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风雨咆哮着渐渐逼近,我蜷缩在简易茅草棚颤抖的立柱边,蚊子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几百个包,我用手不停地抓着。那天早上,我站在一个水坑里为茅屋收集搭屋顶的千层木。屋顶这个词就能带给人些许慰藉,除了遮风挡雨的基本功用,还能给人一些安全感。我凝视着外面越来越厚的乌云,心想:一会儿就知道我的屋顶是否真能保护我了。
一阵震耳欲聋的霹雷过后,大雨倾盆而下,噼里啪啦地砸在我头顶上方的树皮屋顶上,大雨虽然暂时被挡在了外面,但屋顶已经开始嘀嘀嗒嗒地漏水。我仰起头寻找着漏水的地方。剥树皮时,那些没弄干净的小树枝现在成了小小的水滑梯,雨水顺着它们畅通无阻地流进了屋里。我叹了口气,看着雨点变成了一股股源源不断的水流,在我脚边汇成一片。
回想起城市里的闲适生活,感觉就像身处一个大而无形的笼子。除了工作,我的社交圈也令人无比压抑。我们这群人只知道忙碌和前进,却看不清脚下的路通往何方。我的人生仿佛一辆失控的汽车,而我只是乘客,无法主宰它;车速越快,状况则越糟糕。我渐渐变得冷漠且脆弱不堪。我忽视了日渐枯竭的内心,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甩掉鞋子,赤脚走出办公室,在城市的街道上行进,一直走到铺满落叶的地方。
一天,一个为期一年的单人野外研究计划令我怦然心动,地点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海岸。我参加了两周多的野外生存技能培训班,接下来,开始了为期12个月的以大自然为师的学徒生涯。
盖茅草屋只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原始人还要具备以下多种能力:在没有火柴的情况下取火,诱捕狩猎,鞣制兽皮,学习鸟语,辨认动植物,寻找丛林食物,编制绳筐和制陶,等等。教练告诉我们:这场丛林冒险没有规则可言;在接下来的四季里,我们要接受丛林和自身容颜的改变,荒野生活的孤寂和凄楚也会一一品尝到。
取火,就是一个艰难的课题。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女人双手夹住一根木棍,用着无数个世纪以前的人们使用的方法,把它支在一块木头上搓动着。我产生了一种目睹新生儿降生的激动心情,亲切而神圣,我还获得了一种穿越时空之感。
没有火柴的一年,可以帮我戒掉茶瘾。尽管我十分努力,前3个月里,出现在我眼前的依然只是烟雾,不见一丝火光。好在我同时还在学另一种取火方法:弓弦钻木取火,毕竟比钻木头省力许多。
我一个人体会着在摸索中学习的快乐,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即是静思,静思即是生活。
以丛林为家,最初的那些天,我感觉自己生活的这片100亩丛林,给我带来的只有伤和痛,同我脑海中古树苍天、青山绿水、温柔草木般的美好画卷相去甚远。一棵倒下的大树横跨在河面上,我经常在树墩上一坐个把钟头,久而久之,森林的美慢慢地进入了我的视野。
我从小到大都被精美的风景画包围着,但画面再美妙,也比不上眼前的壮阔林野和鸟兽虫鱼。现实生活的肥皂剧,让我茫然失措。如今森林向我敞开了大门,让我进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在这里,大猫头鹰在月光下捕捉袋狸、鹦鹉和负鼠,鹪鹩和林莺抓着猎人蛛幼仔的卵囊飞回巢中。
我每天忙忙碌碌:学习一项又一项的技能,在日记里记下要做的每一件事。孤独,每天以相同的问题拷问着我:你想怎样度过宝贵的每一天?怎样度过你的人生?
