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文化的广阔与深厚很大部分来自民间文化的积累与发扬、传承。随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应高度重视与之配套的城市文化建设,调动全民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市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信心,大力扶持城市文化建设。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是城市精神风貌的浓缩,也是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城市文化;全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逐步迈入小康的阶段,日常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在社会主义城市的建设背景下,城市文化这一主题显得尤为重要,应集中精力,动员一切有力因素,发扬和收集、积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智力启发、教育文化传播、艺术气息培养及塑造良好的新风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城市文化是一项长远的计划,而不是突然的临时决定,城市文化的无穷文化魅力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学习。在这一新的社会主义城市文化趋势下,为发展城市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享受文化的熏陶,培养文艺方面的兴趣爱好、追求才艺,乐于生活等都不再遥远。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以社会主义城市为前提,探讨了城市这一社会大背景下的城市文化的发展不足和新的发展方向,涉及城市文化的教育、艺术、传统文化等方面,与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一、艺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周礼正义》上就有出现:“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最早的时候,文化泛指文治、礼乐、教化、典章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一词引申出来更为广泛的含义,现今使用的文化一词是通过日文转译过来的,当时,人们并没有为它专门去下定义。道德是一种内在美的体现,与艺术、精神文明建设共同组成了新时期的文化建设。
自此之后,关于文化的定义在中国的学界才不断完善、充实。毛泽东指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基础,又产生伟大影响、作用称之为一定的文化即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同时他将新文化定义为:“存在的意义在于为新政治新经济服务,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存在于观念形态上。”
“广义上的文化”来自于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结果是文化”——罗森塔尔·尤金于《哲学小辞典》中。而“狭义上的文化”是在社会意识形态之上的,与之相适应的宗教、信仰、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只针对精神文化层面而言。
党的十八大会上提出了“以发展为基础、建设精神富裕、城市文明”的要求,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城市建设以生产发展为中心环节,夯实思想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以生活宽裕为总目标,并作为衡量城市建设的尺度,促进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城市新貌,以管理民主为城市建设的政治保障,正式开启了城市建设的序幕。这五个方面又可以概括分为:物质新与精神新两方面,精神新主要通过教育和陶冶才能够达到,属于本文中提到的文化范畴。
为社会主义城市文化建设确定指导思想对于促进城市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文化。
落实城市文化建设: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三是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
二、艺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激烈的文化碰撞、多样的社会思潮等使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马克思主义主流信仰教育遭遇多元化社会流行价值观的挑战,导致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不和谐因素的增加。因此探究如何有效地化解信仰危机,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主导地位,则成为势在必行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十八大精神为号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进一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90多年以来,我们在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更不能放弃。怀疑、动摇、放弃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开放就会走邪路,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城市文化建设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整个和谐社会构建的总体目标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识,从而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程度。基于此,对城市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有助于借助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推动经济、政治、环境等得到全面发展[1][2]。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围绕着和谐理念,对城市文化建设当前的状况进行全面的剖析,旨在借助理论研究,对城市文化建设进行实践指导,最终使得城市文化、经济实现共同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对城市文化建设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借助城市文化建设,营造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在和谐的城市文化背景下,要积极推行民主的生活方式,使市民可以借助城市文化建设构建的平台,诉诸自身对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各方面利益需求,并借助城市文化建设平台,发表自身的好恶,使每个市民都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对政府、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等的相关行为提出自身的意见,通过民主协商,使市民的利益冲突有所缓和,从而使整个城市社会更加和谐和理性。此外,构建和谐的城市文化建设,可以构建起市民的凝聚力,使全体市民都尽力为城市文化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因此,构建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诚信的和谐城市文化,正是我们进行城市文化建设研究的题中之意。 三、艺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上海地铁公共文化艺术三年行动规划指导思想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对新时期社会建设的要求,在这一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趋势下,为发展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享受文化的熏陶,培养文艺方面的兴趣爱好、追求才艺、乐于生活,等等都不再遥远。轨道交通的发展顺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脚步,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视角,涉及文化的教育、艺术、传统文化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文化特色建设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由此可知,发展轨道交通公共艺术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一)为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平台
轨道交通的人文环境带有强制性,可植入式传播,有着客观存在的优势,轨道交通的人流量大决定了对地铁文化的硬性要求发展,而文化传播的形式是来自人民、发展于人民,甚至高于人民生活之上、能与人民进行深入深切交流的。因此,地铁客观上拥有一定的文化传播平台,在地铁广告运营中,有10%~15%的公益广告,而且这个局面是完全可以控制掌握的,可落地的、可宏观调控的,毫无疑问,轨道交通为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平台。
(二)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
城市的轨道交通对于城市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以满足市民要求日益严格的审美观,还可以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综合形象,提高城市经济增长点,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增加城市影响力和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
(三)为城市生活增色添彩,建设人民文化的精神家园
地铁文明引领着城市的文明风尚,地铁志愿者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量的轨道交通站点信息咨询及相关服务工作;七不规范得到了严厉的控制,地铁交通注重文化的启蒙、传承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思想上达成文化建设的意识。
四、艺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
艺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与程度,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艺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直接影响到城市文明建设的进度与程度,对于任何一个地区,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既是经济问题,也同时是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孙美堂,孙伟平.文化建设中的三种导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2]陈宁.关于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11,(03) .
[3]孙猛.谈上海市城市文化建设[J].大庆社会科学.2010,(02).
