方法,落实情感朗读指导“以生为本,因生而异”的针对性教学理念。
低年级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的发展不完善,会给学生理解文章情感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用文本中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词语指导学生,朗读时着重强调,反复强调有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而进行思考。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则应当从句段入手,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以及段落分层、文章分段来概括文章的整体情感倾向,把握情感方向,进而指导情感朗读。比如,在教授《雪孩子》一课时,笔者便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中所出现的具体字词来理解文本整体情感。在文章最后,“雪孩子却浑身水淋淋的”中的“却”、“美丽的白云”中的“美丽”等词语无一不在显示着作者对雪孩子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优秀精神的高度赞扬。通过分析这些词语,学生能够非常清楚地感知文本的情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该对这些词句重读,以加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以上这种阶段性、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教学的教学方式能使文本情感朗读与学生当下的发展特点相符,抓住学生的感悟点,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文本情感朗读。同时,跟随发展阶段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实现情感朗读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针对不同群体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创设情景,发挥想象
深层次的阅读可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觉自己与作者有着同样的体验、经历着相似的人生。因此,要想真正体会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并将自己置于文本所描述的情景中,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师应思考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加强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让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想象,与作者感同身受,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文章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与文本相符合,不能脱离文本空想。 例如,在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时,笔者便通过先带领学生翻译诗句,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感受情感的方式完成教学。首先,笔者带领学生对诗歌的每一句进行翻译,并在全文翻译结束后通读一遍。接下来,笔者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漂泊在外,无法在重阳佳节与家人团聚而只能凭借回忆想象父母兄弟,一人登高望远,此时阵阵秋风仿佛同情诗人,前来陪伴的情境。同时,笔者要求学生尝试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断梗浮萍、飘蓬断梗的处境,莼鲈之思、望眼欲穿的思乡之情等,并尝试带着自己所感知的情感进行诗歌朗读。通过这种在情境中想象的方法,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诗人的真情实感,能够将这种情感更加清楚地表达出来。最后,笔者给学生三分钟的自由情感朗读时间,并在结束后请学生进行展示。通过最后的朗读,笔者能够看出学生是否准确把握了诗歌的情感,准确地体会到了作者在佳节之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只有适当的情景设置,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认知感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创设情境并发挥想象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将自己置于情境中,能大大提高其对情感把握的精准度,使学生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对学生情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非常大的作用。
四、结合实际,切身感受
灵感来源于生活,情感始于日常,因此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也是情感朗读指导方法之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强调将学生所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地体现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在进行指导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挑选与文本内容相似的事物或情景,通过经历的相似性来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
例如,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在诗中所提到的“大树”“黄叶”“秋风”等意象,回忆自己所见到的秋天的样子,或枫叶飘飘,或秋雨淅淅。接下来,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几张从网络上搜集到的与文章描述场景相似的秋景图,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感受诗歌所描述的秋天的景象。笔者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对课文中出现的众多大自然景物意象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学生能够从“丰收”等寓意较好的词中看出文章赞扬秋天的情感倾向。同时,文章中多次出现“听听,秋天的声音”“走近秋”等诸如此类的字眼,无不彰显着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憧憬,有非常明显的情感倾向。最后,笔者要求学生带着对秋天美的赞扬与热爱朗读文章,尝试用语调、语速的变换彰显文章情感,表达作者的写作用意。
通过这种结合生活实际走进文章、结合自我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方法,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文章,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除此之外,生活经历或体验的相似能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肯定文本描述,加深印象,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彻底。
综上所述,情感朗读指导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将学生放在教学中心,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文本情感与重要内涵,而非一味地进行知识以及中心思想的灌输。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把学生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下采取合理适当的教学措施。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目的在于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单一地练成流利的口语,情感朗读必须成为文本阅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总而言之,“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让语文课堂奏起朗读的文章”,这应是每位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而情感朗读是高质量文本阅读的保障,是真正理解文本内涵必须且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嵇 云.蕴情于读——小学语文感情朗读教学指导[J]. 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1):72-73.
[2]刘 菊.浅谈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误区和训练策略[J].神州,2017(12):260.
[3]江 梅.小學语文教学情感朗读是关键[J].南北桥, 2017(12):150.
