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控力,即自我控制能力,是指通过对身心活动的监控和调节,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忍受挫折,遵守规则,使行为符合社会和自身期望的能力。幼儿期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期自控的发展与其未来的发展和成就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中国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不容乐观。有研究者曾对中澳儿童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幼儿的延迟满足水平低于澳大利亚儿童。相比之下,中国幼儿对行为的约束更倾向于受外界控制而不是受自己意志控制。在他控模式的传统教育下,幼儿表面上顺从,但一旦失去外在的管束,幼儿的行为往往就不受控制。
另外,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现状也令人堪忧。据《2015青少年健康体重管理调查报告》,在中国的儿童里面,平均每6个就有一个是肥胖者,超重者占全部儿童的8.3%,肥胖者则占8.5%,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体质下降和肥胖率高居不下都与幼儿运动不足有关。
运动游戏不仅有益幼儿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有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证明,游戏(包括运动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将自我控制训练同幼儿园的体育活动课相结合,发现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据此,我们根据“基于核心要素设计游戏”的思路,开发促进幼儿自控力发展的运动游戏包。
我们首先通过系统查阅文献,根据自控的分类和发生机制两个维度确定了自控力的三大核心要素:自觉性、坚持性和延迟满足(如表1所示)。然后,根据这三大要素,选编或设计运动游戏,以50名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对照组25名,实验组25名。实验结果显示,测试前,两组在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自我延迟满足四个指标中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后,控制组所测四项指标虽然有所增长,但前后没有显著差异,而实验组的自我控制力具有显著差异。实验证实了在实验组进行的运动游戏干预,促进了幼儿自觉性、自制力、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
自 觉 性
自觉性反映了幼儿对规则的内化,即不需要外界监督就能按规则行事。设计凸显“自觉性”要素的游戏应该具有一个关键特征——游戏的规则很“铁”,规则自身具有奖惩性和强制性,即遵守规则者继续游戏,不遵守者出局。因为游戏规则会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结果,所以幼儿会自愿遵守游戏的规则。具有这种特点的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内化规则,培养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比如,运动游戏《写“王”字》(玩法附后),该游戏有条规则是游戏者只能在写字者没回头时动,如果在写字者回头时动了,就得出局。为了不出局,孩子们会自愿遵守规则。
坚 持 性
人面临某任务情境时,行为其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做”,即目标导向性行为;一类是“不做”,即抑制控制某些相关的行为(Kochanska,2001)。据此,我们可以将自我控制分为两类:目标导向性控制(去做)和抑制性控制(不做)。
目标导向性控制是指个体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主动去计划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个体努力维持与目标一致的行为导向的能力,其技能获得指标是坚持性,即儿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且努力去完成的行为能力。
设计凸显“坚持性”要素的游戏时,关键点是:游戏难度要高于幼儿现有水平,对于幼儿具有挑战性,同时需要相对较长一点的时间完成。因为坚持性体现在幼儿为了达到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游戏设计有难度时,其实提供了困难情境,鼓励幼儿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不放弃,从而培养坚持性。游戏的难度和时间是两个根据幼儿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的指标,宜落在幼儿最近发展区,以儿童可以获得坚持成功的经验为原则。
一般任何运动游戏都可通过提高难度和时间长度来培养坚持性。比如,之前提到的游戏《写“王”字》;再如,可根据基本动作钻、爬、跑、跳以及平衡等设计,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如寻宝——为了找到藏在某处的宝贝,幼儿需要完成走过平衡木搭建的小桥、爬过攀登架搭建的山岭、钻过套圈组成的山洞等具有难度的运动项目。
延 迟 满 足
