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残忍现实到脉脉温情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演霍建起对莫言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进行改编,成功创造了电影《暖》。同一故事题材却拥有完全不同的内核,电影在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情节和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将小说原著的残忍抹去,置换以真善美的脉脉温情,带来与原著完全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暖》;改编;残忍;温情
  改革开发的新时期以来,随着电影业的迅速发展,文学也渐渐借助电影这阵东风扩大着自己在圈外各个领域的影响力,许多作家以作品“触电”被知名大导演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为荣。《白狗秋千架》(以下简称《白》)是莫言1985年发表的一篇重要中篇小说,《暖》是导演霍建起2003年根据小说《白》改编的一部电影,曾荣获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是改编小说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
  原著小说讲述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返乡的故事,也描绘了一个农村女性的苦难命运。莫言曾经说过,他的小说“无非是给你提供了一点材料,引起了你的兴趣,激发了你创作的欲望,”因此“添加情节,添加人物,导演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按照他的激情去发挥。”导演霍建起得到莫言的这一张改编原则令牌后,电影创作自然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电影《暖》仍旧借用了知识分子返乡的题材,但在故事情节和思想上对原著有较大的改变,加注了导演及编剧自己的许多东西,让电影呈现出与小说截然不同的色彩风格和思想内容。以下将具体从三个方面谈论电影《暖》对小说《白沟秋千架》的改编。
  一、地理气候环境的变化
  小说《白》的故事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原文第一句就交代了地点,这里地势低矮,大片高粱地绵延数里。农历的七月末最是燠热难耐,这也正是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如暖所说,被高粱覆盖的土地热得像蒸笼一样,河水冒着一股股白色的似乎看得见的热气。后面暖出场后,她“颈子上和头皮上亮晶晶的汗水”、“脸上的灰垢显出了汗水的道道”以及“在半天阳光下因汗湿而闪亮的头发”进一步交代描述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气候特点:燠热、气闷。在这样一种环境里,人物和读者都会进入一种焦躁的状态。在结构上,这种焦躁的内在力量让读者产生一种心理预期,促使读者不断地追寻故事下文和结局,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保持阅读的兴味;从内容表达上来说,故事叙述氛围的焦躁直逼读者的感官,尚未深入思考就可以粗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一种焦虑,从而领悟到作者想要通过叙述传达的隐微情感和思想——对弱视、边缘生命个体的深切关照,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电影《暖》改变了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将山东高密东北乡搬到了南方山明水秀的一个小山村——江西婺源,时间也由小说的伏天置换为凉爽的秋季。碧绿的梯田、连绵起伏的青山、清澈的河水、淅淅沥沥的小雨以及青石板铺就的诗意小巷,无不给我们展示着江南山村独有的风貌。这些画面组合在一起,一方面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让人在自然美景中陶醉而心驰神往,产生一种本能的审美愉悦,;另一方面,这些典型的江南风物,尤其是绵绵的秋雨,屋檐上慵懒下坠的雨滴,湿漉漉而又幽深的小巷,让人不知不觉就沉浸在一种淡淡的哀愁之中,似乎自己也变成了里面的角色,为人物的忧伤而忧伤。此外,舒缓而略带伤感的背景音乐也从听觉上直接刺激观众的感官,配合优美的画面,让人在淡淡的哀愁中沉溺而不可自拔。这样,观众也就十分自然地感受并接受了导演与编剧赋予故事的意义——在脉脉温情中感受美,感受忏悔和感动。当然,这与原著小说的要旨是截然不同的。
