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屋漏偏逢连夜雨。电商企业圈钱、烧钱、再圈钱、再烧钱的怪圈一直被业界所诟病,今年以来的价格混战和“口水仗”更显电商竞争的激烈和商业模式的不明朗。如今,人才瓶颈又与电商不期而遇。
有数据显示,我国43.18%的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81.2%的电商企业面临招聘压力。
为了争夺人才,电商企业延续“好斗”的品性,祭起了挖角、薪酬嘘头的玩法。“工作经验1年 精通C 编程语言=40万年薪”,这是日前万达电商的招聘口号。如此优厚的招聘条件,折射出电商怎样的生存窘境呢?
“拿来主义”的人才策略
在电商行业,分别有18.8%、20.45%、13.64%和4.55%的企业缺乏运营人才、技术性人才、推广销售人才和供应链管理人才。而各类人才都存在缺口的企业,则占据了43.18%。这是日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的数据。人才的缺乏已经是电商面临的普遍难题。
人才的缺乏来自于企业的快速膨胀。尽管实现盈利的电商寥寥无几,但是在资本的推动下,在圈钱、烧钱的运营模式推动下,电商企业规模急剧扩张,从业人员规模也快速扩张。同样来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显示,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直接从业人数从2007年的37.4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213.5万人,预计2012年将达到265.3万人。在过去6年中,电商从业人员的规模增长了6倍多。
快速扩张带来人才缺乏,这是社会人才培养滞后的必然结果。但是,电商“人才荒”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电商不愿意也顾不上“自我培养”,是导致人才短缺的真正原因。当当网原COO黄若就持这种观点。在黄若看来,急于求成的心理和激烈竞争的现实,让电商企业热衷于“拿来主义”的人才策略,相互挖角成为普遍现象,也加剧了电商浮躁的竞争局面。黄若认为,“人才流动的确促进了优秀人才向电商转移,包括一些做搜索、做游戏的人才转向做电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电商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利于电商行业的发展。但是频繁的切换、以竞争为目的的挖角,不仅对人才的成长有拔苗助长的嫌疑,也催生了电商人才市场的泡沫现象。”
应届毕业生不被看重,而职业化培训体系尚未形成,加剧了电商“人才荒”。在万达电商招聘信息中,尽管是“工作经验1年”,也让无数的应届毕业生望尘莫及。一位电商猎头对《中国计算机报》记者说:“一般电商招聘技术人才,应届毕业生根本指望不上。”
一些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也显示了电商企业“拿来主义”的心理。据记者统计,智联招聘于7月28日共更新93370个关于“计算机硬件及网络设备、计算机软件、IT服务(系统、数据、维护)、多领域经营、互联网”的工作。其中,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仅有595个,占6.3%。
两种不同的薪酬体系
万达电商开出了一年40万的高薪,尽管让传统行业的员工咋舌,但在电商圈里并不稀奇。
“这不算离谱。”曾经供职于一家一户的女员工告诉《中国计算机报》记者,“在许多公司,普通技术人员月薪都能达到1万到两万。”
这个数字着实让传统行业从业者震惊。针对万达电商的这一招聘信息,许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记者发现,不少的网友抱怨,“与电商相比,传统行业的收入真是可怜”。甚至有网友质疑万达电商的这一承诺是否能够兑现。当然,不少的网友表示理解,“电商本来就缺乏人才,20万元-40万元的年薪招聘人才,无可厚非。”
在这些震惊、质疑和理解的声音中,记者也发现一种相对理性的观点。有人分析了电商与传统企业的薪酬体系,认为传统企业是重薪水轻奖励,电商则相反。在传统企业中,总监工资的80%是基本收入。在电商企业中,总监的基本收入不会超过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此外还有年终奖、期权和奖励性股票。两种薪资基本结构的不同就可以体现了两个行业的不同思维。
的确,由线下零售业转型线上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在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方面有良好的基础。例如,苏宁易购在今年年初调整战略,抽调了20多个精干的干部投入到苏宁易购的电子商务业务。在历次的价格战、人才战中,苏宁电器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1200”培养模式,都成为了苏宁易购的坚强后盾。此外,银泰网、国美电器商城,以及我买网等电子商务企业,并没有急切“挖角”的欲望。
相对而言,新兴的、白手起家的电商,本身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而在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不到位的情况下,以期权、股票和高薪挖人,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但是,人才将成为电商行业永恒的话题。《2012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显示:“B2C企业用人需求稳中有升,尤其是传统企业进军网络零售业务的人才需求量巨大”。传统企业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商人才荒。“以前电商的人才只是在电商圈里转,但是现在电商人才向传统企业辐射。”黄若对记者如是说。
解决人才短缺难题不能仅靠传统行业的人才输出,更不能寄希望于竞争对手之间的“挖角”。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社会培训机构紧跟电商的需求,培养基础性、职业化的人才,更在于电商企业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薪酬体系,特别要树立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发展理念。
有数据显示,我国43.18%的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81.2%的电商企业面临招聘压力。
为了争夺人才,电商企业延续“好斗”的品性,祭起了挖角、薪酬嘘头的玩法。“工作经验1年 精通C 编程语言=40万年薪”,这是日前万达电商的招聘口号。如此优厚的招聘条件,折射出电商怎样的生存窘境呢?
