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晋书·袁宏传》中有“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唐代,中秋逐渐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代,中秋习俗盛行;至明清时,中秋上升为与春节、端午齐名的民俗大节。
中秋节的起源,与先民对月的崇拜有关。古人视“日、月、星、江、海、岱”为“六宗(神)”,由此产生了祭月、拜月之俗。月球是距离人类最近的天体,每当农历十五日。人们仰望天空一轮明月,不免产生许多遐想。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最为有名。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偷服了后羿向西王母讨来的不死之药,飞升而去,登上了月宫。嫦娥在月宫很寂寞,于是又来了捣药的玉兔和蟾蜍。到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更演绎出吴刚学仙有过,被罚到月宫中砍桂树而树砍过随即愈合永无止息的故事。这些神话传说包含着人类对月亮的种种美丽遐想,反映出人们对自然奥秘的探求。
赏月,在唐代也叫玩月。传说唐明皇八月十五到御花园游玩赏月,在道人罗公远陪奉下梦游月宫,见到广寒宫门口有高大的桂花树,树下有一只白兔在捣药;宫城里到处是奇花异草,一片琼楼玉宇,大厅内还有数百位仙女翩翩起舞,并有美妙动人的音乐伴奏。在民间,拜月、赏月的风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唐代诗人赏月、玩月的诗作也特别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的《把酒问月》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到宋代,赏月、拜月蔚然成风。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都东京(今开封)在中秋节前所有酒店都要卖新酒。所有酒楼都要重新结彩、装饰一新。据《梦粱录》记载,到了中秋夜赏月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更多的小康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人们不肯虚度好时光,至深夜仍不愿散去。用家宴团圆的形式共度佳节,是中秋节进一步普及的标志。中秋佳节,金桂飘香,南方还有赏桂折桂、望月观潮的风尚。“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形象地描写了月下观潮的佳趣。
月的雅号、别称、喻指,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大多来自诗文典籍或神话传说,如“月亮”,通常指月球明亮的部分,出自唐代李益《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对霜繁。”“月轮”,圆月,语出北周庾信《象戏赋》:“月轮新满,日晕重圆。”“月桂”,神话传说中的月中桂树,亦借指月亮,语出南朝梁元帝《刻漏铭》:“宫槐晚合,月桂宵晖。”“素蟾”,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见唐代黄滔《卷帘》诗:“绿鬟侍女手纤纤,新捧嫦娥出素蟾。”“玉盘”,喻圆月,见唐人李白《古朗月行》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冰兔”,神话传说谓月中有白兔,故以“冰兔”代称月亮,见唐代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诗:“冰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此外还有“月规”、“月婆”、“月灵”、“望舒”、“圆舒”、“瑶月”、“玉镜”、“金镜”、“银盆”、“银蟾”、“素月”、“素璧”、“冰壶”等,不胜枚举。
从嫦娥奔月传说开始,我国人民对月亮知识的探索从未停止。早在西汉初期,人们已经懂得月球之所以发光,是反射日光的缘故。东汉大科学家张衡明确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阴暗不见部分)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面对太阳成为满月),就日则光尽也(在太阳同一边则无光)。”唐代段成式说:“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突处也。”他已觉察到月亮表面的阴影,并不是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只是高低不同,受日光照射形成的。不久前,“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已圆满完成任务,开启了我国探求宇宙奥秘的新纪元。
月到中秋分外明。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最明亮。所以中秋节又叫“月夕”、“八月节”。“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此时此际,人们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著名词句,道出了人们的共同心愿。
中秋节的起源,与先民对月的崇拜有关。古人视“日、月、星、江、海、岱”为“六宗(神)”,由此产生了祭月、拜月之俗。月球是距离人类最近的天体,每当农历十五日。人们仰望天空一轮明月,不免产生许多遐想。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最为有名。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偷服了后羿向西王母讨来的不死之药,飞升而去,登上了月宫。嫦娥在月宫很寂寞,于是又来了捣药的玉兔和蟾蜍。到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更演绎出吴刚学仙有过,被罚到月宫中砍桂树而树砍过随即愈合永无止息的故事。这些神话传说包含着人类对月亮的种种美丽遐想,反映出人们对自然奥秘的探求。
赏月,在唐代也叫玩月。传说唐明皇八月十五到御花园游玩赏月,在道人罗公远陪奉下梦游月宫,见到广寒宫门口有高大的桂花树,树下有一只白兔在捣药;宫城里到处是奇花异草,一片琼楼玉宇,大厅内还有数百位仙女翩翩起舞,并有美妙动人的音乐伴奏。在民间,拜月、赏月的风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唐代诗人赏月、玩月的诗作也特别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的《把酒问月》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到宋代,赏月、拜月蔚然成风。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都东京(今开封)在中秋节前所有酒店都要卖新酒。所有酒楼都要重新结彩、装饰一新。据《梦粱录》记载,到了中秋夜赏月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更多的小康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人们不肯虚度好时光,至深夜仍不愿散去。用家宴团圆的形式共度佳节,是中秋节进一步普及的标志。中秋佳节,金桂飘香,南方还有赏桂折桂、望月观潮的风尚。“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形象地描写了月下观潮的佳趣。
月的雅号、别称、喻指,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大多来自诗文典籍或神话传说,如“月亮”,通常指月球明亮的部分,出自唐代李益《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对霜繁。”“月轮”,圆月,语出北周庾信《象戏赋》:“月轮新满,日晕重圆。”“月桂”,神话传说中的月中桂树,亦借指月亮,语出南朝梁元帝《刻漏铭》:“宫槐晚合,月桂宵晖。”“素蟾”,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见唐代黄滔《卷帘》诗:“绿鬟侍女手纤纤,新捧嫦娥出素蟾。”“玉盘”,喻圆月,见唐人李白《古朗月行》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冰兔”,神话传说谓月中有白兔,故以“冰兔”代称月亮,见唐代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诗:“冰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此外还有“月规”、“月婆”、“月灵”、“望舒”、“圆舒”、“瑶月”、“玉镜”、“金镜”、“银盆”、“银蟾”、“素月”、“素璧”、“冰壶”等,不胜枚举。
从嫦娥奔月传说开始,我国人民对月亮知识的探索从未停止。早在西汉初期,人们已经懂得月球之所以发光,是反射日光的缘故。东汉大科学家张衡明确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阴暗不见部分)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面对太阳成为满月),就日则光尽也(在太阳同一边则无光)。”唐代段成式说:“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突处也。”他已觉察到月亮表面的阴影,并不是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只是高低不同,受日光照射形成的。不久前,“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已圆满完成任务,开启了我国探求宇宙奥秘的新纪元。
月到中秋分外明。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最明亮。所以中秋节又叫“月夕”、“八月节”。“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此时此际,人们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著名词句,道出了人们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