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和谐发展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构建和谐德育系统既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也有利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入选该建设计划,经过全院教职员工三年的不懈努力,已于2010年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作为二级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在学院统一领导下,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指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逐渐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大学生和谐德育新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辅导员进教研室,推行班主任制度——实现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零对接
以往人们只注意了德育工作本身的规律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忽视其系统性。多种载体力量的内在冲突成为目前影响高校德育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应该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考察,要强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相互耦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产生新的综合教育力量。辅导员进入教研室,业务上接受教研室与学工部门的双重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德育内容泛化、窄化的局面,又可以使德育工作与专业教育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消除了在工作时空条件发生矛盾时,造成冲击德育且使德育难于开展的隐患。
和谐德育的构建,取决于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依赖于教师。如果师生间彼此不认可,互相间得不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致使师生间出现心理上的代沟或情感期待上的落差,师生感情冷漠。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不接受教师的教育,我行我素,反而和老师对着干,学生良好的品德自然就难以形成。利用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便于师生之间开展对话与交流。在交流中,不仅仅是师生间狭隘的语言交谈,而是指师生间彼此精神的敞开和接纳。教师和学生身份平等,彼此敞开心扉,接纳对方的信息,从而实现理解与沟通。师生双方共同营造一种愉悦的、共享的教育情境,从而实现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零对接,突破了“投入不少、费力不小、效果不佳、声誉不高”的被动局面。
二、推行学长制,贯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理念
和谐德育的实质是受教育者主体的自我建构实践活动。教育虽然存在从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其主题却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作为教育学细胞的教学过程,其本质也不在于认识,而在于内在心智结构的构建。因为学习的主动与被动,对思想、理论的选择、取舍、认同主要取决于学生。所以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成功的基本条件。而学生个性的发展主要通过独立、自主、能动的学习而实现。
“学长制”是一种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点在于通过高年级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实现良性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在全新的环境中所必然面临的各种学习、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难,以早日适应正规的大学生活。学长制实施和指导由团委负责,其落实的关键在于班主任、班主任的支持与配合。专业教师同时担任一个高年级班级和一个新生班的班主任,一是通过高年级学生干部为主要群体的学长层面,来进行班级对口培训和工作指导;二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学长层面,来进行高年级学长与对口班同学建立指导关系;三是年级全员参与的学长层面。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学长带动低年级同学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学业成长,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体现。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师生共同管理,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自助,生活上的自理,成长中的互助。
三、营造道德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知行的和谐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都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水平和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常常不如人意。因此,必须要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与实践,使学生做到知行一致。德育实践活动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变化发展规律,按照受教育者的不同年龄特点、不同文化背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德育活动,使德育活动更加贴近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
机电工程学院每月以一个主题在学生中开展实践活动,小到社区的服务活动,大到四川、玉树抗震救灾中的救助活动、奥运会、全运会志愿者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能使知行衔接。例如每年三月举行的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主题的感恩活动,通过征文、讲演、给父母写信的方式,让学生对赐予他们生命的人多一份牵挂,从而懂得领受人世间的温情,继而感恩师长,感恩社会。今年还响应团中央号召,举办了“向灾区捐献一瓶水”献爱心活动。四月则是举行“四月的怀念”的主题活动,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以板报、班会、扫墓等形式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今年还结合玉树地震进行了捐款和义卖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同情弱者、培养爱心,培养责任感与无私的精神,逐步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促使品德结构得以和谐发展。
同时,学院还注重在专业教育中营造学生的道德实践环境。按照示范建设要求,教研室在课程教学中引入职业道德内容,将课堂与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作为道德实践教育的平台,并在课堂教学与技能实践环节中设置相应的情境环节,以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作为引领学生行动的规范,注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中体验这种道德规范,在专业实践中训练道德行为。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能真正体现在道德行为上,使自己所获得的道德观点、道德信念变为道德行为,进而形成牢固的行为习惯。
四、培养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和谐德育目标实现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心理活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和谐的心理素质,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充满活力,内心体验积极,社会适应好,潜能得以发挥,从而实现社会功能有效发挥。心理和谐包括四重和谐。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关系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第四,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之,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
学院通过对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对心理健康实验活动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并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借鉴国内外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采用认知明理,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自我测试、典型案例、自我活动体验等形式,开展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资源,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的整体联动,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同时还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1)针对贫困生中出现自卑心理严重,表现出很强的自闭倾向,甚至出现虚荣、压抑等不良心理问题,除在经济上给予必要帮助外,还注重抓好特困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平常心和上进心等方面的心理扶助;2)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竞争压力增加、角色冲突日益严重等原因,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关注。有些学生渐渐出现自卑、迷茫、失望、失眠等等一系列现象,学院专门对女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积极加以预防,防患于未然;3)学生违纪受处分以后,有的能控制自己,变压力为动力,有的只是消极对待,面对较大的舆论和精神压力,往往出现焦虑、攻击、神经衰弱等心理异常,甚至产生怨恨和报复心理,出现自杀、自残等事件。为此,我们采取教育、跟踪、帮扶、提高等“个性化教育”,由咨询人员主动约见谈心,不歧视、不排斥他们,缓释他们的内心压力,营造团结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和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曾慧,李莹.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德育模式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入选该建设计划,经过全院教职员工三年的不懈努力,已于2010年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作为二级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在学院统一领导下,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指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逐渐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大学生和谐德育新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辅导员进教研室,推行班主任制度——实现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零对接
