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而博物馆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在分析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研学旅游资源和研学活动开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研学旅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产品个性化不足、研究性学习体现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该博物馆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开发个性化研学产品,开展馆校合作,成立专业团队,培养研学导师,加强对研学过程的质量监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旅行;产品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5-0055-03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研学旅行相关政策的出台催生研学旅行市场急速增长,各地加强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建设。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福建闽越王博物馆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获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
一、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研学旅行发展现状
(一)研学旅游资源
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建于1999年,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汉城遗址旁,属于遗址类博物馆。城村汉城遗址是南方保存最完好的汉代诸侯王都城遗址。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城村汉城遗址作为主要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博物馆有3个陈列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收藏展示了城村汉城遗址出土文物和标本4 600余件。闽越国历史文物特展展厅展出汉代金、银、铜、陶瓷等600多件珍贵文物,用文字、图画和模型浓缩了西汉时期闽越王国昔日的风貌,集中展现了闽越国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册封立国,到公元前110年被汉武帝所灭的兴衰史。展厅配备电子书与立体投影系统,通过这些文物和资料,观众可详细了解古代闽越先民的衣食住行及宗教祭祀、捕猎狩猎活动、制陶和冶炼技术、农耕商贸及墓葬文化等。
(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先后接待了数十万参加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是武夷山市对外旅游参观的重要窗口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闽越文化探究研学课程主要针对本地和周边县市研学中小学生,行程安排一天,活动地点为闽越王城博物馆、汉城遗址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城村。研学活动形式为主题参观和操作体验。上午安排参观博物馆和汉城遗址,参与模拟考古和闽越陶艺制作及汉服体验活动。通过博物馆和汉城遗址参观和体验活动帮助青少年增长见识、感悟闽越文化。下午参观城村,观看乡村民俗表演,同村民一起制作乡村工艺品,参与农事劳动、学做农家饭。通过了解村貌村俗,参与乡村活动,帮助青少年认识农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更多的社会体验。
针对省外及港澳台、境外学生的研学旅行线路一般安排五日行程,研学旅行目的地除闽越王城博物馆外,还包括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五夫镇、星村、下梅古村等。目前主要推出三大核心研学深度体验课程:自然山水文化精品课程、朱子家训传统文化精品课程、茶文化体验精品课程。
(三)研学旅行产业
武夷山市研学旅行参与主体包括专业研学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下属的单位、旅行社、国学等培训机构、相关营地基地机构、亲子教育机构等。研学旅行接待人次逐年上涨,省外多个城市组织中小学生到武夷山开展研学活动。2018年接待了武汉市近30个团,10 000名中小学生。武夷山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在青年学生中也有重大影响力,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学游已在武夷山连续举办十二届。
武夷山市从政府层面对研学旅行产业进行规范、指导,已开发各种与武夷山资源相契合的学生研学旅游项目。此外,还将研学旅行延伸到不同领域,辐射不同层次的人群,如茶旅研学、摄影研学、朱子研学、红色研学、闽越研学等。政府重视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探索研学旅行产业化发展新道路,已建成武夷山古汉城研学旅行基地、武夷山朱子文化园、东方书院、香江茗苑茶文化觀光园等研学实践基地和营地,打造“跨部门、跨行业、开放型”的研学合作平台,计划将武夷山建成全国标杆式研学旅游目的地。
二、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研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产品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研学主题主要从博物馆的视角出发,预先设计好,以闽越文化探索为主,体验性活动为模拟考古和闽越陶艺制作及汉服体验等跟文博事业相关的主题,没有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求来个性化设定研学课程内容。
在暑期等旺季,研学旅行团队人数较多,几百、甚至上千学生集体出行,原先设计的体验参与活动比较适合50人以内的研学团,接待大规模学生集体体验则缺乏相应规模的场地和材料设备。博物馆接待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一般为公益性质,仅靠研学旅行专项经费支持。开发高品质的课程和研学活动,需要聘请文博、教育等社会各方面专家进行论证,配备专业的设施、设备、教具以及维护[1]。模拟考古挖掘体验、闽越陶瓷艺术体验等参与性项目,因为研学体验者数量庞大,材料和场地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经费缺乏限制了博物馆根据研学师生需求开发个性化产品的能力。
(二)研学课程研究性学习体现不够
研学旅行是“旅游+教育”的复合型活动,从研学旅行体验过程来看,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研究性特点,这是研学旅行的首要特征[2]。