我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深陷只有奋斗才能成功的文化怪圈中不能自拔。我忽然明白了,一年野外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戒除我的奋斗成瘾症,学会怎样活在当下:从外在事物的控制中挣脱,寻找并遵从内心丛林女人的生存方式。而火是我的老师。一天晚上,我戴上眼罩,双手捧住钻木杆,并未奢求成功,却得到了回报,一团鲜红的火焰跃然而出。
随着初夏的雨露润泽花心,为期一年的丛林磨难也走向尾声。从野外回到繁忙都市的这几年,我一直在学习如何将获得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生活,同时又与超越一切名利、在丛林中无限释放的心灵保持沟通。
朋友们说,野外独居一年后的我更温和、更现实。我自己的感受是:从内心上讲,现在的我比以前的我更强大。当生活即将把我卷入永无止境的奋斗漩涡时,我会感到自己变得冷漠而脆弱。此时,我就需要痛下决心,掉转方向,从漩涡中挣脱出来。
我发现,完成这一转身并不难。在丛林中的一个下午、甚至一个小时就足以使我完成与内心的对话,然后重整旗鼓。我越发地意识到,在荒野中生活其实是一种生存状态:兼收并蓄且生机盎然。森林与自然时刻在向人类言传身教,而我也将继续遵从它的教诲。
(冯国伟摘自《海外文摘》)
一阵震耳欲聋的霹雷过后,大雨倾盆而下,噼里啪啦地砸在我头顶上方的树皮屋顶上,大雨虽然暂时被挡在了外面,但屋顶已经开始嘀嘀嗒嗒地漏水。我仰起头寻找着漏水的地方。剥树皮时,那些没弄干净的小树枝现在成了小小的水滑梯,雨水顺着它们畅通无阻地流进了屋里。我叹了口气,看着雨点变成了一股股源源不断的水流,在我脚边汇成一片。
回想起城市里的闲适生活,感觉就像身处一个大而无形的笼子。除了工作,我的社交圈也令人无比压抑。我们这群人只知道忙碌和前进,却看不清脚下的路通往何方。我的人生仿佛一辆失控的汽车,而我只是乘客,无法主宰它;车速越快,状况则越糟糕。我渐渐变得冷漠且脆弱不堪。我忽视了日渐枯竭的内心,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甩掉鞋子,赤脚走出办公室,在城市的街道上行进,一直走到铺满落叶的地方。
一天,一个为期一年的单人野外研究计划令我怦然心动,地点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海岸。我参加了两周多的野外生存技能培训班,接下来,开始了为期12个月的以大自然为师的学徒生涯。
盖茅草屋只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原始人还要具备以下多种能力:在没有火柴的情况下取火,诱捕狩猎,鞣制兽皮,学习鸟语,辨认动植物,寻找丛林食物,编制绳筐和制陶,等等。教练告诉我们:这场丛林冒险没有规则可言;在接下来的四季里,我们要接受丛林和自身容颜的改变,荒野生活的孤寂和凄楚也会一一品尝到。
取火,就是一个艰难的课题。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女人双手夹住一根木棍,用着无数个世纪以前的人们使用的方法,把它支在一块木头上搓动着。我产生了一种目睹新生儿降生的激动心情,亲切而神圣,我还获得了一种穿越时空之感。
没有火柴的一年,可以帮我戒掉茶瘾。尽管我十分努力,前3个月里,出现在我眼前的依然只是烟雾,不见一丝火光。好在我同时还在学另一种取火方法:弓弦钻木取火,毕竟比钻木头省力许多。
我一个人体会着在摸索中学习的快乐,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即是静思,静思即是生活。
以丛林为家,最初的那些天,我感觉自己生活的这片100亩丛林,给我带来的只有伤和痛,同我脑海中古树苍天、青山绿水、温柔草木般的美好画卷相去甚远。一棵倒下的大树横跨在河面上,我经常在树墩上一坐个把钟头,久而久之,森林的美慢慢地进入了我的视野。
我从小到大都被精美的风景画包围着,但画面再美妙,也比不上眼前的壮阔林野和鸟兽虫鱼。现实生活的肥皂剧,让我茫然失措。如今森林向我敞开了大门,让我进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在这里,大猫头鹰在月光下捕捉袋狸、鹦鹉和负鼠,鹪鹩和林莺抓着猎人蛛幼仔的卵囊飞回巢中。
我每天忙忙碌碌:学习一项又一项的技能,在日记里记下要做的每一件事。孤独,每天以相同的问题拷问着我:你想怎样度过宝贵的每一天?怎样度过你的人生?
我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深陷只有奋斗才能成功的文化怪圈中不能自拔。我忽然明白了,一年野外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戒除我的奋斗成瘾症,学会怎样活在当下:从外在事物的控制中挣脱,寻找并遵从内心丛林女人的生存方式。而火是我的老师。一天晚上,我戴上眼罩,双手捧住钻木杆,并未奢求成功,却得到了回报,一团鲜红的火焰跃然而出。
随着初夏的雨露润泽花心,为期一年的丛林磨难也走向尾声。从野外回到繁忙都市的这几年,我一直在学习如何将获得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生活,同时又与超越一切名利、在丛林中无限释放的心灵保持沟通。
朋友们说,野外独居一年后的我更温和、更现实。我自己的感受是:从内心上讲,现在的我比以前的我更强大。当生活即将把我卷入永无止境的奋斗漩涡时,我会感到自己变得冷漠而脆弱。此时,我就需要痛下决心,掉转方向,从漩涡中挣脱出来。
我发现,完成这一转身并不难。在丛林中的一个下午、甚至一个小时就足以使我完成与内心的对话,然后重整旗鼓。我越发地意识到,在荒野中生活其实是一种生存状态:兼收并蓄且生机盎然。森林与自然时刻在向人类言传身教,而我也将继续遵从它的教诲。
(冯国伟摘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