另一种控制为抑制性控制,即“不做”。指的是抑制优势反应,比如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和延迟满足,表现为主体在当目标行为与冲动行为不一致时抑制冲动行为的控制能力。对于抑制性自控而言,延迟满足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即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和能力。蕴含“延迟满足”要素的游戏应该具有这样的情境——存在诱惑、本能冲动-抵制诱惑、抑制冲动-等待-等待到一定程度,给予满足。
比如,民间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具有延迟满足的情境。在该游戏中,兔子们很想从老狼身边跑开,但是他们只有听到“12点”时才可以跑开。换句话说,在听到“12点”之前,兔子们得抑制住跑开的欲望。只有当听到“12点”,他们才能开始奔跑,获得延迟性满足。再如小组接力赛,也是具有这种特征的运动游戏。为了小组赢,游戏者具有往前跑的冲动,但他在接到接力棒之前,必须抑制住往前冲的冲动,他得等待,直到接力棒递到自己手上,才冲出去,得到满足。
我们虽然将自控分为目标导向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但二者关系不是截然分离对立,而往往是联系在一起同时发生的,有点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即当我们表现出自控力时,意味着我们在坚持目标行为的同时,需要抑制另外一些偏离目标的行为。
在导向性控制方面,我们重点培养“坚持性”技能;在抑制性控制方面,我们重点培养“延迟满足”技能;另外,帮助幼儿内化规则,培养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如此,我们将自控力这一心理概念,转化为教师可以把握的、可操作的教育行为。
我们将运动游戏与自控力结合起来,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游戏的开展,幼儿的自控能力和运动能力在游戏中能够同时得到发展。教师在选编这些游戏时,关键是把握核心要素。只要掌握了这些设计的关键点,就能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涌出创编各种游戏的智慧。
(本文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成果之一)
三人以上参与。游戏者选出一人作为写“王”字的人,背对大家面对墙站立。设一条起点线,其余游戏者立于线上。
游戏开始,写“王”字的幼儿每写一个“王”字便回头看一次。回头的时候,如果看到后面的人动了,那个动的人就出局。当写字者确认没人动时,继续面向墙壁写“王”字,重复刚才的动作。
后面的幼儿要尽量往前移动,尽快碰触写字幼儿的背部。但移动时,如果写字幼儿回头,就要赶紧停下,不能做任何动作,否则出局。如果所有人成功碰触,要赶紧往回跑,越远越好,直到写字幼儿喊“停”。
写字幼儿要依靠感觉,判断是否所有人都碰触在自己背部。若还有人还未碰触,写字幼儿要继续面对墙,直到所有人碰触为止。接下来,除写字幼儿,其他游戏者都要静止不动。然后,写字幼儿向任意方向跨三步,跨步同时用手拍先前拍他背部的人,被拍到的出局。如果拍错,写字幼儿继续在下次游戏时写字。否则,则重新选人“写字”。■
中国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不容乐观。有研究者曾对中澳儿童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幼儿的延迟满足水平低于澳大利亚儿童。相比之下,中国幼儿对行为的约束更倾向于受外界控制而不是受自己意志控制。在他控模式的传统教育下,幼儿表面上顺从,但一旦失去外在的管束,幼儿的行为往往就不受控制。
另外,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现状也令人堪忧。据《2015青少年健康体重管理调查报告》,在中国的儿童里面,平均每6个就有一个是肥胖者,超重者占全部儿童的8.3%,肥胖者则占8.5%,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体质下降和肥胖率高居不下都与幼儿运动不足有关。
运动游戏不仅有益幼儿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有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证明,游戏(包括运动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将自我控制训练同幼儿园的体育活动课相结合,发现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据此,我们根据“基于核心要素设计游戏”的思路,开发促进幼儿自控力发展的运动游戏包。
我们首先通过系统查阅文献,根据自控的分类和发生机制两个维度确定了自控力的三大核心要素:自觉性、坚持性和延迟满足(如表1所示)。然后,根据这三大要素,选编或设计运动游戏,以50名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对照组25名,实验组25名。实验结果显示,测试前,两组在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自我延迟满足四个指标中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后,控制组所测四项指标虽然有所增长,但前后没有显著差异,而实验组的自我控制力具有显著差异。实验证实了在实验组进行的运动游戏干预,促进了幼儿自觉性、自制力、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
自 觉 性