博物馆研学活动模式一般为先根据研学目标讲解研学手册知识点,再由讲解员带领参观展厅,然后学生分组操作体验。活动内容对初中生而言较为简单,研学旅行“研究性”体现不够。学生来博物馆之前不会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结束后也缺乏答疑解惑和知识延伸。在有限的时间内,一个团的学生需要完成全部研学内容,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以及活动后的评价,研学旅行体验过程的“体验性”和“研究性”被弱化了。 (三)研学导师专业人才缺乏
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增强学生集体观念、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中小学研学活动普遍依靠第三方旅游机构或者研学实践基地、营地来实现,从而达到节约学校资源,规避组织风险的目的。研学课程开发需要专业人才,旅行社导游对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缺乏了解,难以帮助学生在相关学科知识方面和综合素质发展方面进行提升。学校教师大多担任单科课程教学,具有教学能力但对于研学行程安排及安全保障并不熟悉,缺乏旅游类知识和技能。因此,无论是导游还是中小学教师,都无法单独完成研学活动的课程设计,行业急需既懂教育又懂旅游专业研学的导师人才。
(四)研学过程监管不足
由于研学旅行市场的蓬勃发展,研学旅行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学校、政府部门及各类机构组织的研学旅行团纷纷涌入博物馆。一些研学旅行团由导游自行讲解,专业性难以保证,讲解内容未经审核,部分内容不够准确严谨,容易误导青少年学生。另外,研学旅行团体人数较多,在活动现场存在人员拥堵、在馆内饮食、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导游和研学导师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及不文明行为的约束较弱,这些都扰乱了展厅的正常秩序,影响研学旅行的实际效果。安全保障是研学旅行的重要工作,也是家长和学校最为关注的问题。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都建有完善的监控系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安保人员,但研学学生数量较多,低年级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在人员分流与安全疏散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三、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研学旅行产品优化策略
(一)分析研学需求,开发高品质研学课程
博物馆需要和学校、研学机构建立沟通机制。通过调查,了解学校研学旅行出行时段、研学主题选择偏好、研学产品形式要求、实践能力培养关键点、研学成果展示方式等研学需求。在现有的考古挖掘、文物鉴赏、工艺制作等历史文化类研学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开发科技自然类主题,加强与校内课程的联系,结合校园文化。学校和博物馆共同开发研学课程,确定研学目标、研学内容、评价机制,编制研学手册。在馆校合作的基础上,积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与教研员参与课程开发,促进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朝多学科内容的融合模式发展,融入各学科专家力量。课程要凸显主题,以STEAM教学(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为基本目标,开展综合性、跨学科的融合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3]。
(二)丰富课程设计,增强研究性与体验性
研学旅行属于“教育+旅游”的形式,但其根本属性之一是“研究性”,将研学旅行和一般休闲旅游区别开来的特点就是研究性学习,商业化的“游而不学”项目起不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博物馆研学课程需要制定研学实践课程标准,引入探究性学习[4]。出行前发布与研学主题相关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包含图文及网络学习资料、体验项目的环节和操作要求,学生可以规划学习进程,开展自主学习。在研学旅行中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提出问题然后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研学手冊,记录研究性学习的完整过程。为了增强体验性,可以搭建体验场景,运用新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人数较多的研学旅行团队在进行体验活动时分成小组进行,并根据体验内容设定时间。出行结束后通过多种方式让研学学生展示收获与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成立规划团队,培养研学导师专门人才
博物馆研学课程开发需要加强馆校合作、馆际交流,多部门协作。博物馆工作人员熟悉馆内资源,有丰富的文博专业知识;学校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有课程开发经验,结合博物馆与学校双方的力量,成立研学课程规划团队,才能开发出与校内课程紧密相连,又有实践教育意义的研学课程。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博物馆联盟等组织加强馆际沟通协作,交流借鉴经验,共同开发研学课程[1]。目前博物馆极少配备研学导师,讲解员能够胜任参观讲解任务,但整体研学课程的实施仍依赖于专业的研学导师。研学导师需要掌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培养方法、安全风险防控和管理知识,能开发课程并实施指导,做好计划运营和风控管理。博物馆可以通过系统培训或人才引进的方式建立拥有较高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专业研学导师团队,确保研学活动安全有效开展。
(四)完善安全预案,加强研学过程控制
安全保障在博物馆研学活动中尤为重要,组织者需要提前制定安全预案,排查安全风险,活动开始前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和消防、应急疏散演练。在活动中及时开展安全巡查,清查人数,并提醒学生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对研学旅行团的人数控制和秩序监管。学校自行组织来博物馆研学需要提前预约。学校通过社会机构或旅游企业组团前来则需要提交学校的委托书,尽量将同一批次的人数控制在合理的容量[5]。对博物馆展厅内的参观活动秩序进行监管,做好针对学生的纪律教育,活动中保持安静,不干扰其他观众。
