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夜梦深

来源 :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de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在木垒菜籽沟醒来的时候,天边没有朝霞,只有一堆堆的云。这样的天气让我为喜欢摄影的友人捏着一把汗。那朵朵云赶集似的,密密匝匝,一点也没有想散去的意思。摄影讲究的光线会在理想的时段出现吗?我真的说不好。
  世界上说不好的事情多了。比如这次来菜籽沟,我想睡土炕的心愿能否实现,也说不好。我知道沟里农户家里是有炕的。想起炕,不仅想起温暖,而且想起一串串深藏记忆深处的故事。这故事不光我有,许多人都有。
  想看看起伏的山丘。走入麦地不过十几米,被露水打湿的脚提醒着我不能再往前了。麦子已发黄,麦秆很脆,若踩倒就再直不起腰了。我忽然想起跟爷爷下麦地时的情景,爷爷看到好端端的麦子被人踩了,便气恼着说,这些挨刀的,粮食咋就狠心踩呢!
  一种愧疚感,让我退出麦地,对同行的友人说,算了,去村里走走。
  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比如:你遇到谁,谁遇到你。
  安静是村庄所具有的一种品质。鸡鸣狗吠都不是刺耳的,声音是柔和与安静的另一种呈现。
  路边半截干打垒的土墙后,一棵硕大的杏树吸引了我。早先在乡下时,我家果园里也有几棵杏树。久违的相见,眼睛发光,欢喜不已。要放在从前,我一定会站在树下,在树干上跺几脚。挂在枝头的杏子,便下雨似的,落到地上。捡起几个,在衣襟上蹭蹭,塞进嘴里。酸涩是土杏子的味道。
  我探过头,发现更大的惊喜,一簇簇灰条草旁,坐着两位年迈的老夫妻。再看第二眼时,觉得他们像极了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心似乎听到了召唤……我穿过那扇低矮的柴门,向他们走去。我知道我不是去见陌生人,而是去拜访亲人。
  2
  凉夜梦深。从酷热的米东到凉爽的菜籽沟。与几位文友餐后在漆黑的山路里步行,不知不觉就是两个多小时。我们聊起发生在乡村奇异的事情。比如鬼。比如磷火。比如突然到来的死亡。我没有像当年那样,吓出一身冷汗,也没有大呼小叫。听者与讲述者一如黑夜那么平静。回到宿舍,洗漱完毕,不多时我便进入梦乡。
  梦是被夏风牵引走的。沿着这条纵横绵延的天山,从木垒菜籽沟出发,穿越无数条沟壑,到了那个叫柏杨河的村子。爷爷在那里也种过旱田,放过羊。这些散落于天山褶皱中的村子,都是兄弟姊妹。它们经历相似,年龄相仿。
  一辆马车拉着十五岁的奶奶、十七岁的舅爷,从巴里坤到木垒,过咬牙沟,奔向老奇台。在这段路程中,曾在某条沟的老乡家歇脚。
  人涉足过的地方会留下气息。这种气息独特且持久。它不会随风吹走,更不会随时光流转而消失。它是可以被识别和唤醒的。一切只需要一个恰如其分的时刻。
  一切真如梦境一般。我遇到两位老人时,一切都被唤醒。
  为什么在那个早晨,我会遇到八十一岁的刘存德老人与八十岁的苏艳芳老人。我想就是夜梦中奶奶曾经的气息给我的指引。
  祖上在这里五六辈子人了。刘存德老人告诉我。如此推算,与爷爷家来新疆的时间大体相同。刘存德老人兄弟七个,爷爷是独子。同样生活在苦难流离的年月,个人的命运却不尽相同。
  刘存德老人因家中贫寒,从小被过继给舅舅张生其,但并没有离开父母。两家人在一个大院里,张家在里院,刘家在外院。大小三十几口人。一口锅里吃饭,一个屋檐下生活。