[4]俞翊菡.渗透情感教育,让小学语文教学多一些味道[J]. 新课程·小学, 2017(10):284.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朗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4-0021-02
小学阶段是奠定学生语文基础与素养的关键时期,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毫不夸张地说,朗读质量的高低、朗读方式的正确与否、朗读量积累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朗读教育是有巨大缺陷的,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会忽视对学生情感朗读的指导,而将教学重心过多地放在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背诵上,这导致小学生的阅读以及理解能力大多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更不用说深挖文章中心思想了。可见, 教师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一、规范阅读,夯实基础
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見”,说的就是“读”的作用。流畅、标准是完成高质量文本阅读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普通话朗读是一门学问,它除了有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等基础要求外,还有正确表达韵母、声母、儿化音、轻声、虚拟词、多音字的要求。规范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文本理解,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水平以及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规范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准确掌握所阅读文本的发音、断句、语调等基本信息,以保证阅读的标准性与规范性。
在规范阅读时,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指导以及引导学生自查等方式达到基础朗读的目的。例如,在《秋天的雨》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完成文本规范阅读教学。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课文后所给出的汉字、词语的读音、书写等内容进行学习。在带领学生第一遍通读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倾听录音带的朗读声,粗略浏览全文,将课后要求掌握的汉字拼音标注在原文中,并且养成随手标记段落的阅读习惯。同时,笔者要求学生自行翻阅字典查找其余字音不确定的汉字并标注读音,查找字典或词典标注重点难懂词或者成语的出处及含义。在第二遍通读文章时,笔者要求学生跟随录音带的标准断句朗读文本,学习正确的语调、断句以及停顿等,以此规范学生的阅读。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默读,并引导学生在默读的同时尝试体会作者进行文本创作的心情及目的,深入作者内心,感悟文章情感。这样通读三遍文本过后,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文本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大大减少了后续情感朗读的阻碍。同时,三遍通读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倾向,为后续情感朗读、深入理解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对课文采用多读少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够得到自主学习的机会、锻炼自学能力,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的阅读。除此之外,多次的文本朗读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文本的机会,让学生对文本更加熟悉,并更加快速、高效地掌握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学知识,打好语文学习基础。
二、因生而异,针对教学
《论语·为政》中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其实说的是教学育人需要因材施教。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情感朗读指导时应当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特点以及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状况选择教学方法,落实情感朗读指导“以生为本,因生而异”的针对性教学理念。
低年级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的发展不完善,会给学生理解文章情感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用文本中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词语指导学生,朗读时着重强调,反复强调有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而进行思考。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则应当从句段入手,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以及段落分层、文章分段来概括文章的整体情感倾向,把握情感方向,进而指导情感朗读。比如,在教授《雪孩子》一课时,笔者便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中所出现的具体字词来理解文本整体情感。在文章最后,“雪孩子却浑身水淋淋的”中的“却”、“美丽的白云”中的“美丽”等词语无一不在显示着作者对雪孩子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优秀精神的高度赞扬。通过分析这些词语,学生能够非常清楚地感知文本的情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该对这些词句重读,以加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以上这种阶段性、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教学的教学方式能使文本情感朗读与学生当下的发展特点相符,抓住学生的感悟点,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文本情感朗读。同时,跟随发展阶段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实现情感朗读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针对不同群体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创设情景,发挥想象
深层次的阅读可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觉自己与作者有着同样的体验、经历着相似的人生。因此,要想真正体会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并将自己置于文本所描述的情景中,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师应思考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加强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让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想象,与作者感同身受,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文章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与文本相符合,不能脱离文本空想。 例如,在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时,笔者便通过先带领学生翻译诗句,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感受情感的方式完成教学。首先,笔者带领学生对诗歌的每一句进行翻译,并在全文翻译结束后通读一遍。接下来,笔者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漂泊在外,无法在重阳佳节与家人团聚而只能凭借回忆想象父母兄弟,一人登高望远,此时阵阵秋风仿佛同情诗人,前来陪伴的情境。同时,笔者要求学生尝试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断梗浮萍、飘蓬断梗的处境,莼鲈之思、望眼欲穿的思乡之情等,并尝试带着自己所感知的情感进行诗歌朗读。通过这种在情境中想象的方法,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诗人的真情实感,能够将这种情感更加清楚地表达出来。最后,笔者给学生三分钟的自由情感朗读时间,并在结束后请学生进行展示。通过最后的朗读,笔者能够看出学生是否准确把握了诗歌的情感,准确地体会到了作者在佳节之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只有适当的情景设置,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认知感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创设情境并发挥想象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将自己置于情境中,能大大提高其对情感把握的精准度,使学生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对学生情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非常大的作用。
四、结合实际,切身感受
灵感来源于生活,情感始于日常,因此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也是情感朗读指导方法之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强调将学生所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地体现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在进行指导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挑选与文本内容相似的事物或情景,通过经历的相似性来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
例如,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在诗中所提到的“大树”“黄叶”“秋风”等意象,回忆自己所见到的秋天的样子,或枫叶飘飘,或秋雨淅淅。接下来,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几张从网络上搜集到的与文章描述场景相似的秋景图,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感受诗歌所描述的秋天的景象。笔者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对课文中出现的众多大自然景物意象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学生能够从“丰收”等寓意较好的词中看出文章赞扬秋天的情感倾向。同时,文章中多次出现“听听,秋天的声音”“走近秋”等诸如此类的字眼,无不彰显着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憧憬,有非常明显的情感倾向。最后,笔者要求学生带着对秋天美的赞扬与热爱朗读文章,尝试用语调、语速的变换彰显文章情感,表达作者的写作用意。
通过这种结合生活实际走进文章、结合自我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方法,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文章,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除此之外,生活经历或体验的相似能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肯定文本描述,加深印象,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彻底。
综上所述,情感朗读指导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将学生放在教学中心,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文本情感与重要内涵,而非一味地进行知识以及中心思想的灌输。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把学生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下采取合理适当的教学措施。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目的在于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单一地练成流利的口语,情感朗读必须成为文本阅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总而言之,“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让语文课堂奏起朗读的文章”,这应是每位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而情感朗读是高质量文本阅读的保障,是真正理解文本内涵必须且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嵇 云.蕴情于读——小学语文感情朗读教学指导[J]. 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1):72-73.
[2]刘 菊.浅谈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误区和训练策略[J].神州,2017(12):260.
[3]江 梅.小學语文教学情感朗读是关键[J].南北桥, 2017(12):150.
[4]俞翊菡.渗透情感教育,让小学语文教学多一些味道[J]. 新课程·小学, 2017(1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