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部农村地区生活着近2000万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对于文化课程教育,美术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然而事实上,留守儿童和城市孩子相比,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更少,经济条件制约了留守儿童的艺术梦想,这也让他们更加珍惜每一次的美术课程学习机会。同时让我们更加深知农村美术教育的责任。农村因地制宜,美术教学改革是我们必须努力追求的方向。在工作中我倡导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深入农村开展传承创新本土文化。让美术课在农村中小学更具特色。文章以绵阳游仙区几所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展开的美术课程为例,探讨如何挖掘本土文化与地域特色,充分利用身边素材进行艺术创作,让留守儿童在快乐的艺术创作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美术教育; 留守儿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与条件非常有限,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老师甚至没有开设美术课程,对正处于心理生长关键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等于扼杀了他们的天赋与创造力。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应对,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制订切实有效的对策,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保证留守儿童得到了健康的成长,促进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一、游仙区徐家镇小学与忠兴镇雅乐居小学的竹文化
竹之文化源远流长。竹清新脱俗,高标峻伟,其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品格和迎风傲雪,直插云天的飒爽英姿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敬仰与歌咏。徐家小学与忠兴镇雅乐居小学别出心裁,打破传统的只在纸上写写画画美术教育,充分发掘竹之文化,竹之精神,竹之品位在学校艺术特色教育方面的无穷魅力,精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乡、韵、源”三步曲。立足本校实际,开辟乡土竹文化资源,让学校艺术特色教育与民间民俗文化有机结合,以绵阳本土盛产竹为背景,以竹为原料,以竹为主调,开展农艺、剪纸、木工、雕刻、泥塑、彩绘、竹编、刺绣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教育活动,竹、石、草、根,为我所用,取其形、神、色、义,通过师生灵巧的双手,编绘出脸谱、陶人、牧童、舞女、亭台、水磨、图腾、根雕、童话小屋等栩栩如生的艺术精品,敦厚淳朴,雅俗共赏,闪现出老师与学生们的奇巧智慧与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学校还建立了专门的“竹文化”展示室,以竹之节操品性“本固树德、性直身立、空心体道、节贞立志”为修身立命之典范,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像竹子一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虚怀若谷、坚忍不拔、励志图强、奋发有为,做德才兼备的人。
二、游仙区剑南路小学越王楼文化
剑南路小学位于悠悠涪江东畔,巍巍龟山脚下,远接富乐山,毗邻越王楼,剑南路小学依托越王楼文化,坚持以弘扬校园诗歌文化为主旋律,以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境界,按照“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注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着力构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让每位孩子享受诗意的童年。学校显性物态文化建设与灾后重建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主题突出,在现有条件下对校园环境实施整体改造,充分让“每堵墙说话”,使其每一布景都具有育人功能,用环境来营造诗一般的育人氛围。在校园的各个楼梯走道里、多功能室和教室的墙壁上,精心布置精美的童诗配画、三字经、弟子规、名家名诗及学生的优秀诗作,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童心诗朵”一角,以此来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使学生能处处感受到诗的气息,诗的魅力,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三、开元中学戏曲文化
开元中学学生对四川的地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常跟随老师在茶馆里看那“唱、做、念、打”幽默连篇、器乐帮腔、脸谱变换不停的川剧表演,川剧脸谱,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多采用象征寓意图案、动物形象和文字书法造型,夸张、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欣赏价值。创作脸谱既传承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有有显著提高,同时课堂中要创作出极具特色川剧脸还需要紧密的团队合作,增进同学间友谊。
四、五里路小学的汉文化
五里路小学地处绵阳之东,毗邻别具风格的汉平阳君阙,与风景秀丽的富乐山隔河相望。独有的自然和历史资源成就了该校浓厚的文化底蕴,在美术教育方面注重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挖掘汉代美术教育资源为特色进行教学活动。从汉代的服饰、漆器和建筑入手,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具,以及废旧物品,结合环保教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分项、分工。在材料的选择和技法的运用上,不断的实践、探究,找到方便孩子们全体参与的方法,真正的实现人与人、小组与小组、年级与年级的合作。从而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石马小学幸福陶乐园
陶艺、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用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制作陶艺的陶泥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看见陶泥我们就能感受童年的快乐。游仙区石马小学在美术教育方面充分培养孩子们审美创造能力,利用我們身边最质朴的材料,发掘泥土的魅力,通过孩子们动手、动脑创作出一个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泥塑、陶艺作品。孩子们在解放双手的同时,又启迪了孩子们的智慧,让孩子们感受快乐和幸福,这也与石马小学的校园幸福文化充分融合,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奠基,让学校成为成就孩子们幸福人生的乐园。石马小学的师生利用陶泥创作出了表现孩子们丰富乡村少年宫生活的泥塑人物、淳朴的乡村小景、生活艺术品、动物、戏剧人物脸谱等,这些作品无不体现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让孩子们真正的感受到了陶艺的乐趣。