  二、故事情节的变化
  情节是故事发展变化的过程,情节设计的好坏关系着故事的精彩度和对读者观众的吸引度。好的情节甚至可以让人忽略故事的思想而只关注故事内容本身。电影《暖》在对小说《白狗秋千架》进行改编时,处于某种需要,对情节做了一些增删。改变的地方比较多,这里只取比较重要的几个地方进行阐述。
  1、哑巴形象的再塑造
  小说里,哑巴是一个“满腮黄胡子两只黄眼珠的剽悍男子”。他“晃动着,嘴里嗷嗷叫着,五官都在动作,忽而挤成一撮,忽而大开大裂,脸上表情生动可怖”。他有些猥琐,对“我”比划下流的手势;他粗暴蛮横,揪着暖的头发把粘着自己口水的糖硬塞到暖嘴里。总的说来,小说中哑巴的形象是野蛮粗鲁的。这样的描写,目的在于衬托暖现在生活的苦难和不幸,不禁让人感叹命运的不公。
  在电影里哑巴的出场跟小说里的形象基本一致:光着粗壮的膀子,身体左右晃动着,眼睛冷冷地斜视着男主人公,颇有点流氓气。随着回忆的展开,哑巴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他是一开始就和“我”一样喜欢暖的,由于语言的障碍,他不能用声音向暖表达内心的感情。也由于存在林井河这个情敌,他甚至不能引起暖的注意。因此,有时哑巴不得不采用恶作剧的方式得到暖的注意,他趁暖不备抓一把她的头发或是在后面吓她一跳。这是一个不被注意的残疾人追求爱情的方式,虽然粗糙呆笨,但也赤诚可爱。随着故事的发展,暖摔断腿,林井河去上大学,哑巴的形象得到更大的舒展空间。他在风雨里帮暖送情敌寄来的信和新皮鞋,在倾盆大雨中背着暖并帮她牵牛,他的执着和真诚让人感动。但哑巴的形象不是尽善的,他也有自私的一面,他将林井河寄给暖的最后一封信撕掉了,以此打败了情敌,最终获得暖的爱。这个缺点无伤大雅,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没有绝对的高大全,正是这一缺点的暴露让人物显得更加真实鲜活。撕信情节的设置为后文哑巴的忏悔作下了铺垫,他告诉了暖真相,并叫井河把暖和他们的女儿带走,这一无私的举动无疑又将哑巴的精神形象推向了一个高峰,将编剧和导演对真善美的追求推向极致。
  2、小姑娘对三个小男孩的置换
  《白狗秋千架》中,暖和哑巴所生的是三个哑巴小男孩,他们和父亲哑巴一样,有土黄色的小眼睛,“脸显得很老相,额上都有抬头纹,下颚骨阔大结实,全都微微地颤抖着”,像“三只羽毛未丰、性情暴躁的小公鸡”,他们为争夺几块糖厮打在一起,与父亲哑巴怒目对视。可以看出,这三个小男孩将来就是粗暴蛮横哑巴的翻版。暖嫁了一个哑巴丈夫,所生三胞胎男孩也均是哑巴,她的血脉将只能在简单粗暴的“嗷嗷”声中延续。周围环境对暖的歧视和漠然,加上亲人永无尽头的失语,暖也将彻底的失语,这就是暖无望的未来。   电影则一改这一悲惨的情节设计,将三个哑巴男孩置换为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她长相可爱,声音甜美,是一个讨人喜爱的女孩。在“我”给她糖时,她在得到了父亲的许可后才腼腆地接过来;吃糖的时候也不忘喂给自己的父亲;在吃饭时,她又将父亲夹给自己的鸡蛋放到客人“我”的碗里;一声声甜蜜的“叔”显得十分热情有礼貌。这样一个聪明懂事有孝心的孩子增加了电影的温情因子,让观众看到了美和善以及希望的延续,重拾经历过伤痛的生命的信心。
  3、故事结局的再造
  小说的结尾处,暖让白狗把林井河带到高粱地里,向他倾诉她悲惨的生活,并提出借种生一个会说话的孩子的要求。作者莫言没让林井河做出选择,故事就此结束。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无论林井河作何选择,他都可以被指责,也可以被原谅。偿还当年的情债,帮她生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是对暖的解救,但同时又将无辜的未婚妻推向了无底深渊;拒绝借种的要求而决然离去,逃脱了伦理道德的谴责,维护了对未婚妻的忠诚,但又毁灭了暖唯一的希望,使其彻底走向绝望。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暖提出这样一个无理的要求,她是一个受害者,是命运的受害者,也是周围环境的受害者。如果不是荡秋千偶然摔断腿,她应该会嫁给“我”当上上等的大学讲师夫人,不会受命运摆布得如此不堪;如果周围的人不因为她的残疾而歧视她,冷漠地断绝与她来往和交流,暖也不会走到借种生一个会说话的孩子来打破失语处境、重新找回尊严这一步。这样的结局我们都不想,但它确实已经发生,或是正在发生,甚至还会发生,而我们又该怎么样呢?这是莫言展现给我们的问题,但显然他没给出解决的方案。
