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叙事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问题的专家,主张将人和问题分开,人就更有力量用自己的方法应对问题,叙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在对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愤怒情绪的疏导中,心理教师尝试使用叙事治疗的理念和方法,通过问题外化、寻找支线故事、重组会员等方法,帮助学生成为自己情绪和生命的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力量。最后,父母与老师、同学作为来访学生的重要他人,共同见证和支持来访学生生命新故事的发展,构建正面的自我认同。
关键词:叙事疗法;愤怒;情绪疏导;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3-0025-03
叙事疗法是后现代家庭治疗中的一种疗法,不同于古典学派重视诊断、分析和解决人的问题,叙事疗法将人和问题分开,认为问题就是问题,而人不等于问题,提倡对人的尊重。如果认为自己就是问题,人们就没有力量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叙事疗法認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问题的专家,都能通过自己的方法去面对问题的挑战。在叙事里,人们可以用各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叙说自己的故事,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力量。
小学阶段,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在不断发展中,但也有一些孩子情绪容易爆发,伴随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他们缺少积极的应对方式,有时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当被贴上“问题”的标签后,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就是“问题”本身,从而没有力量去应对“问题”。将叙事疗法运用于小学生愤怒情绪的疏导,是笔者在小学心理咨询中的一次成功尝试。
一、尊重感受,建立信任
和所有的心理咨询一样,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来访者的信任,都是开启有效咨询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咨询师积极投入地倾听和共情,自始至终带着尊重的态度,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
小明,小学二年级学生,情绪和行为经常不能受控,多次和老师、同学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在一次课堂默写时,他再次情绪爆发,由于没有跟上默写节奏,他狠狠地将默写本扔到地上,使劲敲打自己的课桌,非常生气。
心理教师蹲下来看着小明说:老师看到你没有来得及默写,很着急,所以有些生气,是不是?
小明稍稍停顿了敲打课桌的动作,委屈地低声自语:我昨天晚上背了很久,今天早上也背了!可还是来不及!
心理教师:老师看到你很努力,希望能在默写中取得好成绩,是吗?
小明:爸爸要求我默写要得100分!他生气就会打我!
心理教师轻轻拍了一下小明的肩膀说:所以你刚才有些生气,其实是希望爸爸能够对你温和一些,对吗?
小明还是有些生气,但微微点了点头,并慢慢停下了敲打课桌的动作。
对于小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和情绪失控,成年人常常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给他们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对“问题”的关注会强化学生负面的自我认同,这让他们很少有机会表达出自己行为背后的真实需要,反而会以更加“激烈”的反应表示“对抗”。
上例中,心理教师没有用任何标签去判断和评价,而是用叙事“去专家化”的语言,以温和尊重的态度倾听小明对于故事的描述,对学生当下的情绪给予共情,探索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由此与其建立起信任,也为之后对于“问题故事”的深入探讨埋下伏笔。
二、巧用媒材,外化愤怒
问题外化是叙事治疗的重要技术方法,将人和问题分开,就避免了给来访者贴上负面标签。进而能够帮助来访者看清问题本身,修正自己与问题的关系,增加应对问题的主动意愿。
案例中的学生尚处于儿童期,严肃的对话不是适合的沟通方式,他们更喜欢游戏、绘画和想象等愉快的沟通方式。在之后的交流中,心理教师用儿童的视角和语言与小明沟通,结合情绪卡片、想象图画等媒材的使用,尝试将问题外化。
心理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情绪卡片(代表紧张、伤心、愤怒、害怕等负面情绪),你觉得哪个家伙会经常找上你?
对于老师这样的问法,小明略显惊讶,随后仔细看了看桌上的情绪卡,一眼选中了“愤怒”,说:就是愤怒这个家伙。
心理教师:那天默写时发火,也是愤怒这个家伙找上了你吗?
小明很认真地思考后,点了点头,似乎在以一种不一样的角度思考他的故事。
心理教师:原来是这样,这个家伙还会在什么时候找上你呢?
小明:爸爸妈妈只对弟弟好,打我骂我的时候;还有老师批评我,同学不和我玩的时候……
心理教师:嗯,那样的时候一定非常不好受。你的那个“愤怒家伙”长什么样呢?能不能把它画出来?