[4]王成强,王朋才.新亚欧大陆的城市文化建设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
作者简介:
王辉,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企划部品牌管理科科长、主要研究汽车造型设计与品牌战略规划方向。
关键词:城市文化;全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逐步迈入小康的阶段,日常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在社会主义城市的建设背景下,城市文化这一主题显得尤为重要,应集中精力,动员一切有力因素,发扬和收集、积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智力启发、教育文化传播、艺术气息培养及塑造良好的新风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城市文化是一项长远的计划,而不是突然的临时决定,城市文化的无穷文化魅力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学习。在这一新的社会主义城市文化趋势下,为发展城市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享受文化的熏陶,培养文艺方面的兴趣爱好、追求才艺,乐于生活等都不再遥远。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以社会主义城市为前提,探讨了城市这一社会大背景下的城市文化的发展不足和新的发展方向,涉及城市文化的教育、艺术、传统文化等方面,与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一、艺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周礼正义》上就有出现:“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最早的时候,文化泛指文治、礼乐、教化、典章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一词引申出来更为广泛的含义,现今使用的文化一词是通过日文转译过来的,当时,人们并没有为它专门去下定义。道德是一种内在美的体现,与艺术、精神文明建设共同组成了新时期的文化建设。
自此之后,关于文化的定义在中国的学界才不断完善、充实。毛泽东指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基础,又产生伟大影响、作用称之为一定的文化即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同时他将新文化定义为:“存在的意义在于为新政治新经济服务,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存在于观念形态上。”
“广义上的文化”来自于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结果是文化”——罗森塔尔·尤金于《哲学小辞典》中。而“狭义上的文化”是在社会意识形态之上的,与之相适应的宗教、信仰、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只针对精神文化层面而言。
党的十八大会上提出了“以发展为基础、建设精神富裕、城市文明”的要求,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城市建设以生产发展为中心环节,夯实思想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以生活宽裕为总目标,并作为衡量城市建设的尺度,促进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城市新貌,以管理民主为城市建设的政治保障,正式开启了城市建设的序幕。这五个方面又可以概括分为:物质新与精神新两方面,精神新主要通过教育和陶冶才能够达到,属于本文中提到的文化范畴。
为社会主义城市文化建设确定指导思想对于促进城市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文化。
落实城市文化建设: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三是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
二、艺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激烈的文化碰撞、多样的社会思潮等使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马克思主义主流信仰教育遭遇多元化社会流行价值观的挑战,导致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不和谐因素的增加。因此探究如何有效地化解信仰危机,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主导地位,则成为势在必行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十八大精神为号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进一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90多年以来,我们在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更不能放弃。怀疑、动摇、放弃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开放就会走邪路,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城市文化建设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整个和谐社会构建的总体目标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识,从而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程度。基于此,对城市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有助于借助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推动经济、政治、环境等得到全面发展[1][2]。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围绕着和谐理念,对城市文化建设当前的状况进行全面的剖析,旨在借助理论研究,对城市文化建设进行实践指导,最终使得城市文化、经济实现共同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对城市文化建设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借助城市文化建设,营造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在和谐的城市文化背景下,要积极推行民主的生活方式,使市民可以借助城市文化建设构建的平台,诉诸自身对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各方面利益需求,并借助城市文化建设平台,发表自身的好恶,使每个市民都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对政府、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等的相关行为提出自身的意见,通过民主协商,使市民的利益冲突有所缓和,从而使整个城市社会更加和谐和理性。此外,构建和谐的城市文化建设,可以构建起市民的凝聚力,使全体市民都尽力为城市文化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因此,构建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诚信的和谐城市文化,正是我们进行城市文化建设研究的题中之意。 三、艺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上海地铁公共文化艺术三年行动规划指导思想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对新时期社会建设的要求,在这一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趋势下,为发展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享受文化的熏陶,培养文艺方面的兴趣爱好、追求才艺、乐于生活,等等都不再遥远。轨道交通的发展顺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脚步,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视角,涉及文化的教育、艺术、传统文化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文化特色建设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由此可知,发展轨道交通公共艺术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一)为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平台
轨道交通的人文环境带有强制性,可植入式传播,有着客观存在的优势,轨道交通的人流量大决定了对地铁文化的硬性要求发展,而文化传播的形式是来自人民、发展于人民,甚至高于人民生活之上、能与人民进行深入深切交流的。因此,地铁客观上拥有一定的文化传播平台,在地铁广告运营中,有10%~15%的公益广告,而且这个局面是完全可以控制掌握的,可落地的、可宏观调控的,毫无疑问,轨道交通为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平台。
(二)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
城市的轨道交通对于城市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以满足市民要求日益严格的审美观,还可以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综合形象,提高城市经济增长点,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增加城市影响力和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
(三)为城市生活增色添彩,建设人民文化的精神家园
地铁文明引领着城市的文明风尚,地铁志愿者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量的轨道交通站点信息咨询及相关服务工作;七不规范得到了严厉的控制,地铁交通注重文化的启蒙、传承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思想上达成文化建设的意识。
四、艺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
艺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与程度,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艺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直接影响到城市文明建设的进度与程度,对于任何一个地区,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既是经济问题,也同时是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孙美堂,孙伟平.文化建设中的三种导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2]陈宁.关于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11,(03) .
[3]孙猛.谈上海市城市文化建设[J].大庆社会科学.2010,(02).
[4]王成强,王朋才.新亚欧大陆的城市文化建设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
作者简介:
王辉,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企划部品牌管理科科长、主要研究汽车造型设计与品牌战略规划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