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兴趣的手段。数学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途径,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兴趣
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数学课堂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充分发挥其个性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激发兴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因而一节课教学成功的一半就是体现在创设各种情境,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生活经历创设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对数学的感知首先是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的,同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直接经验和已有体验又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进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而且可以使间接经验的学习由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比如在讲《视点,视线,盲区》这一节时我让学生们坐直目视前方,分别让坐在不同位置的学生说出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原因是什么,接着我让学生们又做了一件事:座直,头不要动,眼睛往下看,看能看到什么,学生回答鼻尖,然后我让学生用劲吧舌头伸出来,问他们能不能看到舌头,学生们都说看不到。接着让学生自己找原因并进行总结,顺理成章的提出了“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情景中学习数学,只有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学生才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体验知识的由来、本质及应用前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以实践操作,创设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科学研究中,数学家需要反复试验才能发现规律,然后才是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述和证明,对于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传授,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积极探索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才是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结论。比如在讲授“样本”时,我课前准备好做试验的材料——500粒黄豆,200粒黑豆共分七组,课堂上让学生按教材的试验要求分组做试验,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数学试验中,认真的记录每次试验的结果并计算和总结,从中感受“样本推断总体”这个知识点的重大意义。通过学生的“做”数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更能体会现在课堂上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与学生们带着皮尺和竹竿在太阳下测量,计算,对照。通过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测一测等进一步认识在平行光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其影长成比例。以实物演示情境不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而且可以将观察与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乐学、好学,体会到数学的奥秘,激发起主动性。
三、利用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因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实际问题,这样会大大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截几何体》一课时,我给学生介绍完截面的概念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用一个截面去截一个几何体,那么截面会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会积极投入到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用蔬菜或水果做的正方体,圆柱体,六棱柱)用一个平面去截,并对探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若用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可能是梯形吗?六边形吗?七边形吗?学生们会感到惊奇,带着这样的心情会进一步去探究。又如我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果进一步要问组成三角形的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做个实验(自制教具)这是一端相连但能转动的两根木棒,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30厘米。另外,这里还有三根长度不同的木棒,黄棒长15厘米,白棒长10厘米,黑棒长60厘米。现在要钉一个三角架,使端点相互连结,请同学们试试看,用哪一根木棒合适?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白棒和黑棒都不合适,只有黄棒合适。 由此,学生首先建立一个印象,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则三个边的长度之间有某种制约关系,某一边过长或过短都不行,那么这个制约关系是什么呢?从而正式引入课题,获得“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及“a b>c,b c>a,c a>b”的数学表达式。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直线形中线段不等关系的重要依据,应使学生确实掌握。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学结论,从而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头脑,无疑是有价值的。这种情境教学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利用数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适合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易被学生接受,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良方,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也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比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就告诉学生“平面直角坐标系”也叫“笛卡儿坐标系”,紧接着给学生讲了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表示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他在梦境中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突然他看见窗框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结网,顺口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的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我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的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五、利用评价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的好胜心强,教师可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精心创设竞争式教学情境。我经常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这样的竞争情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效果也很好。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把全班学生每4人为一个小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上课守纪律、会听讲、会提问、会思考、会合作、会交流,就奖励他们,课尾,评出优胜小组,分别为:冠军组、亚军组和季军组。老师和全班同学向获得冠、亚、季军的小组鼓掌表示祝贺,获奖小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和喜悦的心情。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空间,教学时"活"用教材,用"活"的例题,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在情境中教会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需要数学,数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时没了障碍,学得轻松愉快。让我们在教与学的交响曲中,通过情境创设,演奏出引发学生共鸣的动人乐章,让学生时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情境教学法》
[2]汪海虹《浅析情境教学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兴趣
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数学课堂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充分发挥其个性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激发兴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因而一节课教学成功的一半就是体现在创设各种情境,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生活经历创设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对数学的感知首先是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的,同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直接经验和已有体验又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进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而且可以使间接经验的学习由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比如在讲《视点,视线,盲区》这一节时我让学生们坐直目视前方,分别让坐在不同位置的学生说出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原因是什么,接着我让学生们又做了一件事:座直,头不要动,眼睛往下看,看能看到什么,学生回答鼻尖,然后我让学生用劲吧舌头伸出来,问他们能不能看到舌头,学生们都说看不到。接着让学生自己找原因并进行总结,顺理成章的提出了“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情景中学习数学,只有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学生才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体验知识的由来、本质及应用前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以实践操作,创设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科学研究中,数学家需要反复试验才能发现规律,然后才是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述和证明,对于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传授,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积极探索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才是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结论。比如在讲授“样本”时,我课前准备好做试验的材料——500粒黄豆,200粒黑豆共分七组,课堂上让学生按教材的试验要求分组做试验,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数学试验中,认真的记录每次试验的结果并计算和总结,从中感受“样本推断总体”这个知识点的重大意义。通过学生的“做”数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更能体会现在课堂上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与学生们带着皮尺和竹竿在太阳下测量,计算,对照。通过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测一测等进一步认识在平行光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其影长成比例。以实物演示情境不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而且可以将观察与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乐学、好学,体会到数学的奥秘,激发起主动性。
三、利用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因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实际问题,这样会大大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截几何体》一课时,我给学生介绍完截面的概念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用一个截面去截一个几何体,那么截面会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会积极投入到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用蔬菜或水果做的正方体,圆柱体,六棱柱)用一个平面去截,并对探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若用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可能是梯形吗?六边形吗?七边形吗?学生们会感到惊奇,带着这样的心情会进一步去探究。又如我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果进一步要问组成三角形的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做个实验(自制教具)这是一端相连但能转动的两根木棒,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30厘米。另外,这里还有三根长度不同的木棒,黄棒长15厘米,白棒长10厘米,黑棒长60厘米。现在要钉一个三角架,使端点相互连结,请同学们试试看,用哪一根木棒合适?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白棒和黑棒都不合适,只有黄棒合适。 由此,学生首先建立一个印象,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则三个边的长度之间有某种制约关系,某一边过长或过短都不行,那么这个制约关系是什么呢?从而正式引入课题,获得“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及“a b>c,b c>a,c a>b”的数学表达式。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直线形中线段不等关系的重要依据,应使学生确实掌握。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学结论,从而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头脑,无疑是有价值的。这种情境教学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利用数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适合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易被学生接受,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良方,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也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比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就告诉学生“平面直角坐标系”也叫“笛卡儿坐标系”,紧接着给学生讲了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表示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他在梦境中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突然他看见窗框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结网,顺口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的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我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的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五、利用评价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的好胜心强,教师可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精心创设竞争式教学情境。我经常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这样的竞争情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效果也很好。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把全班学生每4人为一个小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上课守纪律、会听讲、会提问、会思考、会合作、会交流,就奖励他们,课尾,评出优胜小组,分别为:冠军组、亚军组和季军组。老师和全班同学向获得冠、亚、季军的小组鼓掌表示祝贺,获奖小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和喜悦的心情。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空间,教学时"活"用教材,用"活"的例题,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在情境中教会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需要数学,数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时没了障碍,学得轻松愉快。让我们在教与学的交响曲中,通过情境创设,演奏出引发学生共鸣的动人乐章,让学生时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情境教学法》
[2]汪海虹《浅析情境教学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