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掌握扎实的计算技巧,是为今后具备更加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有充分的能力储备。小学时期数学计算通常涉及到四则基本运算,在三到五年级的高年级阶段是计算能力的重点提升阶段,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师就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设置有效的课堂形式和方法,切实提升他们的数学计算水平,为日后综合性的学科应用打下基础。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计算能力; 计算兴趣; 计算习惯
引言
小学数学进入较高年级后,数学的计算难度也相应提升,要在高年级的数学中学扎实、融会贯通,计算能力的培育和提高是首当其冲。在这个阶段的计算量相对较大,过程也较为复杂,涉及到了正负数、分数小数、常规几何图形和简单方程等,很多小学生一时较难很快进入状态,那么老师就要及发挥角色功能,通过科学设计课堂模式,加强理念、技巧方法的传授,以学生兴趣提升为前提,让学生尽快进入数学计算学习和训练状态。
一、激发数学运算兴趣程度,激活学生学习潜力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激发入手,建立学生的正确学习观念,尤其是对于数学计算的训练而言,是极为抽象和繁琐的过程,很多学生在长期枯燥的训练中会产生厌倦情绪,如果在这个阶段还出现了错误,就会更加挫伤其学习信心,而另一方面来说,小学生思维的活泼也会导致其容易被更有新鲜感的事物所干扰,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到某一个事物中,而数学计算的学习和训练本身来说需要长期反复的开展,就更增添了学生的为难情绪和学习压力,由此看,老师要开展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重点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提起来,激活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学习兴趣,把兴趣这个启蒙老师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兴趣培养的关键在于师生主体关系的转换,通过问题引入,引导思考、作答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行为不断的增加,而被动听讲的时间合理的减少。在问题切入环节,老师应多结合实际生活场景,把抽象的计算具体化演示,这样学生就能与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理解的难度降低,也能贴合学生的生活心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把计算过程制作成flash动画,让情境更加的生动。老师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理解过程中做好提示、启发。
以人教版数学《因数和倍数》一课中【1】,为让同学理解这两个名词的具体含义,可以先与身边的事物相结合,比如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果篮里有苹果9个,橘子3个,草莓18棵。先问学生哪一个水果是大家最喜欢吃的,哪一个是最不喜欢的,再抽取若干个同学问第二个问题,最喜欢的水果是最不喜欢的水果数量的几倍(或是几分之几),学生先独立计算,得出答案,老师再进行纠正和点评,并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再举相关例子,建筑工地上要将12块尺寸相同的正方形砖块拼接为长方形的墙体,问学生思考可以有几种方法,这个问题画图较为抽象,可以让学生用正方形的教学模具来亲自动手去尝试,等待学生摸索一段时间以后,老师在借助希沃白板等多媒体设备把相关的乘法算式列出来,明确的向学生说明共有3种方式,而背后的原因让学生去猜测,再让学生结合第一个例子,从两个数字相乘的角度去思考,最后给出原因,12可以分解为4和3两个因数,也可以分解为2和6 两个数,而后再给出100以內的数字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的分解成两个整数相乘的等式,通过该方法,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自我成就感也有满足,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增加了。
二、围绕核心素养培育,强化学生的习惯养成
所谓习惯成自然,好的数学计算习惯的养成,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最直接体现,在刚开始数学计算学习时,就要确保学生在计算步骤、方法上使用正确方式,养成学生细心、认真、事实就是的数学学习态度,而不是人云亦云,偷工减料,模仿照抄,比如有些题是需要列竖式一步一步的计算,有些问题可以巧妙使用数学等式简化计算过程,而其前提是思路的合理性,比如在具体的运算中,四则运算法则的遵守也要形成良好习惯,括号、乘除、加减的先后顺序一定从开始就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否则不良的计算习惯在后期很难改正。仍以人教版的数学中的关于小数运算知识为例[2],小数点的位数对应的数字大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他们经常犯错的情况,这时老师就要拿出鲜明的实例去说明这种错位带来的实际后果多么严重,比如小明拿着50元钱去买玩具,一个玩具的价格是3.5,而小明看成了35,问小明买了玩具后少了多少钱?老师可以通过这种问题的提问组织学生思考作答,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位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就会督促其在日常的计算训练中保持正确的运算习惯,从而确保计算的正确率。
结束语
计算能力是学生通往数学更高水平学习的坚实阶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老师要高度重视这个时段学生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的变化,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以兴趣引导为出发点,多联系生活场景,通过合理化的问题切入,逐步的培育学生兴趣,养成良好计算习惯,从而提升其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冬梅.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上),2018(4).