  人一辈子就跟刮了一场风一样。回首往事,刘存德老人发出如此感叹!当长到能拿鞭子的时候,他就成了一名羊倌。几十只、几百只羊是他的伙伴,也是他的主宰。他这个羊倌,当得自在,当得活泼,当得惊心。
  山野,在一个八九岁男孩眼里,一切都是祥和的,在大大小小的羊眼里也是和顺的。羊低头吃草,男孩抬头看天。天与地,男孩与羊,自然和谐。
  危机往往就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生。
  在起伏山峦间行走了一个上午,困顿疲乏中,刘存德把自己的身子交给了几棵蓬勃的覆盆子。他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全然忘记了羊的安危。
  一只灰狼悄无声息地靠近羊群,把其中一只羊的肠子扯了出来。半个身子被染成红色的羊不肯就这么死去,拼命挣扎。其他羊受了惊吓,四散逃回了家。这时家里人才知道羊群被狼袭击了。羊回来了,却不见羊倌的踪迹,这着实让家人为这小小的羊倌揪心。几十口人,在山上沟里寻了个遍。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当全家人都在无望中时,羊倌踏着暮色回到了家中。被问及发生的事时,他摸着自己光亮的脑门,眨着眼睛,说不出一句话。真是跟梦一样。他竟根本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梦里清晰的事,醒来或许什么都记不得了。
  人在,一切在。
  3
  在同样出生在菜籽沟,比刘德存老人小一岁的苏艳芳老人的童年里,一件事萦绕不去,每次从梦里醒来,她总在想自己的父亲,更想吃一顿饱饭。
  让孩子吃饱是父亲的责任。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该向谁讨那顿饱饭?对一个七八岁的女娃来说,她是混沌的。这经历奶奶也曾给我讲过。从小我就明白了,吃饭是一个人、一个家,甚至全天下百姓最要紧的事情。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不仅是一句口号、标语,更是真理。
  向亲戚求助是最直接有效的渡过粮荒的方式。
  苏家两代人嫁入了有磨坊和碾坊的刘存德的舅舅家。当苏家几天都揭不开锅,小苏艳芳骑着毛驴到张家门上时,张家老人的脸上挂着的是和善的笑容。在抱下小苏艳芳后,张家老人会打发伙计从仓库里扛出一麻袋麦子,抓紧磨好再装回袋子里。吃饱睡醒后的苏艳芳,望着毛驴背上的面袋子,眼里是盈盈的泪花。老人抹干净她眼角的泪珠,把她抱上毛驢,把缰绳放在她稚嫩的手里,嘱咐一句,我的娃,路上慢点,小心别摔着了。
  广阔的旱田足够养活勤劳的人,前提是有健壮的劳力。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让小苏艳芳家的日子更为窘迫。
  同奶奶一样,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小苏艳芳醒来后,哥嫂告诉她,她被许配给了张家过继来的儿子刘存德。她并不清楚,未来的日子里,这个放羊的男娃会与她有怎样的生活。   这如出一辙的命运也降临在奶奶的身上。只不过奶奶出嫁时,刚过十五岁,苏艳芳出嫁时已经十七岁了。
  苏艳芳身着婆家送来的大红丝布棉衣,被一辆顶着毡子的马车接走。如此她成了她家第三个嫁进张家的女人。根连根,亲套亲,在乡村如此自然地延续着。
  多年后,刘存德想让苏艳芳的侄女嫁给自己的侄子。苏艳芳气急败坏地说,我把你家的锅给砸了!什么年代了,还打亲戚的主意,再没有姑娘了吗?
