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士禄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留学苏联回国后,有近60年都在与核动力打交道。他身上有着很多“第一”:我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我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第一座核电站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1958年,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启动。1962年,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的研发工作,负责核潜艇的“心脏”部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及运行的全过程。从那时起,他便“深潜”到核动力研究领域开始拓荒之路。
“彭士禄的计算结果总是最精确的,他能从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桨!”82岁的热功专家黄士鉴回忆当年共事岁月时说。后来,黄士鉴当上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的总工程师时,已退休的彭士禄还不忘叮嘱他,不管到了多高的位置,重要的数据一定要亲自算一遍。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消息传到核动力研究室,彭士禄敏锐地意识到,核潜艇研制的春天就要来了。
彭士禄随身带着计算器。他的夫人马淑英曾对人讲,彭士禄常为一个公式的推导、一个数据或参数的计算而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工作。
彭洁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只知道父母在忙工作,但不知道在忙什么。有一次发高烧,她只能给医院打电话,医生连着来家里3天,都没见到彭士禄夫妇。那时,她印象里只有两组数字,“909”和“718”。
1965年,中央专委和中央军委批准了陆上模式堆的建造方案、地点和协作关系,决定建设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基地,代号“909”。彭士禄担任技术总负责人。1968年7月18日,毛泽东签署命令,要求成都军区派一名师级干部和一个工兵营进驻909基地,即“7·18”批示。
彭士禄和核潜艇的核动力建设者潜入四川的山坳里,开始隐姓埋名地过日子。在四川大山中奋战的日子,是彭士禄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交通不便,就都吃住在工地上,180天不見太阳、毒蛇蚊虫肆虐,他们依然干劲十足。彭士禄曾回忆道:“困难时期,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那么多的数据就是没日没夜算出来的。”
在909基地,彭士禄有两个外号,“彭大胆”和“彭拍板”。他不迷信国际权威,遇到争论时敢拍板定案。他常对研制人员说,不要吵,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他来签字。
1970年8月30日,反应堆主机达到了满功率指标,18点30分,起堆试验的指挥长含着热泪宣布,核潜艇主机达到满功率转数,相应反应堆的功率达99%,核反应堆顺利达到满功率!这意味着,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核动力终于开始跳动了!核潜艇下水的日子指日可待!
这一天,大家欣喜若狂,放鞭炮庆祝,而这时,总设计师彭士禄却在闷头睡大觉。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连续五天五夜没有好好睡一觉了。
核潜艇研发期间,彭士禄吃住几乎都在实验室,困了就随便找个地方眯一会儿。经年累月,他身上留下了“工伤”。一次现场调试时,彭士禄突然剧烈胃疼,在工地医务所被诊断为急性胃穿孔,若不及时处理可能有生命危险。专业医生和麻醉师坐着专机降落到工地,立即在工地现场进行手术,彭士禄四分之三的胃被切除。手术时,医生发现他的胃上还有一个穿孔后自愈的疤痕。
上个世纪80年代,彭士禄开始拓荒百万千万级核电站。从核电站主要参数到投资方案,他都一一研究、核算。他有一本枣红色16开大小的硬皮厚本,被同事称作“天书”。里面有精炼、浓缩的数据、公式和图表,也有各种材料价格数据,外汇市场行情的波动。
1985年,彭士禄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究设计”项目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他开始被人们称为“核潜艇之父”。但彭士禄一直拒绝认领这个称呼。
“我不是什么之父,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彭士禄说。
2017年,彭士禄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那时,他已经住进医院快5年了,穿着女儿为他设计的后开口小绒布衣服。
领奖后,彭洁问他:“你有100万港币的奖金,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他第一句话说的就是‘不要’,我说那你不要给谁?他说‘给国家’。”女儿跟他开玩笑,“这么多钱,给我点儿多好。”“这个钱也不是我的,是国家的。”92岁的彭士禄认真地回答。他捐出全部奖金,设立“彭士禄核动力创新奖”。
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3月30日,在《英雄核潜艇》的歌声中,彭士禄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骨灰撒向大海,永远守护祖国的海洋。从烈士的遗孤到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他默默走完了为祖国“深潜”的一生。一辈子太短,短到他只为祖国做成了两件事;一辈子又太长,长到他把生命熔铸进新中国核事业基座上的磐石。
◎ 来源|综合中国青年报、时代楷模发布厅
彭士禄
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
语录:
“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