小明认真想了想,画了一个红颜色类似火山形状的小人,头顶是高耸的火山口,比整个小人的身体还要高出不少。他给小人取了一个名字,叫“火山哥”。
之前,小明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暴躁”的“坏孩子”,因为带有如此负面的自我认同,所以他变得很消极,有时也会用更激烈的情绪爆发来对抗,对于这些问题总是没有力量去积极应对。心理教师通过外化问题,帮助他知道了“火山哥”的存在,看清楚是谁的出现导致自己的情绪行为失控,误伤到身边的人后,他就不再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了,而是希望找到力量去应对“火山哥”的出现。
三、深入探索,寻找支线故事
支线故事也可以称为“有别于问题的故事”。找到支线故事,可以让来访者暂时与“问题故事”分开距离,从而增强信心,更有力量应对自己的“问题故事”。支线故事的发掘,同样可以帮助来访者“去标签化”,改变对于“问题故事”的固有认识,从而有机会重写自己的生命故事,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
小明的“问题故事”,是情绪行为经常不能受控,多次和老师、同学发生冲突,他被贴上了“暴躁”“爱生气打人”“坏孩子”之类的标签。通过和小明的深入沟通,心理教师发现,在小明的生命中,除了“火山哥”以外,还存在着爱帮助人的“小帅”、爱分享的“思思”、喜欢剪纸的“朵朵”……小明说,当它们出现的时候,“火山哥”的威力会减弱,这些便是创造新故事的题材。 小明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经常愿意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做事,心理教师尝试更多引导他发展这些美丽的支线故事。圣诞节,他扮成圣诞老人分发礼物,给了上完体育课回来的孩子们一个大大的惊喜;迎新活动布置教室,教室门窗书柜上的每一张剪纸都是他亲手剪贴的,同学们都爱不释手;品社小课堂,他做了一回小老师,介绍自己的家乡,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与此同时,“火山爆发”的情况也在逐渐减少中。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眼光盯在问题上时,我们看到的都是问题,而忽略了问题以外的很多精彩故事。新故事的创造,改变了小明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固有印象,大家开始重新阅读他的生命故事,小明自己也有了更強的信心应对“火山哥”的出现!
四、重组会员,构建积极认同
叙事疗法认为,来访者的自我认同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关系中,尤其是和重要他人的关系中不断流动变化的,即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和以往的自己不同的人。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联结,让他们见证并支持自己生命新故事的发展和丰厚,可以帮助来访者构建积极正面的自我认同,这样的行动称为“重组会员”。
家人、老师、同学,都可以成为儿童的重要他人。对小明而言,父母无条件的关爱,老师积极正向的评价,同学间的友好相处,都是他内心深处渴望的。心理教师尝试从这些关系入手,丰厚小明的生命新故事,帮助他构建正面的自我认同。
因为一直以来的“坏孩子”标签,自己又束手无策,小明的父母对于学校老师多少有一些逃避。心理教师以“把父母当专家”的态度邀请他们共同见证小明的支线故事,他们看到了帮助小明共同重写生命新故事的希望,愿意调整原有的状态,以更有爱的方式参与小明的成长。同样,心理教师用“请教的姿态”和小明的任课老师沟通,找到并肩合作的合力,在小明每一次成功应对“火山哥”后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同时共同发掘和丰厚新的支线故事。在教师们的努力下,班级的同学们也一起行动了起来,在一次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同学们通过绘画的方式,一起探索了不少应对“火山哥”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转移注意力、唱歌画画等。和来访学生的重要他人合作,成为学生新故事的资源,支线故事得以不断丰厚,全新积极的自我认同也由此不断构建。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明重新画了他的“火山哥”,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火山变小了!很欣慰小明已经在实践中习得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积极去应对生命阶段中的困难,这也是心理教师从他身上学到的可贵的部分。
五、成长反思,看见更多可能
对于小学心理教师而言,也许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不是最全面的,也许心理咨询技术并不是专家级的,也正因为如此,学习永远在继续。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其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短板并继续学习,由此不断实现良性循环。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其他被“火山哥”困扰的孩子。因为有充实的理论和实践,看见了他们,去走进、理解、陪伴这些孩子,就会发现更多的方法和可能性。看见孩子的需要,通过孩子最乐意接受的表达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们早已拥有满满的能量去应对该生命阶段中出现的困难,就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掘。
总之,生命故事如此精彩,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叙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力量!未来的日子里,就让鲜活的生命继续碰撞,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黄锦敦.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M].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
[2]李明,朱晓艳.发展支线故事,让叙事治疗走进校园[J].江苏教育,2017(24):7-9.
[3]齐欧.思念的纸船——叙事治疗在流动儿童个案辅导中的应用[J].中国社会工作,2018(27):14-15.