  结婚那天,穿新衣的刘存德神采飞扬地坐在马车上。他已经十八岁了,隐隐知道这是他人生幸福日子的开始。他,眼窝窝、眉梢梢、嘴角角都洋溢着喜气。
  我没有经历那场简朴的婚礼,也没有品尝“四大碗”的乡宴。但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是相同的。我想,在刘存德老人的人生最为甜蜜、重要的那个时刻,他不仅揭开了新媳妇的盖头,也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篇章。
  4
  苦了一堆肉疙瘩,我这一辈子。摘下蓝头巾的苏艳芳拍打着衣襟对我说。
  她一口气生了六个儿子。与丈夫一起供孩子们,一个个上学,又一个个娶媳妇成家,还帮着带一个个的孙子孙女。
  什么工程最累!毫无疑问是养育后代。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下来的问题,而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所有的财富、精力、情感,和着血水、奶水、泪水、汗水,浇筑在自己孕育的果实里。甘苦自知呀。
  除了种旱田,夫妻俩在房前屋后种了杏子、苹果、葡萄。又种了农家常吃的各色菜。喂猪养羊。整个家如那一棵棵树植,渐渐结实起来。
  得知村里开始唱夜戏时,刘存德带着孩子们去了。虽然没读一天的书,可他从听书看戏里知道了许多事理。《杨家将》《樊梨花征西》《隋唐演义》……他说,戏文里有书本中没有的事,娃们应该知道。
  看夜戏,我再熟悉不过。我曾被爷爷架上脖子,挤在人群中看那吼破天的秦腔。我一句也听不懂,但并不想离开。爷爷看得极为入神,我从他的表情里大致看懂了戏的来龙去脉。
  糖是甜蜜的诱惑。望着六双眼睛,苏艳芳从篮子里摸出几个鸡蛋,揣在怀里,到门市部换来水果糖。舍不得一人给一个,把糖咬碎,每人分一小块。因大小不一,孩子有噘嘴的,有流泪的。千般不忍,万般无奈。让她这个母亲不敢懈怠一分,放下镰刀提起锄头。
  你别帮我捋草了,摘几个杏子吃吧。刘存德老人招呼我。
  以前还把杏子果子摘下来卖几个钱,如今孩子们都成家了,我们也干不动了。杏子熟了,地上就是个黄摊子。苹果熟了,地上就是个白摊子。没人吃。也卖不了几个钱。
  我深有体会,想不明白,为什么农村的东西价格都那么贱!麦子几毛钱一公斤。各种水果也大致这个价。付出半年的辛劳,换来的钱,往往不够一家人过一个富足的冬日。来年春日,又是脚不沾地地忙。因为穷,我逃离了农村。可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出生的地方是无法选择的。你必须认命,自己是土地是乡村的一部分。逃到哪里都有一股子乡土气。吃什么山珍海味,都不是麦子香、果子甜。一切如写入基因一样,决定着你的相貌,固化着你的味觉,控制着你的梦。
  面对黄灿灿的杏子,我只是看看,因胃不好,生冷硬的食物绝少食用,即便看着好吃,也无食欲。不洗直接吃,从不会闹肚子。老人们说农村的一切都干净,包括尘土。这话今天我是相信的。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出色的艺术大师,有心的人,即便目不识丁,也会是一名优秀的匠人。
  我笑着问苏艳芳老人,大妈,大伯不会就当了一辈子的羊倌吧?
  你别说,他还是个好木匠呢!她说。
  我惊讶地把目光投向对面的刘存德老人,问道,您怎么就会了,没人教您?
  脸已经笑成花的刘存德说,三个长两个短该知道的。自己琢磨,先给自己家和邻居亲戚们做。技艺日渐成熟,名声跟百灵鸟的歌声一样,传出了村子,他便走出去,以一名木匠的身份,行走农家。七十岁才不干了。其实他想继续干。干着不仅能挣钱,人精神也好。只因给老五盖房,落下半身不遂,腿站不住,才歇息。说这话时,他有点不舍与无奈。
  在不盖房的时候,刘存德就赶着马车、驴车、牛车到北山煤矿,甚至更远的大黄山去拉煤。一趟少则五六天,多则十几天。
  每次回来,看到炉膛里欢快的火苗和散发着热气的热炕,他都有种满足感。老婆、孩子、热炕头,是最为平常踏实的幸福。而这是他创造的。
  5
  热炕是故事的摇篮。
  儿时在热炕上听母亲、奶奶、二姨给我讲鬼故事、传奇,听到惊悚处更将头蒙在被子里,可还要问一句,咋样了?