  电影的结局则完全不同,哑巴讲出了当年撕掉井河最后一封信的事实,让井河把暖和他的女儿带走,但暖却拒绝了这样的要求,井河一人带着愧疚与安慰独自离开。哑巴比划让井河把妻女带走的这一镜头可谓让人潸然泪下,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哑巴见到井河之后,看到他现在优越的生活处境,认为他比自己更能给暖和女儿幸福,因此说出了撕信的事情,为了弥补歉疚给暖更好的生活,哑巴决定让林井河将他们带走。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哑巴对暖深厚的感情,为了对方的幸福他愿意放手而不是强行的占有,这才是真爱。而“我”做不到,“我”对暖所怀的更多的是害她摔断腿的歉疚,而不是爱。从这一点来说,暖是幸福的,她找到了最爱自己的人并且懂得珍惜对方。电影丢掉了原著残忍的两难结局,换以人间真爱温情脉脉地浇铸一个美好的希望,让人忘掉现实的艰难,在刻意营造微茫曙光中勇敢前行。
  4、思想内涵的变化
  莫言曾经说过,他写小说是先有一个生动活泼的形象,进而灵感大发的,写《白狗秋千架》的缘起,莫言在散文里曾经写到:“80年代中期的一天,我从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里读到这样一个句子:‘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站在河边的一块踏石上舔着热水’,我感到眼前出现了一幅鲜明的画面,仿佛能够感受到水的热气和狗的气息……我的小说《白狗秋千架》的第一句是:‘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雪国》中对秋田狗的描写激发了莫言对故乡的记忆,因此,《白狗秋千架》是一篇关于故乡的小说。作者回忆起了故乡美好的部分,可是当回忆的面纱被揭去,亲临现实的故乡时,莫言也感到了故乡让人窒息的封闭、落后和破败。这一知识分子还乡的题材早已有之,基本模式是:一个来自农村在城市立足的知识分子回乡后以城市人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家乡,进而产生逃离而又无法逃离的一种纠结的情感。莫言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年,“深切地感到了这地方的丑恶,受到这土地沉重的压抑……但一旦离开农村,离开土地,进入都市,将都市与农村进行参照,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眷恋。”林井河就是莫言的化身,对初恋的眷恋使他踏上了回乡之路,但见到当年的初恋情人时一切美好的回忆都被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于是他想逃离,但他注定灵魂血脉属于这片土地,无论它美丽也好,丑陋也好,都无法改变。
  电影《暖》的主题却与原著大相径庭,编剧与导演丢掉了井河故乡丑陋的一面,只把美好展现给观众。这里山水秀美,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都被温情的爱与善系在一起。霍建起曾经说过,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故事有不同的感受,在读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时,他有意或是无意地过滤掉了其中表现的残酷性,而对故事美好的那部分记忆深刻,于是决定将它改编成电影。可见,霍建起是一个内心柔软的人,他只愿看到生命的美和善,并且去歌颂他们,而不愿揭开现实血淋淋的伤疤去面对残忍。
  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是成功的,因为它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而取得多个奖项,它丰富了原著的故事情节,也丰满了故事人物,在视觉上也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但这并不代表电影比小说好,比如主题思想上,小说直面现实,是深刻的;电影则有一些逃避现实的无力感。但这都不影响二者的成功,同一题材,不同思想和载体表达,各种需要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参考文献:
  [1]莫言《小说的气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年8月 137.