此外,主管部门应对研学旅行加强监督管理,淘汰部分受利益驱使的“游而不学”的商业化项目,坚持研学旅行的公益性。在利用好专项财政补助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研学旅行经费筹措机制,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总之,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吸引优秀人才,组建研学旅行开发团队,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特色研学体验基地。与学校和其他博物馆组织开展合作,不断探索改进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将地域文化、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融入研学旅行产品中。
参考文献:
[1] 温葵珍.浅谈博物馆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以吉州窑博物馆研学基地实践活动为例[C]//2019年中国博物馆文集汇编(下),2019. [2] 朱洪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12):16-20.
[3] 刘天麟.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142-143.
[4] 钟妮.基于初中师生需求的湖南省博物馆研学旅行产品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5] 徐春阳.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策略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10):203-205.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Study Trip Product of Museum
——Taking Fujian Minyue Wangcheng Museum as an Example
XU Xiao-wei
(Fuzhou Polytechnic,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Study trip combines research-based learning with travel experience,and museu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estinations of research travel.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and activities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 in Fujian Minyue Wangcheng Museum,the museum can develop personalized research product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school and students,aiming at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personalized products,insufficient research study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To develop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library and the University,to 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team and to train the research tutor;Strengthen the quality supervision of the research and learning process,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museum;study trip;products optimization
[責任编辑 辰 敏]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旅行;产品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5-0055-03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研学旅行相关政策的出台催生研学旅行市场急速增长,各地加强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建设。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福建闽越王博物馆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获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
一、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研学旅行发展现状
(一)研学旅游资源
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建于1999年,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汉城遗址旁,属于遗址类博物馆。城村汉城遗址是南方保存最完好的汉代诸侯王都城遗址。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城村汉城遗址作为主要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博物馆有3个陈列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收藏展示了城村汉城遗址出土文物和标本4 600余件。闽越国历史文物特展展厅展出汉代金、银、铜、陶瓷等600多件珍贵文物,用文字、图画和模型浓缩了西汉时期闽越王国昔日的风貌,集中展现了闽越国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册封立国,到公元前110年被汉武帝所灭的兴衰史。展厅配备电子书与立体投影系统,通过这些文物和资料,观众可详细了解古代闽越先民的衣食住行及宗教祭祀、捕猎狩猎活动、制陶和冶炼技术、农耕商贸及墓葬文化等。
(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先后接待了数十万参加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是武夷山市对外旅游参观的重要窗口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闽越文化探究研学课程主要针对本地和周边县市研学中小学生,行程安排一天,活动地点为闽越王城博物馆、汉城遗址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城村。研学活动形式为主题参观和操作体验。上午安排参观博物馆和汉城遗址,参与模拟考古和闽越陶艺制作及汉服体验活动。通过博物馆和汉城遗址参观和体验活动帮助青少年增长见识、感悟闽越文化。下午参观城村,观看乡村民俗表演,同村民一起制作乡村工艺品,参与农事劳动、学做农家饭。通过了解村貌村俗,参与乡村活动,帮助青少年认识农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更多的社会体验。
