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题”是个舶来词,英文为“motif”,最初国内的译者根据音似翻译为“母题”。“母题”主要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的作者汤普森是第一个将“母题”视为民间故事的结构单元并界定、分类的民俗学者。他认为:“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动人的力量。”然而这样的定义,并没有让学界完全接受。我们不妨从源头上来寻找“母题”的含义。
一、延伸与异化:母题概念的演化
(一)从词源来探索母题的概念。根据《牛津高阶辞典》,motif意为“A subject,an idea or a phrase that is repeated and developed in a work of literature or a piece of music”。可见,母题是一个文学或者音乐领域里面的概念,指一个文学作品或者一首乐曲中的一个主题、观点或者旋律、字句样式。
(二)容易异化的母题概念。作为舶来词,国内大众容易望文生义。母题的概念首先从文学、音乐这样的人文领域被迁移到了考试领域,比如“中高考母题”。考试母题是指各门学科包含若干知识点的基本题、典型题,也是中高考命题所参照的原型题。这样的“母题”与motif已经相去甚远,已经是两个语域的两个概念了。
(三)逐渐延伸的母题概念。从最初的文学、音乐领域,学者们不断将母题的概念迁移到更多领域。从民俗学、神话学研究,到其他人文学科(比如:哲学、社会学),再到自然科学。同时,在文学领域,对于母题的讨论与研究还在不断深入。邓迪斯提出发明新的研究单位来替代母题,并引入美国语言学家肯尼斯·派克的术语motifeme(母题位)、独创了术语allomotif(母题变体),将两者勾连起来分析民间故事的结构。
可见,母题的概念延伸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界对于母题并未形成公认的定义以及研究范式,多层级术语体系尚未建立。但可以肯定的是,从词源学视角来看,将母题视为“题目”“考题”则是顾名思义的概念演绎。
二、主题语境:学科视角下英语中的母题
英语在我国是受众者与学习者最多的一门外语。笔者认为:在英语学科的视角下,“母题”即主题语境,这是符合“母题”最基础、最直接词源含义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六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与内容标准,主题语境是第一个要素,主要为英语课程提供主题范围。课程内容的主题选择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所包含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知识相呼应。
(一)主题语境的范畴与分类
根据课标,主题语境包含三大范畴: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每个范畴内分为不同的主题群,在主题群下设子主题(见表1)。
此外,本单元还设计了Moving Forward—Introducing an artist,要求学生在学习了Reading A、Listening and View版块后,用speaking和writing的方式输出。学生需要在艺术节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说”的任务,每个小组给出5个线索,组间轮流猜测;然后在后面的任务中运用general-specific pattern的策略写出80~ 100词的文章,介绍一位艺术家。在学习完Reading B后,Critical Thinking环节要求学生对于齐白石、梵高和鲍勃迪伦从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和作品传递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可见,本单元的教材设计上,调动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感官,将课标的“听、说、读、写、看”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母题来看,始终围绕艺术、艺术家的主题语境。从东方到西方,从绘画到音乐,从传记、微讲座到音乐视频,从热爱自然、珍视和平到渴望精神超脫、反对战争,引导学生分析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大单元的内在连贯设计,在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思维;也强调了文化自信,进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反思与展望:英语母题的深化研究
如果遵循汤普森的定义: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那么我们需要将主题语境进行更进一步类似于解剖的细分挖掘。只有这样,在语言学科中,母题才可以引导学生把握语篇的核心以及作者传递的人生命题,使得母题理论研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新课标的“人与自我”主题语境,分为“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两个主题群,主题群下分设“个人、家庭、社区及学校生活”等9个子主题。以“个人、家庭、社区及学校生活”为例,形式上可以细分为“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与“学校生活”。个人生活的范围已经比较小,但仍不能称之为最小的成分,爱情、亲情、生命、学习、自由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题。
