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人们很多的习惯都在早年形成,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害终生。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习惯还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因为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就并非易事了。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情。书就像一盏神奇的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像一位快乐的天使,给予我们丰富的想像。像一位智慧老人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的心灵发展提供丰厚肥沃的栖息之所,让学生的思绪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纵横驰骋,汲取营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愿意去学、乐意去学的时候,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便成了我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寻找“源头”注入“活水”
葉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也只是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去窗边瞭望,到窗边走走,滋养心灵,陶冶情操。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美文,它们或是从经典名著中节选而来,或是介绍名人名家的风雨人生,或是文字朴素、却意韵深远,或是对人间真情、社会美德的赞颂与褒扬,或是对社会发展的热点关注……但这些课文所呈现的这些方面,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也只是“冰山一角”,欲见真面目,欲有新收获,需要教师以次进行适度地引领与拓展。如教完了《草船借箭》后,引领学生去读名著《三国演义》;亲历了《负荆请罪》之后,可去阅读一下《史记》……使学生在阅读时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与无穷的魅力。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语文是需要制定一具体的经典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实践中,除了《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我还结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向五六年级的学生推荐了青少年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史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呼兰河传》,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孙漂流记》等。
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的回归,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理性追求。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经典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觉到:经典对于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
二、重视“指导”授予“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外阅读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使得课内课外阅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师在指导孩子掌握阅读方法时要结合调试学生的心理因素,要培养孩子耐心、尽心、静心、精心地阅读态度。其次,教给孩子一些简单易做的阅读方法。孩子一开始课外阅读,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跳读、游览等,要求不宜过高,贵在养成习惯。
不断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要“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而快速阅读最有效最常用的的办法就是默读。因为默读时视觉神经接受文字符号后,立即发送给大脑,进行直觉译码、理解,跳过了朗读时转化为口语再理解的过程,阅读速度得以大大提高。孩子默读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有赖于识字量的不断扩大和阅历的积累。此外,还有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浏览目录,了解读物概要;阅读课题、中心句段进行跳读,了解读物构架;书本与眼睛保持一尺,目光如聚,既扫视拼音又看清汉字,一目双行;集中思想,聚焦质疑,快速寻找答案,一目十行等。
三、积极“组织”丰富“形式”
要孩子喜欢阅读、自主阅读,有效阅读,读书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让每个孩子从家中带来一两本课外书成立一个“角”,不同风格、种类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范围,那种看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孩子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在班级墙壁的醒目处张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起到一种无声的正面宣扬。当有孩子在造句、说话、回答问题时引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经典词句时,更要抓住不放,大加赞美,要让孩子知道,课外阅读不但能增加知识,更能让自己更具魅力。在开家长会时,不要错过向家长介绍阅读的重要性、指导方法科学性的完美机会,要力争转变家长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培养观念,赢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和孩子制定课外阅读计划,鼓励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好书,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一起成长进步。说到底真正的语文能力不是做题做出来的,真正的语文高手也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和领悟能力。
开好“班级读书会”。沈大安老师说,“班级读书会”是一种新的班级阅读活动形式,同时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趋势。它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有力地推动了课外阅读的开展,促使学生爱上阅读。
另外,要想让学生保持一种持续的课外阅读热情,必须有一种能持续刺激儿童心理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他们的阅读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因此就需要教师、父母等来自长辈的不断夸奖和激励。这样,他们才能把阅读坚持下去。在实践中,我尝试着给予阅读情况较好的家庭、小组、个人授予一定的称号或提供公开展示的机会,如“书香家庭”“读书之星”“书迷小博士”,开设“百家讲坛”等。尝试虽然简单,却能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自豪与快乐。
