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知识应该从实验中来,实验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观察和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在新的物理教材中,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比较多,还有许多“探索与研究”,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形成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条件,做到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各类实验,真正使实验教学和传授科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下面谈谈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借助演示实验,设置教学悬
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对学生有无穷的吸引力,特别是刚接触实验的初中生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凡是课堂教学中安排的演示实验,学生总是十分兴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如果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借助演示实验,在新课教学时,通过演示实验进行导入,可以恰到好处地设置教学悬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教师演示“瓶口吞鸡蛋”实验,以此来设置教学悬念.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去壳的鸡蛋放在广口瓶上,能否被瓶子吞下去呢?学生回答:不能.我此时坚定地强调:能.接着演示,用一点燃的酒精棉花团放入广口瓶中,广口瓶上的鸡蛋慢慢地被瓶子吞下去了.学生十分惊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习新知识.
课堂教学演示实验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演示实验,有时可以让学生上讲台配合演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
二、重视实验过程教学,培养学生
的观察、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强调通过各种实验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实验过程,做到随时点拨,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
实验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事物的变化情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
例如,在做“光的折射”实验时,在讲台上放一个小盆(盆中无水),让学生站在适当的地方,沿着盆的上边往盆底部观察,使学生仅能看到盆底边.问:“你见到盆底了吗?”“没有.”学生答道.这时慢慢地往盆中倒清水,盆不动,学生的位置也不变.随着水位的升高,学生逐渐看到盆底,且面积越来越大.学生得到启发: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而是沿折线传播的.我们再倒入等量的另一种介质,那么所见到的盆底面积是否相同?从而发现: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与介质的密度有关.
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思考,领悟科学道理,从未知到知之,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材中设置的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即通过实验的手段来验证某一科学概念和定律是否成立.这种传统的实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适当改造,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所谓探索性实验,是指利用已知的外加因素去干预研究对象,观察产生的结果,从中总结出规律的实验活动.教师积极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并在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导探索学生新知识、新问题,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做“大气压强”实验时,取一个空的矿泉水瓶,用适当温度的热水加热瓶壳后,立即旋紧瓶盖.随后用冷水淋瓶壳,只听“咯”的一声,瓶壳瘪了.再做一次,当加完热水后不加盖,用冷水淋后,瓶壳未变形.提出问题: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一次变形一次不变形?是因为物体的热胀冷缩,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通过讨论交流得到结论:由于瓶内外大气压强不相等.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探索科学知识,寻求真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个核心并为之服务.物理实验教学在推进素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条件,做到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各类实验,真正使实验教学和传授科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下面谈谈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借助演示实验,设置教学悬
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对学生有无穷的吸引力,特别是刚接触实验的初中生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凡是课堂教学中安排的演示实验,学生总是十分兴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如果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借助演示实验,在新课教学时,通过演示实验进行导入,可以恰到好处地设置教学悬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教师演示“瓶口吞鸡蛋”实验,以此来设置教学悬念.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去壳的鸡蛋放在广口瓶上,能否被瓶子吞下去呢?学生回答:不能.我此时坚定地强调:能.接着演示,用一点燃的酒精棉花团放入广口瓶中,广口瓶上的鸡蛋慢慢地被瓶子吞下去了.学生十分惊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习新知识.
课堂教学演示实验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演示实验,有时可以让学生上讲台配合演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
二、重视实验过程教学,培养学生
的观察、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强调通过各种实验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实验过程,做到随时点拨,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
实验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事物的变化情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
例如,在做“光的折射”实验时,在讲台上放一个小盆(盆中无水),让学生站在适当的地方,沿着盆的上边往盆底部观察,使学生仅能看到盆底边.问:“你见到盆底了吗?”“没有.”学生答道.这时慢慢地往盆中倒清水,盆不动,学生的位置也不变.随着水位的升高,学生逐渐看到盆底,且面积越来越大.学生得到启发: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而是沿折线传播的.我们再倒入等量的另一种介质,那么所见到的盆底面积是否相同?从而发现: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与介质的密度有关.
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思考,领悟科学道理,从未知到知之,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材中设置的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即通过实验的手段来验证某一科学概念和定律是否成立.这种传统的实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适当改造,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所谓探索性实验,是指利用已知的外加因素去干预研究对象,观察产生的结果,从中总结出规律的实验活动.教师积极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并在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导探索学生新知识、新问题,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做“大气压强”实验时,取一个空的矿泉水瓶,用适当温度的热水加热瓶壳后,立即旋紧瓶盖.随后用冷水淋瓶壳,只听“咯”的一声,瓶壳瘪了.再做一次,当加完热水后不加盖,用冷水淋后,瓶壳未变形.提出问题: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一次变形一次不变形?是因为物体的热胀冷缩,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通过讨论交流得到结论:由于瓶内外大气压强不相等.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探索科学知识,寻求真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个核心并为之服务.物理实验教学在推进素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