“拿来主义”的人才策略
在电商行业,分别有18.8%、20.45%、13.64%和4.55%的企业缺乏运营人才、技术性人才、推广销售人才和供应链管理人才。而各类人才都存在缺口的企业,则占据了43.18%。这是日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的数据。人才的缺乏已经是电商面临的普遍难题。
人才的缺乏来自于企业的快速膨胀。尽管实现盈利的电商寥寥无几,但是在资本的推动下,在圈钱、烧钱的运营模式推动下,电商企业规模急剧扩张,从业人员规模也快速扩张。同样来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显示,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直接从业人数从2007年的37.4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213.5万人,预计2012年将达到265.3万人。在过去6年中,电商从业人员的规模增长了6倍多。
快速扩张带来人才缺乏,这是社会人才培养滞后的必然结果。但是,电商“人才荒”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电商不愿意也顾不上“自我培养”,是导致人才短缺的真正原因。当当网原COO黄若就持这种观点。在黄若看来,急于求成的心理和激烈竞争的现实,让电商企业热衷于“拿来主义”的人才策略,相互挖角成为普遍现象,也加剧了电商浮躁的竞争局面。黄若认为,“人才流动的确促进了优秀人才向电商转移,包括一些做搜索、做游戏的人才转向做电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电商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利于电商行业的发展。但是频繁的切换、以竞争为目的的挖角,不仅对人才的成长有拔苗助长的嫌疑,也催生了电商人才市场的泡沫现象。”
应届毕业生不被看重,而职业化培训体系尚未形成,加剧了电商“人才荒”。在万达电商招聘信息中,尽管是“工作经验1年”,也让无数的应届毕业生望尘莫及。一位电商猎头对《中国计算机报》记者说:“一般电商招聘技术人才,应届毕业生根本指望不上。”
一些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也显示了电商企业“拿来主义”的心理。据记者统计,智联招聘于7月28日共更新93370个关于“计算机硬件及网络设备、计算机软件、IT服务(系统、数据、维护)、多领域经营、互联网”的工作。其中,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仅有595个,占6.3%。
两种不同的薪酬体系
万达电商开出了一年40万的高薪,尽管让传统行业的员工咋舌,但在电商圈里并不稀奇。
“这不算离谱。”曾经供职于一家一户的女员工告诉《中国计算机报》记者,“在许多公司,普通技术人员月薪都能达到1万到两万。”
这个数字着实让传统行业从业者震惊。针对万达电商的这一招聘信息,许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记者发现,不少的网友抱怨,“与电商相比,传统行业的收入真是可怜”。甚至有网友质疑万达电商的这一承诺是否能够兑现。当然,不少的网友表示理解,“电商本来就缺乏人才,20万元-40万元的年薪招聘人才,无可厚非。”
在这些震惊、质疑和理解的声音中,记者也发现一种相对理性的观点。有人分析了电商与传统企业的薪酬体系,认为传统企业是重薪水轻奖励,电商则相反。在传统企业中,总监工资的80%是基本收入。在电商企业中,总监的基本收入不会超过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此外还有年终奖、期权和奖励性股票。两种薪资基本结构的不同就可以体现了两个行业的不同思维。
的确,由线下零售业转型线上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在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方面有良好的基础。例如,苏宁易购在今年年初调整战略,抽调了20多个精干的干部投入到苏宁易购的电子商务业务。在历次的价格战、人才战中,苏宁电器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1200”培养模式,都成为了苏宁易购的坚强后盾。此外,银泰网、国美电器商城,以及我买网等电子商务企业,并没有急切“挖角”的欲望。
相对而言,新兴的、白手起家的电商,本身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而在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不到位的情况下,以期权、股票和高薪挖人,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但是,人才将成为电商行业永恒的话题。《2012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显示:“B2C企业用人需求稳中有升,尤其是传统企业进军网络零售业务的人才需求量巨大”。传统企业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商人才荒。“以前电商的人才只是在电商圈里转,但是现在电商人才向传统企业辐射。”黄若对记者如是说。
解决人才短缺难题不能仅靠传统行业的人才输出,更不能寄希望于竞争对手之间的“挖角”。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社会培训机构紧跟电商的需求,培养基础性、职业化的人才,更在于电商企业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薪酬体系,特别要树立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