[4]朱晓艳.叙事疗法进校园[J].江苏教育,2017(24):6.
[5]赵兆.叙事治疗在儿童情绪障碍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6]高燕.叙事辅导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6):46-5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关键词:叙事疗法;愤怒;情绪疏导;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3-0025-03
叙事疗法是后现代家庭治疗中的一种疗法,不同于古典学派重视诊断、分析和解决人的问题,叙事疗法将人和问题分开,认为问题就是问题,而人不等于问题,提倡对人的尊重。如果认为自己就是问题,人们就没有力量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叙事疗法認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问题的专家,都能通过自己的方法去面对问题的挑战。在叙事里,人们可以用各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叙说自己的故事,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力量。
小学阶段,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在不断发展中,但也有一些孩子情绪容易爆发,伴随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他们缺少积极的应对方式,有时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当被贴上“问题”的标签后,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就是“问题”本身,从而没有力量去应对“问题”。将叙事疗法运用于小学生愤怒情绪的疏导,是笔者在小学心理咨询中的一次成功尝试。
一、尊重感受,建立信任
和所有的心理咨询一样,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来访者的信任,都是开启有效咨询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咨询师积极投入地倾听和共情,自始至终带着尊重的态度,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
小明,小学二年级学生,情绪和行为经常不能受控,多次和老师、同学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在一次课堂默写时,他再次情绪爆发,由于没有跟上默写节奏,他狠狠地将默写本扔到地上,使劲敲打自己的课桌,非常生气。
心理教师蹲下来看着小明说:老师看到你没有来得及默写,很着急,所以有些生气,是不是?
小明稍稍停顿了敲打课桌的动作,委屈地低声自语:我昨天晚上背了很久,今天早上也背了!可还是来不及!
心理教师:老师看到你很努力,希望能在默写中取得好成绩,是吗?
小明:爸爸要求我默写要得100分!他生气就会打我!
心理教师轻轻拍了一下小明的肩膀说:所以你刚才有些生气,其实是希望爸爸能够对你温和一些,对吗?
小明还是有些生气,但微微点了点头,并慢慢停下了敲打课桌的动作。
对于小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和情绪失控,成年人常常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给他们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对“问题”的关注会强化学生负面的自我认同,这让他们很少有机会表达出自己行为背后的真实需要,反而会以更加“激烈”的反应表示“对抗”。
上例中,心理教师没有用任何标签去判断和评价,而是用叙事“去专家化”的语言,以温和尊重的态度倾听小明对于故事的描述,对学生当下的情绪给予共情,探索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由此与其建立起信任,也为之后对于“问题故事”的深入探讨埋下伏笔。
二、巧用媒材,外化愤怒
问题外化是叙事治疗的重要技术方法,将人和问题分开,就避免了给来访者贴上负面标签。进而能够帮助来访者看清问题本身,修正自己与问题的关系,增加应对问题的主动意愿。
案例中的学生尚处于儿童期,严肃的对话不是适合的沟通方式,他们更喜欢游戏、绘画和想象等愉快的沟通方式。在之后的交流中,心理教师用儿童的视角和语言与小明沟通,结合情绪卡片、想象图画等媒材的使用,尝试将问题外化。
心理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情绪卡片(代表紧张、伤心、愤怒、害怕等负面情绪),你觉得哪个家伙会经常找上你?
对于老师这样的问法,小明略显惊讶,随后仔细看了看桌上的情绪卡,一眼选中了“愤怒”,说:就是愤怒这个家伙。
心理教师:那天默写时发火,也是愤怒这个家伙找上了你吗?
小明很认真地思考后,点了点头,似乎在以一种不一样的角度思考他的故事。
心理教师:原来是这样,这个家伙还会在什么时候找上你呢?
小明:爸爸妈妈只对弟弟好,打我骂我的时候;还有老师批评我,同学不和我玩的时候……
心理教师:嗯,那样的时候一定非常不好受。你的那个“愤怒家伙”长什么样呢?能不能把它画出来?