以往人们只注意了德育工作本身的规律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忽视其系统性。多种载体力量的内在冲突成为目前影响高校德育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应该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考察,要强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相互耦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产生新的综合教育力量。辅导员进入教研室,业务上接受教研室与学工部门的双重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德育内容泛化、窄化的局面,又可以使德育工作与专业教育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消除了在工作时空条件发生矛盾时,造成冲击德育且使德育难于开展的隐患。
和谐德育的构建,取决于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依赖于教师。如果师生间彼此不认可,互相间得不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致使师生间出现心理上的代沟或情感期待上的落差,师生感情冷漠。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不接受教师的教育,我行我素,反而和老师对着干,学生良好的品德自然就难以形成。利用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便于师生之间开展对话与交流。在交流中,不仅仅是师生间狭隘的语言交谈,而是指师生间彼此精神的敞开和接纳。教师和学生身份平等,彼此敞开心扉,接纳对方的信息,从而实现理解与沟通。师生双方共同营造一种愉悦的、共享的教育情境,从而实现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零对接,突破了“投入不少、费力不小、效果不佳、声誉不高”的被动局面。
二、推行学长制,贯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理念
和谐德育的实质是受教育者主体的自我建构实践活动。教育虽然存在从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其主题却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作为教育学细胞的教学过程,其本质也不在于认识,而在于内在心智结构的构建。因为学习的主动与被动,对思想、理论的选择、取舍、认同主要取决于学生。所以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成功的基本条件。而学生个性的发展主要通过独立、自主、能动的学习而实现。
“学长制”是一种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点在于通过高年级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实现良性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在全新的环境中所必然面临的各种学习、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难,以早日适应正规的大学生活。学长制实施和指导由团委负责,其落实的关键在于班主任、班主任的支持与配合。专业教师同时担任一个高年级班级和一个新生班的班主任,一是通过高年级学生干部为主要群体的学长层面,来进行班级对口培训和工作指导;二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学长层面,来进行高年级学长与对口班同学建立指导关系;三是年级全员参与的学长层面。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学长带动低年级同学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学业成长,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体现。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师生共同管理,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自助,生活上的自理,成长中的互助。
三、营造道德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知行的和谐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都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水平和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常常不如人意。因此,必须要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与实践,使学生做到知行一致。德育实践活动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变化发展规律,按照受教育者的不同年龄特点、不同文化背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德育活动,使德育活动更加贴近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
机电工程学院每月以一个主题在学生中开展实践活动,小到社区的服务活动,大到四川、玉树抗震救灾中的救助活动、奥运会、全运会志愿者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能使知行衔接。例如每年三月举行的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主题的感恩活动,通过征文、讲演、给父母写信的方式,让学生对赐予他们生命的人多一份牵挂,从而懂得领受人世间的温情,继而感恩师长,感恩社会。今年还响应团中央号召,举办了“向灾区捐献一瓶水”献爱心活动。四月则是举行“四月的怀念”的主题活动,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以板报、班会、扫墓等形式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今年还结合玉树地震进行了捐款和义卖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同情弱者、培养爱心,培养责任感与无私的精神,逐步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促使品德结构得以和谐发展。
同时,学院还注重在专业教育中营造学生的道德实践环境。按照示范建设要求,教研室在课程教学中引入职业道德内容,将课堂与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作为道德实践教育的平台,并在课堂教学与技能实践环节中设置相应的情境环节,以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作为引领学生行动的规范,注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中体验这种道德规范,在专业实践中训练道德行为。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能真正体现在道德行为上,使自己所获得的道德观点、道德信念变为道德行为,进而形成牢固的行为习惯。
四、培养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和谐德育目标实现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心理活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和谐的心理素质,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充满活力,内心体验积极,社会适应好,潜能得以发挥,从而实现社会功能有效发挥。心理和谐包括四重和谐。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关系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第四,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之,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
学院通过对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对心理健康实验活动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并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借鉴国内外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采用认知明理,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自我测试、典型案例、自我活动体验等形式,开展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资源,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的整体联动,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同时还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1)针对贫困生中出现自卑心理严重,表现出很强的自闭倾向,甚至出现虚荣、压抑等不良心理问题,除在经济上给予必要帮助外,还注重抓好特困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平常心和上进心等方面的心理扶助;2)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竞争压力增加、角色冲突日益严重等原因,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关注。有些学生渐渐出现自卑、迷茫、失望、失眠等等一系列现象,学院专门对女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积极加以预防,防患于未然;3)学生违纪受处分以后,有的能控制自己,变压力为动力,有的只是消极对待,面对较大的舆论和精神压力,往往出现焦虑、攻击、神经衰弱等心理异常,甚至产生怨恨和报复心理,出现自杀、自残等事件。为此,我们采取教育、跟踪、帮扶、提高等“个性化教育”,由咨询人员主动约见谈心,不歧视、不排斥他们,缓释他们的内心压力,营造团结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和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曾慧,李莹.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德育模式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