[3]张丽林.浅析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 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7(95).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计算能力; 计算兴趣; 计算习惯
引言
小学数学进入较高年级后,数学的计算难度也相应提升,要在高年级的数学中学扎实、融会贯通,计算能力的培育和提高是首当其冲。在这个阶段的计算量相对较大,过程也较为复杂,涉及到了正负数、分数小数、常规几何图形和简单方程等,很多小学生一时较难很快进入状态,那么老师就要及发挥角色功能,通过科学设计课堂模式,加强理念、技巧方法的传授,以学生兴趣提升为前提,让学生尽快进入数学计算学习和训练状态。
一、激发数学运算兴趣程度,激活学生学习潜力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激发入手,建立学生的正确学习观念,尤其是对于数学计算的训练而言,是极为抽象和繁琐的过程,很多学生在长期枯燥的训练中会产生厌倦情绪,如果在这个阶段还出现了错误,就会更加挫伤其学习信心,而另一方面来说,小学生思维的活泼也会导致其容易被更有新鲜感的事物所干扰,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到某一个事物中,而数学计算的学习和训练本身来说需要长期反复的开展,就更增添了学生的为难情绪和学习压力,由此看,老师要开展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重点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提起来,激活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学习兴趣,把兴趣这个启蒙老师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兴趣培养的关键在于师生主体关系的转换,通过问题引入,引导思考、作答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行为不断的增加,而被动听讲的时间合理的减少。在问题切入环节,老师应多结合实际生活场景,把抽象的计算具体化演示,这样学生就能与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理解的难度降低,也能贴合学生的生活心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把计算过程制作成flash动画,让情境更加的生动。老师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理解过程中做好提示、启发。
以人教版数学《因数和倍数》一课中【1】,为让同学理解这两个名词的具体含义,可以先与身边的事物相结合,比如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果篮里有苹果9个,橘子3个,草莓18棵。先问学生哪一个水果是大家最喜欢吃的,哪一个是最不喜欢的,再抽取若干个同学问第二个问题,最喜欢的水果是最不喜欢的水果数量的几倍(或是几分之几),学生先独立计算,得出答案,老师再进行纠正和点评,并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再举相关例子,建筑工地上要将12块尺寸相同的正方形砖块拼接为长方形的墙体,问学生思考可以有几种方法,这个问题画图较为抽象,可以让学生用正方形的教学模具来亲自动手去尝试,等待学生摸索一段时间以后,老师在借助希沃白板等多媒体设备把相关的乘法算式列出来,明确的向学生说明共有3种方式,而背后的原因让学生去猜测,再让学生结合第一个例子,从两个数字相乘的角度去思考,最后给出原因,12可以分解为4和3两个因数,也可以分解为2和6 两个数,而后再给出100以內的数字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的分解成两个整数相乘的等式,通过该方法,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自我成就感也有满足,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增加了。
二、围绕核心素养培育,强化学生的习惯养成
所谓习惯成自然,好的数学计算习惯的养成,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最直接体现,在刚开始数学计算学习时,就要确保学生在计算步骤、方法上使用正确方式,养成学生细心、认真、事实就是的数学学习态度,而不是人云亦云,偷工减料,模仿照抄,比如有些题是需要列竖式一步一步的计算,有些问题可以巧妙使用数学等式简化计算过程,而其前提是思路的合理性,比如在具体的运算中,四则运算法则的遵守也要形成良好习惯,括号、乘除、加减的先后顺序一定从开始就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否则不良的计算习惯在后期很难改正。仍以人教版的数学中的关于小数运算知识为例[2],小数点的位数对应的数字大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他们经常犯错的情况,这时老师就要拿出鲜明的实例去说明这种错位带来的实际后果多么严重,比如小明拿着50元钱去买玩具,一个玩具的价格是3.5,而小明看成了35,问小明买了玩具后少了多少钱?老师可以通过这种问题的提问组织学生思考作答,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位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就会督促其在日常的计算训练中保持正确的运算习惯,从而确保计算的正确率。
结束语
计算能力是学生通往数学更高水平学习的坚实阶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老师要高度重视这个时段学生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的变化,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以兴趣引导为出发点,多联系生活场景,通过合理化的问题切入,逐步的培育学生兴趣,养成良好计算习惯,从而提升其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冬梅.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上),2018(4).
[3]张丽林.浅析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 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