新课标提供了英语学科母题范式——主题语境,新教材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设计了落实母题的语篇与任务系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依据新课标和新教材进一步深化研究,在32个子主题的基础上,挖掘更细分的、贯穿于语篇或者反复出现在语篇中的更恒定的元素。因此,母题在英语学科中是一部未编撰完成的字典,学术话语体系的建立还处在现在进行时。
一、延伸与异化:母题概念的演化
(一)从词源来探索母题的概念。根据《牛津高阶辞典》,motif意为“A subject,an idea or a phrase that is repeated and developed in a work of literature or a piece of music”。可见,母题是一个文学或者音乐领域里面的概念,指一个文学作品或者一首乐曲中的一个主题、观点或者旋律、字句样式。
(二)容易异化的母题概念。作为舶来词,国内大众容易望文生义。母题的概念首先从文学、音乐这样的人文领域被迁移到了考试领域,比如“中高考母题”。考试母题是指各门学科包含若干知识点的基本题、典型题,也是中高考命题所参照的原型题。这样的“母题”与motif已经相去甚远,已经是两个语域的两个概念了。
(三)逐渐延伸的母题概念。从最初的文学、音乐领域,学者们不断将母题的概念迁移到更多领域。从民俗学、神话学研究,到其他人文学科(比如:哲学、社会学),再到自然科学。同时,在文学领域,对于母题的讨论与研究还在不断深入。邓迪斯提出发明新的研究单位来替代母题,并引入美国语言学家肯尼斯·派克的术语motifeme(母题位)、独创了术语allomotif(母题变体),将两者勾连起来分析民间故事的结构。
可见,母题的概念延伸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界对于母题并未形成公认的定义以及研究范式,多层级术语体系尚未建立。但可以肯定的是,从词源学视角来看,将母题视为“题目”“考题”则是顾名思义的概念演绎。
二、主题语境:学科视角下英语中的母题
英语在我国是受众者与学习者最多的一门外语。笔者认为:在英语学科的视角下,“母题”即主题语境,这是符合“母题”最基础、最直接词源含义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六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与内容标准,主题语境是第一个要素,主要为英语课程提供主题范围。课程内容的主题选择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所包含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知识相呼应。
(一)主题语境的范畴与分类
根据课标,主题语境包含三大范畴: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每个范畴内分为不同的主题群,在主题群下设子主题(见表1)。
此外,本单元还设计了Moving Forward—Introducing an artist,要求学生在学习了Reading A、Listening and View版块后,用speaking和writing的方式输出。学生需要在艺术节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说”的任务,每个小组给出5个线索,组间轮流猜测;然后在后面的任务中运用general-specific pattern的策略写出80~ 100词的文章,介绍一位艺术家。在学习完Reading B后,Critical Thinking环节要求学生对于齐白石、梵高和鲍勃迪伦从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和作品传递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可见,本单元的教材设计上,调动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感官,将课标的“听、说、读、写、看”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母题来看,始终围绕艺术、艺术家的主题语境。从东方到西方,从绘画到音乐,从传记、微讲座到音乐视频,从热爱自然、珍视和平到渴望精神超脫、反对战争,引导学生分析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大单元的内在连贯设计,在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思维;也强调了文化自信,进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反思与展望:英语母题的深化研究
如果遵循汤普森的定义: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那么我们需要将主题语境进行更进一步类似于解剖的细分挖掘。只有这样,在语言学科中,母题才可以引导学生把握语篇的核心以及作者传递的人生命题,使得母题理论研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新课标的“人与自我”主题语境,分为“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两个主题群,主题群下分设“个人、家庭、社区及学校生活”等9个子主题。以“个人、家庭、社区及学校生活”为例,形式上可以细分为“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与“学校生活”。个人生活的范围已经比较小,但仍不能称之为最小的成分,爱情、亲情、生命、学习、自由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题。
新课标提供了英语学科母题范式——主题语境,新教材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设计了落实母题的语篇与任务系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依据新课标和新教材进一步深化研究,在32个子主题的基础上,挖掘更细分的、贯穿于语篇或者反复出现在语篇中的更恒定的元素。因此,母题在英语学科中是一部未编撰完成的字典,学术话语体系的建立还处在现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