自觉性反映了幼儿对规则的内化,即不需要外界监督就能按规则行事。设计凸显“自觉性”要素的游戏应该具有一个关键特征——游戏的规则很“铁”,规则自身具有奖惩性和强制性,即遵守规则者继续游戏,不遵守者出局。因为游戏规则会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结果,所以幼儿会自愿遵守游戏的规则。具有这种特点的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内化规则,培养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比如,运动游戏《写“王”字》(玩法附后),该游戏有条规则是游戏者只能在写字者没回头时动,如果在写字者回头时动了,就得出局。为了不出局,孩子们会自愿遵守规则。
坚 持 性
人面临某任务情境时,行为其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做”,即目标导向性行为;一类是“不做”,即抑制控制某些相关的行为(Kochanska,2001)。据此,我们可以将自我控制分为两类:目标导向性控制(去做)和抑制性控制(不做)。
目标导向性控制是指个体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主动去计划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个体努力维持与目标一致的行为导向的能力,其技能获得指标是坚持性,即儿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且努力去完成的行为能力。
设计凸显“坚持性”要素的游戏时,关键点是:游戏难度要高于幼儿现有水平,对于幼儿具有挑战性,同时需要相对较长一点的时间完成。因为坚持性体现在幼儿为了达到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游戏设计有难度时,其实提供了困难情境,鼓励幼儿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不放弃,从而培养坚持性。游戏的难度和时间是两个根据幼儿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的指标,宜落在幼儿最近发展区,以儿童可以获得坚持成功的经验为原则。
一般任何运动游戏都可通过提高难度和时间长度来培养坚持性。比如,之前提到的游戏《写“王”字》;再如,可根据基本动作钻、爬、跑、跳以及平衡等设计,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如寻宝——为了找到藏在某处的宝贝,幼儿需要完成走过平衡木搭建的小桥、爬过攀登架搭建的山岭、钻过套圈组成的山洞等具有难度的运动项目。
延 迟 满 足
另一种控制为抑制性控制,即“不做”。指的是抑制优势反应,比如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和延迟满足,表现为主体在当目标行为与冲动行为不一致时抑制冲动行为的控制能力。对于抑制性自控而言,延迟满足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即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和能力。蕴含“延迟满足”要素的游戏应该具有这样的情境——存在诱惑、本能冲动-抵制诱惑、抑制冲动-等待-等待到一定程度,给予满足。
比如,民间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具有延迟满足的情境。在该游戏中,兔子们很想从老狼身边跑开,但是他们只有听到“12点”时才可以跑开。换句话说,在听到“12点”之前,兔子们得抑制住跑开的欲望。只有当听到“12点”,他们才能开始奔跑,获得延迟性满足。再如小组接力赛,也是具有这种特征的运动游戏。为了小组赢,游戏者具有往前跑的冲动,但他在接到接力棒之前,必须抑制住往前冲的冲动,他得等待,直到接力棒递到自己手上,才冲出去,得到满足。
我们虽然将自控分为目标导向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但二者关系不是截然分离对立,而往往是联系在一起同时发生的,有点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即当我们表现出自控力时,意味着我们在坚持目标行为的同时,需要抑制另外一些偏离目标的行为。
在导向性控制方面,我们重点培养“坚持性”技能;在抑制性控制方面,我们重点培养“延迟满足”技能;另外,帮助幼儿内化规则,培养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如此,我们将自控力这一心理概念,转化为教师可以把握的、可操作的教育行为。
我们将运动游戏与自控力结合起来,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游戏的开展,幼儿的自控能力和运动能力在游戏中能够同时得到发展。教师在选编这些游戏时,关键是把握核心要素。只要掌握了这些设计的关键点,就能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涌出创编各种游戏的智慧。
(本文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成果之一)
三人以上参与。游戏者选出一人作为写“王”字的人,背对大家面对墙站立。设一条起点线,其余游戏者立于线上。
游戏开始,写“王”字的幼儿每写一个“王”字便回头看一次。回头的时候,如果看到后面的人动了,那个动的人就出局。当写字者确认没人动时,继续面向墙壁写“王”字,重复刚才的动作。
后面的幼儿要尽量往前移动,尽快碰触写字幼儿的背部。但移动时,如果写字幼儿回头,就要赶紧停下,不能做任何动作,否则出局。如果所有人成功碰触,要赶紧往回跑,越远越好,直到写字幼儿喊“停”。
写字幼儿要依靠感觉,判断是否所有人都碰触在自己背部。若还有人还未碰触,写字幼儿要继续面对墙,直到所有人碰触为止。接下来,除写字幼儿,其他游戏者都要静止不动。然后,写字幼儿向任意方向跨三步,跨步同时用手拍先前拍他背部的人,被拍到的出局。如果拍错,写字幼儿继续在下次游戏时写字。否则,则重新选人“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