  [2]莫言《我的高密》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年12月 p166.
  [3]孔范今、施战军:《莫言研究资料·与莫言一席谈》,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p1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医疗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更加的去关注医疗环境的人文关怀和使用者的内心感受,真正的将以人为本运用于医疗环境各处设计当中,在设计中增加更多的艺术氛围,人文因素,传统文化,色彩营造和无障碍设计等诸多方面,让医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冰冷的就诊环境,更重要的是一种治愈身心的健康空间。尽可能的在设计中实现一种高情感和人情味的空间营造。  关键词:以人为本;公共医疗空间;人情味;高情感  谈到医疗,谈到医
期刊
一、农村集体土地权利流转存在的法律问题  虽然,我国现有的政策或法律当中已经有了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权利的法律规定,但可以看出,这些规定过于宏观,在实践中还存在这以下问题。  (一)土地所有权主体的不明确  土地权利流转作为一种交易行为,土地权利的出让、转让以及入股合作等行为都需要明确的所有权主体。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针对特定残疾群体研究现代社会公共交通车站设计,从而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将这一设计理念充分的融入设计当中,真正的在设计结果中体现“关怀”,明确设计目的和针对人群,从而真正的为人而设计。  关键词:以人为本;残疾群体;公共交通站设计;针对性;特殊性  每当我们立足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设计所针对的人群,为什么而设计,为谁而设计,在设计中我们应当重点的针对哪些要素,哪些问题而去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公共艺术成为美化城市生存环境,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提高人的生活品味的一个重要因素,日益受到大众广泛地关注。本文以“济南市公共艺术人性化设计”为课题,以大明湖、芙蓉街、泉城广场等为例,详尽地阐述了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特性、功能,指明公共艺术与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公共艺术要同城市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契合关系。  关键词:公共艺术;人性化设计;环境  公
期刊
一、由一起购房权“让与”的案例引发的思考  被告王某系荣昌县某单位职工,2010年纳入该单位危旧房改造对象。2010年5月21日被告主动与原告李某签订《房屋代为购买协议书》,双方协议约定李某以王某的名义交纳房屋修建款,待房屋建成后,由王某将产权过户与李某,同时王某将因购房所获得的经济补偿金20000元赠送给李某,如一方违约需支付另一方违约金50000元。事后,由于单位修建集资房的名额限制,王某放弃
期刊
摘 要:随着台儿庄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产品包装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其包装设计不仅要有良好的保护性,有千变万化的外在形式美,更要表现商品内在的地域文化意境。台儿庄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应该承载台儿庄地域及民族的文化,要设计出满足游客审美需求的优秀旅游产品包装,就应该对台儿庄地域文化作较为深入的了解,认识和掌握台儿庄地域文化与旅游产品包装的关系和规律,通过旅游产品包装体现出台儿庄地域文化及民族风情。  关
期刊
摘 要:唐诗中常见的创作主体和抒情主体性别倒置现象可以分为“女代男言”和“男代女言”两种,而其中以前者为主。“女代男言”又可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种是直接抒情代女抒彼怀,一种是隐喻抒情以女抒己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首要的是男性对文字话语权的垄断,其次是男性诗人对女性的同情与关爱,再次是“以男女喻君臣”的抒情传统,最后是受到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关键词:唐诗;创作主体;抒情主体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
期刊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日趋丰富,对基层群众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和谐文化”的发展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基础部分,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面貌和走向,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在加强社
期刊
摘 要:流动商贩与城管的冲突矛盾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愈演愈烈,小商贩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经营权得不到法律的承认。面对我国经营权制度的缺失及其不可能在短期内构建的现状,学者们试图借鉴国外对小商贩的管理制度,从而提出解决我国小商贩问题的合理的对策。笔者在拜读了一些大家的观点之后,从放宽现行的个体工商户制度视角提出拙见。  关键词:流商;个体工商户;经营权;合法化  流商,是未经过工商登记注
期刊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荣辱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本文试图中学历史教育来谈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历史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