针对省外及港澳台、境外学生的研学旅行线路一般安排五日行程,研学旅行目的地除闽越王城博物馆外,还包括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五夫镇、星村、下梅古村等。目前主要推出三大核心研学深度体验课程:自然山水文化精品课程、朱子家训传统文化精品课程、茶文化体验精品课程。
(三)研学旅行产业
武夷山市研学旅行参与主体包括专业研学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下属的单位、旅行社、国学等培训机构、相关营地基地机构、亲子教育机构等。研学旅行接待人次逐年上涨,省外多个城市组织中小学生到武夷山开展研学活动。2018年接待了武汉市近30个团,10 000名中小学生。武夷山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在青年学生中也有重大影响力,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学游已在武夷山连续举办十二届。
武夷山市从政府层面对研学旅行产业进行规范、指导,已开发各种与武夷山资源相契合的学生研学旅游项目。此外,还将研学旅行延伸到不同领域,辐射不同层次的人群,如茶旅研学、摄影研学、朱子研学、红色研学、闽越研学等。政府重视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探索研学旅行产业化发展新道路,已建成武夷山古汉城研学旅行基地、武夷山朱子文化园、东方书院、香江茗苑茶文化觀光园等研学实践基地和营地,打造“跨部门、跨行业、开放型”的研学合作平台,计划将武夷山建成全国标杆式研学旅游目的地。
二、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研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产品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研学主题主要从博物馆的视角出发,预先设计好,以闽越文化探索为主,体验性活动为模拟考古和闽越陶艺制作及汉服体验等跟文博事业相关的主题,没有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求来个性化设定研学课程内容。
在暑期等旺季,研学旅行团队人数较多,几百、甚至上千学生集体出行,原先设计的体验参与活动比较适合50人以内的研学团,接待大规模学生集体体验则缺乏相应规模的场地和材料设备。博物馆接待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一般为公益性质,仅靠研学旅行专项经费支持。开发高品质的课程和研学活动,需要聘请文博、教育等社会各方面专家进行论证,配备专业的设施、设备、教具以及维护[1]。模拟考古挖掘体验、闽越陶瓷艺术体验等参与性项目,因为研学体验者数量庞大,材料和场地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经费缺乏限制了博物馆根据研学师生需求开发个性化产品的能力。
(二)研学课程研究性学习体现不够
研学旅行是“旅游+教育”的复合型活动,从研学旅行体验过程来看,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研究性特点,这是研学旅行的首要特征[2]。
博物馆研学活动模式一般为先根据研学目标讲解研学手册知识点,再由讲解员带领参观展厅,然后学生分组操作体验。活动内容对初中生而言较为简单,研学旅行“研究性”体现不够。学生来博物馆之前不会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结束后也缺乏答疑解惑和知识延伸。在有限的时间内,一个团的学生需要完成全部研学内容,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以及活动后的评价,研学旅行体验过程的“体验性”和“研究性”被弱化了。 (三)研学导师专业人才缺乏
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增强学生集体观念、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中小学研学活动普遍依靠第三方旅游机构或者研学实践基地、营地来实现,从而达到节约学校资源,规避组织风险的目的。研学课程开发需要专业人才,旅行社导游对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缺乏了解,难以帮助学生在相关学科知识方面和综合素质发展方面进行提升。学校教师大多担任单科课程教学,具有教学能力但对于研学行程安排及安全保障并不熟悉,缺乏旅游类知识和技能。因此,无论是导游还是中小学教师,都无法单独完成研学活动的课程设计,行业急需既懂教育又懂旅游专业研学的导师人才。
(四)研学过程监管不足
由于研学旅行市场的蓬勃发展,研学旅行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学校、政府部门及各类机构组织的研学旅行团纷纷涌入博物馆。一些研学旅行团由导游自行讲解,专业性难以保证,讲解内容未经审核,部分内容不够准确严谨,容易误导青少年学生。另外,研学旅行团体人数较多,在活动现场存在人员拥堵、在馆内饮食、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导游和研学导师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及不文明行为的约束较弱,这些都扰乱了展厅的正常秩序,影响研学旅行的实际效果。安全保障是研学旅行的重要工作,也是家长和学校最为关注的问题。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都建有完善的监控系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安保人员,但研学学生数量较多,低年级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在人员分流与安全疏散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三、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研学旅行产品优化策略
(一)分析研学需求,开发高品质研学课程
博物馆需要和学校、研学机构建立沟通机制。通过调查,了解学校研学旅行出行时段、研学主题选择偏好、研学产品形式要求、实践能力培养关键点、研学成果展示方式等研学需求。在现有的考古挖掘、文物鉴赏、工艺制作等历史文化类研学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开发科技自然类主题,加强与校内课程的联系,结合校园文化。学校和博物馆共同开发研学课程,确定研学目标、研学内容、评价机制,编制研学手册。在馆校合作的基础上,积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与教研员参与课程开发,促进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朝多学科内容的融合模式发展,融入各学科专家力量。课程要凸显主题,以STEAM教学(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为基本目标,开展综合性、跨学科的融合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3]。
(二)丰富课程设计,增强研究性与体验性