阅读,让我们聆听到伟人的声音,触摸到先人的思想,感受到大家的风范,让我们变得富有灵气和生气;阅读,让我们体悟到先贤箴言,品味出大师的先思,内化了经典的旨要。有句话说的好:“再怎么忙也要看书,再怎么穷也要买书,再怎么没交情也要送书。”我把这句话与我的孩子们共勉,希望有一天,大家都成为名符其实的读书人。我始终相信一句话:“爱看书的孩子,学习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们肯定是最有前途的!”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也就是必然的了。
一、寻找“源头”注入“活水”
葉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也只是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去窗边瞭望,到窗边走走,滋养心灵,陶冶情操。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美文,它们或是从经典名著中节选而来,或是介绍名人名家的风雨人生,或是文字朴素、却意韵深远,或是对人间真情、社会美德的赞颂与褒扬,或是对社会发展的热点关注……但这些课文所呈现的这些方面,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也只是“冰山一角”,欲见真面目,欲有新收获,需要教师以次进行适度地引领与拓展。如教完了《草船借箭》后,引领学生去读名著《三国演义》;亲历了《负荆请罪》之后,可去阅读一下《史记》……使学生在阅读时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与无穷的魅力。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语文是需要制定一具体的经典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实践中,除了《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我还结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向五六年级的学生推荐了青少年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史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呼兰河传》,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孙漂流记》等。
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的回归,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理性追求。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经典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觉到:经典对于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
二、重视“指导”授予“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外阅读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使得课内课外阅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师在指导孩子掌握阅读方法时要结合调试学生的心理因素,要培养孩子耐心、尽心、静心、精心地阅读态度。其次,教给孩子一些简单易做的阅读方法。孩子一开始课外阅读,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跳读、游览等,要求不宜过高,贵在养成习惯。
不断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要“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而快速阅读最有效最常用的的办法就是默读。因为默读时视觉神经接受文字符号后,立即发送给大脑,进行直觉译码、理解,跳过了朗读时转化为口语再理解的过程,阅读速度得以大大提高。孩子默读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有赖于识字量的不断扩大和阅历的积累。此外,还有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浏览目录,了解读物概要;阅读课题、中心句段进行跳读,了解读物构架;书本与眼睛保持一尺,目光如聚,既扫视拼音又看清汉字,一目双行;集中思想,聚焦质疑,快速寻找答案,一目十行等。
三、积极“组织”丰富“形式”
要孩子喜欢阅读、自主阅读,有效阅读,读书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让每个孩子从家中带来一两本课外书成立一个“角”,不同风格、种类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范围,那种看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孩子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在班级墙壁的醒目处张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起到一种无声的正面宣扬。当有孩子在造句、说话、回答问题时引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经典词句时,更要抓住不放,大加赞美,要让孩子知道,课外阅读不但能增加知识,更能让自己更具魅力。在开家长会时,不要错过向家长介绍阅读的重要性、指导方法科学性的完美机会,要力争转变家长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培养观念,赢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和孩子制定课外阅读计划,鼓励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好书,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一起成长进步。说到底真正的语文能力不是做题做出来的,真正的语文高手也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和领悟能力。
开好“班级读书会”。沈大安老师说,“班级读书会”是一种新的班级阅读活动形式,同时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趋势。它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有力地推动了课外阅读的开展,促使学生爱上阅读。
另外,要想让学生保持一种持续的课外阅读热情,必须有一种能持续刺激儿童心理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他们的阅读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因此就需要教师、父母等来自长辈的不断夸奖和激励。这样,他们才能把阅读坚持下去。在实践中,我尝试着给予阅读情况较好的家庭、小组、个人授予一定的称号或提供公开展示的机会,如“书香家庭”“读书之星”“书迷小博士”,开设“百家讲坛”等。尝试虽然简单,却能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自豪与快乐。
阅读,让我们聆听到伟人的声音,触摸到先人的思想,感受到大家的风范,让我们变得富有灵气和生气;阅读,让我们体悟到先贤箴言,品味出大师的先思,内化了经典的旨要。有句话说的好:“再怎么忙也要看书,再怎么穷也要买书,再怎么没交情也要送书。”我把这句话与我的孩子们共勉,希望有一天,大家都成为名符其实的读书人。我始终相信一句话:“爱看书的孩子,学习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们肯定是最有前途的!”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也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