  如今,热炕、土墙、红瓦消失在轰轰烈烈的建设中。有人欢喜,也有人悲伤。我告别热炕三十年了。似乎是与一位至亲离别了。岁月没有让我忘却,反而加深了我对她的怀念。是,我常在夜里,在夜里的深梦中与她相遇。
  深藏于菜籽沟的庆幸之处是,那个看似光鲜亮丽的现代化触角尚没有伸到这里,干打垒土墙、土块墙、砖基土坯墙、砖包土坯墙,拔廊坊历经风雨屹然而立。热炕在苏艳芳这样的老人家里安然静卧。醒目的红柜坦然立在屋内。
  一切稳妥安详。
  出嫁那天,我把炕收拾整齐。自己洗漱干净,穿戴停当。我哥嫂做了一锅热乎乎的揪片子,把我嫁了。苏艳芳说。
  那时候,娃们多,睡了一炕。干活累了,顾不上看谁在谁不在,我只摸一下有几个头,数字对了,我也就安心睡了。
  别人让我把炕拆了,换成新式样的床,我没听他们的话。冬天娃们都回来了,热炕睡着多舒坦。你想想三十多号人,一个热炕,大半人都睡下了。她接着说。
  别看苏艳芳上了年纪,心里却亮堂着,是个难得的明白人。
  我坐在炕沿上,端着一碗头天她给我做好而我没来得及吃的扁豆子汤,一只胳膊撑在红柜面上,边吃边想:这哪里是热炕,简直就是一盘颜料,带有温度的颜料。
  在一个个深梦中,苏艳芳老人与刘存德老人勾勒出一幅乡间家庭乃至整个乡间的图景。他们对生活对未来是有梦有憧憬有向往的。
  在一次次醒来后,他们用双手双脚做画笔,在旱地种下五谷,在河边种下甜蜜,在屋舍前后种下希望。
  刘存德和苏艳芳以及跟他们一样的农户依然过着寻常日子。这些令人惊叹的艺术依存于他们辛勤的劳作。从先前的二牛抬杠,到今天机械化的播种收获,令世人震撼的旱田美景出自他们之手。真正的大地艺术大师是刘存德、苏艳芳们。
  6
  二十三年前的某个清晨,我从深梦中醒来时,我生活的那个村庄消失了,被一座大型市场取而代之。失去土地的农民就如同失去双亲的孩子。那些祖祖辈辈种田为生的人,从此成了流落在城市的孤儿。
  离开菜籽沟的前夜,我夢到苏艳芳老人带我去了娘娘庙,又去赶药王节,路过铁匠铺时,拿了之前就订制好的两把镰刀和一把菜刀。路上遇到了说书人郭先生,说晚上要讲穆桂英挂帅,叫我来听。而擅长扭秧歌的刘婶子则说,闹社火秧歌队差两三个人,如果没有要紧的事情,来凑个场子,无非是图个热闹。
  醒来后,才知道,今天一早要提前出发去县城。我急慌慌地奔出宿舍,直奔那棵挂满杏子的敞院。我要去向老夫妇道别。
  苏艳芳老人拉着我的手说,我没有闺女,你就是我闺女,八月里果子就熟了,把娃领上来。
  刘存德老人说,明年五六月里来,沟里的油菜花开了,你就看到真正菜籽沟的漂亮了。照到照片上,好看得很!
  在这四天的日子里,我睡去醒来,有三个清晨都与他们在一起。不,还有我的奶奶爷爷,我的村子,眼前的菜籽沟以及那些过往慢生活中留下无尽趣味的人和事。
  深梦与醒来都有趣,何况是在菜籽沟。
其他文献
风景早已成为商品。就像其他商品一样,被摆放在提供“观看”的橱窗里,被限定了对景物千篇一律的“看法”。转换为旅游产品的景物是风景的祛魅。阅读沈苇的《新疆词典》有如为风景复魅:他展现出深邃的视野,展现出穿透风景的凝视。就一般旅行来说,广阔的新疆堪称巨大的耐消费品:喀纳斯、喀什、天山、天池、羊肉串、葡萄干、哈密瓜……这种地域印象与新疆独特的自然生态风情有关,与当代意识形态宣传及旅游经济也不无关系。新疆这
期刊
一  最后一块场地扫完,孬汉的腰已经直不起来,就那么佝着,像村口早已枯死的半截树干,始终保持着那个造型。幸好,拄在地上的竹丝大扫把承担了拐杖的作用,支撑起身体的大部分重量,就这,大扫把也弯了很多,随时有突然折断的危险。  老了,没用了!  十来户人家散乱分布的一个村庄而已,家家户户门前门后或大或小的场地加在一起,也没有学校的操场大。想当年,学校雇我专门扫地,包括大操场在内所有的室外地面,早中晚各一
期刊
室利·奥罗宾多  虎与鹿  光亮的,蹲伏的,下沉的,是何物缓缓爬过森林的绿色之心?  微闪的眼睛,威武的胸膛,柔软无声的爪寓意壮丽还是谋杀?  风蹑脚穿过树叶,似唯恐它的声音和脚步扰动这无情的辉煌  几乎不敢呼吸。但伟大的野兽蹲伏,爬行,  爬行,蹲伏,最后一次,无声而致命,  霎时死亡跃向美丽的野鹿  森林沁凉的树荫下它正悠然啜饮池水,  然后倒下,撕碎,死前的最后瞬间望向  独自奔向幽深林间的
期刊
2018年这个火热的夏季,对每一个税务人来说都非同寻常、终生难忘。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让分别二十四年的两家人重新团圆,搬进一栋楼里上班,伙在一个灶上吃饭,共同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说不完的是离愁别绪,道不尽的是兄弟情深。回望历史,国税地税共同走过峥嵘岁月,书写了中国税收的辉煌篇章。7月20日全国县乡新税务机构的挂牌,标志着税收新时代的到来。  税收连着千家万户。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期刊