研学旅行属于“教育+旅游”的形式,但其根本属性之一是“研究性”,将研学旅行和一般休闲旅游区别开来的特点就是研究性学习,商业化的“游而不学”项目起不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博物馆研学课程需要制定研学实践课程标准,引入探究性学习[4]。出行前发布与研学主题相关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包含图文及网络学习资料、体验项目的环节和操作要求,学生可以规划学习进程,开展自主学习。在研学旅行中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提出问题然后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研学手冊,记录研究性学习的完整过程。为了增强体验性,可以搭建体验场景,运用新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人数较多的研学旅行团队在进行体验活动时分成小组进行,并根据体验内容设定时间。出行结束后通过多种方式让研学学生展示收获与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成立规划团队,培养研学导师专门人才
博物馆研学课程开发需要加强馆校合作、馆际交流,多部门协作。博物馆工作人员熟悉馆内资源,有丰富的文博专业知识;学校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有课程开发经验,结合博物馆与学校双方的力量,成立研学课程规划团队,才能开发出与校内课程紧密相连,又有实践教育意义的研学课程。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博物馆联盟等组织加强馆际沟通协作,交流借鉴经验,共同开发研学课程[1]。目前博物馆极少配备研学导师,讲解员能够胜任参观讲解任务,但整体研学课程的实施仍依赖于专业的研学导师。研学导师需要掌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培养方法、安全风险防控和管理知识,能开发课程并实施指导,做好计划运营和风控管理。博物馆可以通过系统培训或人才引进的方式建立拥有较高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专业研学导师团队,确保研学活动安全有效开展。
(四)完善安全预案,加强研学过程控制
安全保障在博物馆研学活动中尤为重要,组织者需要提前制定安全预案,排查安全风险,活动开始前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和消防、应急疏散演练。在活动中及时开展安全巡查,清查人数,并提醒学生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对研学旅行团的人数控制和秩序监管。学校自行组织来博物馆研学需要提前预约。学校通过社会机构或旅游企业组团前来则需要提交学校的委托书,尽量将同一批次的人数控制在合理的容量[5]。对博物馆展厅内的参观活动秩序进行监管,做好针对学生的纪律教育,活动中保持安静,不干扰其他观众。
此外,主管部门应对研学旅行加强监督管理,淘汰部分受利益驱使的“游而不学”的商业化项目,坚持研学旅行的公益性。在利用好专项财政补助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研学旅行经费筹措机制,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总之,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吸引优秀人才,组建研学旅行开发团队,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特色研学体验基地。与学校和其他博物馆组织开展合作,不断探索改进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将地域文化、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融入研学旅行产品中。
参考文献:
[1] 温葵珍.浅谈博物馆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以吉州窑博物馆研学基地实践活动为例[C]//2019年中国博物馆文集汇编(下),2019. [2] 朱洪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12):16-20.
[3] 刘天麟.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142-143.
[4] 钟妮.基于初中师生需求的湖南省博物馆研学旅行产品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5] 徐春阳.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策略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10):203-205.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Study Trip Product of Museum
——Taking Fujian Minyue Wangcheng Museum as an Example
XU Xiao-wei
(Fuzhou Polytechnic,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Study trip combines research-based learning with travel experience,and museu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estinations of research travel.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and activities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 in Fujian Minyue Wangcheng Museum,the museum can develop personalized research product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school and students,aiming at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personalized products,insufficient research study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To develop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library and the University,to 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team and to train the research tutor;Strengthen the quality supervision of the research and learning process,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museum;study trip;products optimization
[責任编辑 辰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