小明认真想了想,画了一个红颜色类似火山形状的小人,头顶是高耸的火山口,比整个小人的身体还要高出不少。他给小人取了一个名字,叫“火山哥”。
之前,小明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暴躁”的“坏孩子”,因为带有如此负面的自我认同,所以他变得很消极,有时也会用更激烈的情绪爆发来对抗,对于这些问题总是没有力量去积极应对。心理教师通过外化问题,帮助他知道了“火山哥”的存在,看清楚是谁的出现导致自己的情绪行为失控,误伤到身边的人后,他就不再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了,而是希望找到力量去应对“火山哥”的出现。
三、深入探索,寻找支线故事
支线故事也可以称为“有别于问题的故事”。找到支线故事,可以让来访者暂时与“问题故事”分开距离,从而增强信心,更有力量应对自己的“问题故事”。支线故事的发掘,同样可以帮助来访者“去标签化”,改变对于“问题故事”的固有认识,从而有机会重写自己的生命故事,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
小明的“问题故事”,是情绪行为经常不能受控,多次和老师、同学发生冲突,他被贴上了“暴躁”“爱生气打人”“坏孩子”之类的标签。通过和小明的深入沟通,心理教师发现,在小明的生命中,除了“火山哥”以外,还存在着爱帮助人的“小帅”、爱分享的“思思”、喜欢剪纸的“朵朵”……小明说,当它们出现的时候,“火山哥”的威力会减弱,这些便是创造新故事的题材。 小明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经常愿意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做事,心理教师尝试更多引导他发展这些美丽的支线故事。圣诞节,他扮成圣诞老人分发礼物,给了上完体育课回来的孩子们一个大大的惊喜;迎新活动布置教室,教室门窗书柜上的每一张剪纸都是他亲手剪贴的,同学们都爱不释手;品社小课堂,他做了一回小老师,介绍自己的家乡,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与此同时,“火山爆发”的情况也在逐渐减少中。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眼光盯在问题上时,我们看到的都是问题,而忽略了问题以外的很多精彩故事。新故事的创造,改变了小明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固有印象,大家开始重新阅读他的生命故事,小明自己也有了更強的信心应对“火山哥”的出现!
四、重组会员,构建积极认同
叙事疗法认为,来访者的自我认同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关系中,尤其是和重要他人的关系中不断流动变化的,即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和以往的自己不同的人。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联结,让他们见证并支持自己生命新故事的发展和丰厚,可以帮助来访者构建积极正面的自我认同,这样的行动称为“重组会员”。
家人、老师、同学,都可以成为儿童的重要他人。对小明而言,父母无条件的关爱,老师积极正向的评价,同学间的友好相处,都是他内心深处渴望的。心理教师尝试从这些关系入手,丰厚小明的生命新故事,帮助他构建正面的自我认同。
因为一直以来的“坏孩子”标签,自己又束手无策,小明的父母对于学校老师多少有一些逃避。心理教师以“把父母当专家”的态度邀请他们共同见证小明的支线故事,他们看到了帮助小明共同重写生命新故事的希望,愿意调整原有的状态,以更有爱的方式参与小明的成长。同样,心理教师用“请教的姿态”和小明的任课老师沟通,找到并肩合作的合力,在小明每一次成功应对“火山哥”后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同时共同发掘和丰厚新的支线故事。在教师们的努力下,班级的同学们也一起行动了起来,在一次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同学们通过绘画的方式,一起探索了不少应对“火山哥”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转移注意力、唱歌画画等。和来访学生的重要他人合作,成为学生新故事的资源,支线故事得以不断丰厚,全新积极的自我认同也由此不断构建。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明重新画了他的“火山哥”,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火山变小了!很欣慰小明已经在实践中习得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积极去应对生命阶段中的困难,这也是心理教师从他身上学到的可贵的部分。
五、成长反思,看见更多可能
对于小学心理教师而言,也许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不是最全面的,也许心理咨询技术并不是专家级的,也正因为如此,学习永远在继续。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其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短板并继续学习,由此不断实现良性循环。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其他被“火山哥”困扰的孩子。因为有充实的理论和实践,看见了他们,去走进、理解、陪伴这些孩子,就会发现更多的方法和可能性。看见孩子的需要,通过孩子最乐意接受的表达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们早已拥有满满的能量去应对该生命阶段中出现的困难,就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掘。
总之,生命故事如此精彩,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叙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力量!未来的日子里,就让鲜活的生命继续碰撞,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黄锦敦.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M].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
[2]李明,朱晓艳.发展支线故事,让叙事治疗走进校园[J].江苏教育,2017(24):7-9.
[3]齐欧.思念的纸船——叙事治疗在流动儿童个案辅导中的应用[J].中国社会工作,2018(27):14-15.
[4]朱晓艳.叙事疗法进校园[J].江苏教育,2017(24):6.
[5]赵兆.叙事治疗在儿童情绪障碍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6]高燕.叙事辅导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6):46-5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