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开启思维的钥匙,在幼儿教育阶段,作为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为促进幼儿的语言和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活动;提问
一、突出幼儿主体地位
1、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发言机会
幼儿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只有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才能够确保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教师也应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幼儿,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机会。比如可以采用结组讨论,或是轮流发言的方式来引导并优化幼儿的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内的自由讨论,每个人都能够在小组中获得发言的机会,而轮流发言又能够使每个人表达自己的不同意愿,以及提出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为其提供充分的发言时间,并引导其逐渐学会和掌握表达技巧。
2、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
教师的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帮主幼儿获得新的认知经验,如果幼儿只是简单地听取而缺乏思考,教师的提问将只能作为一种“形式”,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教师首先要改变提问立即要求回答的习惯,教师在提问过后应至少等待3、5秒钟,如果考虑到问题的难度还应该更久一点,在这之后再要求幼儿开始回答。其次,根据提问的类型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调整等待回答的时间,一般地,感知型和开放型的问题较为容易,所以幼儿反应和思考时间就会相对较短一些,但幼儿如果对于一个感知型的问题没有相关经验,教师就应该保证等待对幼儿提出的感知型问题回答时间长于理解型问题的等待回答时间。再者,教师也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回答问题规范,使幼儿都能够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思考和表达。
3、提供与他人讨论探究的机会
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与其他同伴交流这一方式对于促进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多提供一些便于幼儿与同伴進行交流的机会。首先,在安排活动时间时,要刻意地留出幼儿与同伴交流的时间;其次,也要对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提出一定的规范,避免交流的盲目性和与话题无关的交流现象的出现。
二、注重应答针对性
教师在活动中对于幼儿是否能够回答问题,或是回答问题的质量,都应该给予明确的回应,避免幼儿产生感觉自己不被关注的心理想法。具体地,针对性回答可分为以下几种:
1、针对一般性回答,要采取继续追问的应答方式
一般性指的是幼儿在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在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所做出的正常回答,对于此,教师需要通过提示或是继续追问的方式来进一步的启发幼儿思考,帮助其获得新的认知经验,而不是笼统地进行应付回答。例如,在“好事情”的活动中,教师在引出故事主题后,问幼儿尤拉都想要做哪些好事情呢?而在幼儿看图进行理解得出答案后,这时教师应进行追问,尤拉在想做好事情的时候,妹妹、小狗和奶奶又碰到了些什么困难?尤拉帮助他们了吗?从而将幼儿带入到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中,理解“委屈”“夹着尾巴”等词义。
2、针对幼儿的精彩回答要予以肯定的答复
精彩的回答指的是幼儿在理解了老师的问题后,在回答正确答案的基础上做出了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特回答,多表现为想法独特,语言表述流畅、完整和优美,所以教师要予以肯定性的答复,认同幼儿的表现。
三、注重对提问效果的反思
教师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主体,自然也是反思的主体。反思不仅能够使教师对于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全面、自觉的审视、评价和改进,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但绝大多数的教学反思往往都是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以及自我评价这几方面进行的,这种反思模式虽然为教师提供了准确的方向,但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思维,不利于教师进行具有针对性地反思。也就是说,该反思模式的对象是整个教学活动,内容过于笼统,因此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要真正理解教学反思的实质,明确进行反思的目的,突破传统反思模式,采用带有明显个性特征和能够凸显教师教学特殊性的反思,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教师在活动中的提问为例,教师的提问已经成为了教学常态,且多数人普遍认为教师的提问都是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推进起积极作用的,往往只有极少部分的教师关注和反思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对于幼儿的发展有实际意义和价值,又是否真正发挥了它的价值。此外,教师还要多关注细节,具备问题意识,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为什么,使反思对象具体化。如此,满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提问不仅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将知识隐含在问题中传递给学生,并保证问题的程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促进作用,有效的进行提问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珊.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提问策略探讨[J].才智,2019(07):166-167.