六、结语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美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在教学中沟通,借助教学与创作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缓解焦虑情绪。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来看,初级阶段的美术教育没有昂贵的花费,甚至不需要刻意寻找材料,只要让他们学会观察,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素材进行创作,让他们在快乐的创作中学会与人沟通和团结合作,开阔视野,树立自信,让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快乐无忧的童年,为将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美术教育; 留守儿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与条件非常有限,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老师甚至没有开设美术课程,对正处于心理生长关键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等于扼杀了他们的天赋与创造力。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应对,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制订切实有效的对策,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保证留守儿童得到了健康的成长,促进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一、游仙区徐家镇小学与忠兴镇雅乐居小学的竹文化
竹之文化源远流长。竹清新脱俗,高标峻伟,其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品格和迎风傲雪,直插云天的飒爽英姿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敬仰与歌咏。徐家小学与忠兴镇雅乐居小学别出心裁,打破传统的只在纸上写写画画美术教育,充分发掘竹之文化,竹之精神,竹之品位在学校艺术特色教育方面的无穷魅力,精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乡、韵、源”三步曲。立足本校实际,开辟乡土竹文化资源,让学校艺术特色教育与民间民俗文化有机结合,以绵阳本土盛产竹为背景,以竹为原料,以竹为主调,开展农艺、剪纸、木工、雕刻、泥塑、彩绘、竹编、刺绣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教育活动,竹、石、草、根,为我所用,取其形、神、色、义,通过师生灵巧的双手,编绘出脸谱、陶人、牧童、舞女、亭台、水磨、图腾、根雕、童话小屋等栩栩如生的艺术精品,敦厚淳朴,雅俗共赏,闪现出老师与学生们的奇巧智慧与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学校还建立了专门的“竹文化”展示室,以竹之节操品性“本固树德、性直身立、空心体道、节贞立志”为修身立命之典范,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像竹子一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虚怀若谷、坚忍不拔、励志图强、奋发有为,做德才兼备的人。
二、游仙区剑南路小学越王楼文化
剑南路小学位于悠悠涪江东畔,巍巍龟山脚下,远接富乐山,毗邻越王楼,剑南路小学依托越王楼文化,坚持以弘扬校园诗歌文化为主旋律,以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境界,按照“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注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着力构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让每位孩子享受诗意的童年。学校显性物态文化建设与灾后重建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主题突出,在现有条件下对校园环境实施整体改造,充分让“每堵墙说话”,使其每一布景都具有育人功能,用环境来营造诗一般的育人氛围。在校园的各个楼梯走道里、多功能室和教室的墙壁上,精心布置精美的童诗配画、三字经、弟子规、名家名诗及学生的优秀诗作,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童心诗朵”一角,以此来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使学生能处处感受到诗的气息,诗的魅力,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三、开元中学戏曲文化
开元中学学生对四川的地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常跟随老师在茶馆里看那“唱、做、念、打”幽默连篇、器乐帮腔、脸谱变换不停的川剧表演,川剧脸谱,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多采用象征寓意图案、动物形象和文字书法造型,夸张、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欣赏价值。创作脸谱既传承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有有显著提高,同时课堂中要创作出极具特色川剧脸还需要紧密的团队合作,增进同学间友谊。
四、五里路小学的汉文化
五里路小学地处绵阳之东,毗邻别具风格的汉平阳君阙,与风景秀丽的富乐山隔河相望。独有的自然和历史资源成就了该校浓厚的文化底蕴,在美术教育方面注重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挖掘汉代美术教育资源为特色进行教学活动。从汉代的服饰、漆器和建筑入手,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具,以及废旧物品,结合环保教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分项、分工。在材料的选择和技法的运用上,不断的实践、探究,找到方便孩子们全体参与的方法,真正的实现人与人、小组与小组、年级与年级的合作。从而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石马小学幸福陶乐园
陶艺、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用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制作陶艺的陶泥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看见陶泥我们就能感受童年的快乐。游仙区石马小学在美术教育方面充分培养孩子们审美创造能力,利用我們身边最质朴的材料,发掘泥土的魅力,通过孩子们动手、动脑创作出一个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泥塑、陶艺作品。孩子们在解放双手的同时,又启迪了孩子们的智慧,让孩子们感受快乐和幸福,这也与石马小学的校园幸福文化充分融合,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奠基,让学校成为成就孩子们幸福人生的乐园。石马小学的师生利用陶泥创作出了表现孩子们丰富乡村少年宫生活的泥塑人物、淳朴的乡村小景、生活艺术品、动物、戏剧人物脸谱等,这些作品无不体现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让孩子们真正的感受到了陶艺的乐趣。
六、结语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美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在教学中沟通,借助教学与创作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缓解焦虑情绪。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来看,初级阶段的美术教育没有昂贵的花费,甚至不需要刻意寻找材料,只要让他们学会观察,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素材进行创作,让他们在快乐的创作中学会与人沟通和团结合作,开阔视野,树立自信,让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快乐无忧的童年,为将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