四十年,对于浩瀚的宇宙和无尽的时间来说,是短暂的,短暂到可以忽略不计;四十年,对于漫长的人类发展史来说,只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中的短暂一瞬;四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却充满了时间的重量和生命的厚度;四十年,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正是奠定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段……  四十年,可以让一个人从婴儿走到中年,从幼稚走向成熟;四十年,足以让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宏大时代中的细微变迁,并用心记下人生中那些难以
期刊
想起来了大漠,请不要忘了骆驼。  ——郭沫若  在历史荡气回肠的烟云中,少不了骆驼的身影。尤其是对于生活在沙漠边缘的游牧民族来说,他们像一只只行走在戈壁里的帆船,载着牧民的家不断地迁徙。这样一只只真诚、敦厚的帆船载着牧民们的梦,悠悠地向现代走来。  祖国西陲边境,福海县以南,靠近乌伦古湖的一片草场上,100余峰骆驼正在这里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这群孩子们口中“水汪汪大眼睛”的可爱生灵似乎早已经领悟了
期刊
印度自古就是诗歌的王国。  成文于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前十一世纪、吠陀经中影响最大的《梨俱吠陀》,是印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这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后献给宇宙的神曲。在雅利安人眼中,自然现象无不蕴含雄浑壮美的伟力和激情,他们借助神灵颂诗吟唱生命的赞歌,表达澎湃的诗情。印度文化传统中两部最重要的神话典籍《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亦是以诗体写就,这算得上是印度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其中蕴含的经典故事
期刊
一  “不行,我他妈一定也得去一趟西藏。”  吴一为把女友送回家后,在回自己家的路上下了这个决心。  事不宜迟,他立刻订了去拉萨的火车票,果断辞了多年不满的工作,又给身边的家人朋友讲明了打算,几天后就孤身登上了进藏的火车。他对自己这次行动寄予厚望,打算以这次进藏为契机,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回来后,不仅要挽救自己已经岌岌可危的恋情,更要实现多年来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的梦想。当可可西里的雄鹰在车
期刊
一  新诗芳龄,已逾百年,来一番瞻顾,已然如此迫切而重要。在谢冕先生主持下,经过多位学者襄助,已编纂出版了两部巨著:十卷本的《中国新诗总系(1917-2000)》(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下文简称《总系》),以及六卷本的《中国新诗总论(1891-2015)》(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下文简称《总论》)。这两部巨著,分别着眼于诗与诗学(理论与批评),让百年新诗得到了较为精确而丰富的呈现。
期刊
一  今年三月的一个早晨,我信步来到哈密三道岭煤矿人民公园。走进密林,随手拾起一片落叶,虽然已经枯萎了,却还完整。经过一年的风风雨雨,在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绿色之后,就要把自己融入泥土,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不知为什么,它让我浮想联翩,充满了感慨,充满了对那绿色的怀念……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天气异常寒冷。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日里,我坐在一辆解放牌汽车上,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从哈密绿洲来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