[2] 赖雅玲.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04):88-89.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活动;提问
一、突出幼儿主体地位
1、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发言机会
幼儿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只有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才能够确保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教师也应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幼儿,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机会。比如可以采用结组讨论,或是轮流发言的方式来引导并优化幼儿的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内的自由讨论,每个人都能够在小组中获得发言的机会,而轮流发言又能够使每个人表达自己的不同意愿,以及提出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为其提供充分的发言时间,并引导其逐渐学会和掌握表达技巧。
2、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
教师的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帮主幼儿获得新的认知经验,如果幼儿只是简单地听取而缺乏思考,教师的提问将只能作为一种“形式”,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教师首先要改变提问立即要求回答的习惯,教师在提问过后应至少等待3、5秒钟,如果考虑到问题的难度还应该更久一点,在这之后再要求幼儿开始回答。其次,根据提问的类型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调整等待回答的时间,一般地,感知型和开放型的问题较为容易,所以幼儿反应和思考时间就会相对较短一些,但幼儿如果对于一个感知型的问题没有相关经验,教师就应该保证等待对幼儿提出的感知型问题回答时间长于理解型问题的等待回答时间。再者,教师也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回答问题规范,使幼儿都能够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思考和表达。
3、提供与他人讨论探究的机会
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与其他同伴交流这一方式对于促进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多提供一些便于幼儿与同伴進行交流的机会。首先,在安排活动时间时,要刻意地留出幼儿与同伴交流的时间;其次,也要对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提出一定的规范,避免交流的盲目性和与话题无关的交流现象的出现。
二、注重应答针对性
教师在活动中对于幼儿是否能够回答问题,或是回答问题的质量,都应该给予明确的回应,避免幼儿产生感觉自己不被关注的心理想法。具体地,针对性回答可分为以下几种:
1、针对一般性回答,要采取继续追问的应答方式
一般性指的是幼儿在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在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所做出的正常回答,对于此,教师需要通过提示或是继续追问的方式来进一步的启发幼儿思考,帮助其获得新的认知经验,而不是笼统地进行应付回答。例如,在“好事情”的活动中,教师在引出故事主题后,问幼儿尤拉都想要做哪些好事情呢?而在幼儿看图进行理解得出答案后,这时教师应进行追问,尤拉在想做好事情的时候,妹妹、小狗和奶奶又碰到了些什么困难?尤拉帮助他们了吗?从而将幼儿带入到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中,理解“委屈”“夹着尾巴”等词义。
2、针对幼儿的精彩回答要予以肯定的答复
精彩的回答指的是幼儿在理解了老师的问题后,在回答正确答案的基础上做出了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特回答,多表现为想法独特,语言表述流畅、完整和优美,所以教师要予以肯定性的答复,认同幼儿的表现。
三、注重对提问效果的反思
教师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主体,自然也是反思的主体。反思不仅能够使教师对于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全面、自觉的审视、评价和改进,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但绝大多数的教学反思往往都是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以及自我评价这几方面进行的,这种反思模式虽然为教师提供了准确的方向,但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思维,不利于教师进行具有针对性地反思。也就是说,该反思模式的对象是整个教学活动,内容过于笼统,因此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要真正理解教学反思的实质,明确进行反思的目的,突破传统反思模式,采用带有明显个性特征和能够凸显教师教学特殊性的反思,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教师在活动中的提问为例,教师的提问已经成为了教学常态,且多数人普遍认为教师的提问都是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推进起积极作用的,往往只有极少部分的教师关注和反思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对于幼儿的发展有实际意义和价值,又是否真正发挥了它的价值。此外,教师还要多关注细节,具备问题意识,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为什么,使反思对象具体化。如此,满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提问不仅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将知识隐含在问题中传递给学生,并保证问题的程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促进作用,有效的进行提问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珊.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提问策略探讨[J].才智,2019(07):166-167.
[2] 赖雅玲.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0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