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南威尔士大学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 本科教学和管理有何特色? 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笔者曾到新南威尔士大学作过两年访问学者,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联系,对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考察和研究。本文以新南威尔士大学为例,谈谈新南威尔士大学本科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概况
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简称UNSW),成立于1949年,是澳洲八大五星级名校之一,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兼有文科学科的综合性大学。UNSW不仅是澳洲“八校集团”的成员,而且是东南亚、欧洲及北美洲最负盛名的“21世纪大学集团”的成员,在澳洲只有3所大学为该集团成员。新南威尔士大学以其一流的教学和研究水平,被亚洲周刊评为亚太地区前十位的大学。美国时代周刊的世界大学排名在40位,其中工科(Engineering)排名第19位。
新南威尔士大学目前的战略计划是:强调这样的学习和教学环境,“通过接触研究,给优秀学生提供经验及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及“为作为全球公民的学生提供国际机会及远景”。
大学的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创新是未来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研究范围日益扩大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专业研究中心,正在应对21世纪复杂的科技、社会及环境方面的挑战。对于本地及国际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研究人员,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创新议程是加强学习经验和扩大学习机会。
“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其关键是具备能吸引最佳教职员和学生的设施—我们正在创造一种环境,从而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大学”,“UNSW is a stro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university and one of the great advantages of studying at UNSW is that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incorporated in coursework programs and often students are taught by academic staff conducting research. UNSW also has very strong links with industry, which ensures that the programs offered are relevant to industry needs”.校长伊尔梅说。
新南威尔士大学非常注重教育与科研的跨国界交流与发展,它的办学风格美国化,与传统的英制大学有明显区别,因此吸引了众多美国学生透过国际交换学生方案(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前往UNSW学习,学时半年或一年不等。目前,大学有来自135个国家的近9000多名国际留学生。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前往世界其他优秀大学进行交流,目前已与世界160余所优秀的顶尖学府有广泛合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纽约大学、维吉尼亚大学等的交换学生合作。同时也与中国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院校发展学术交流。
二、UNSW大学的“教与学”特点
在UNSW大学期间,笔者曾参加了几门工科(Engineering)课程的学习,其中包括专业课如光纤通信、专业基础课如电路原理和基础课如物理等等的学习,通过与有关教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对其“教与学”的特点大致归纳如下:
(一)授课方针。
UNSW大学的授课方式旨在教会学生学习该门功课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本门课程的现有知识。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的提高,今日的真理就有可能是明日的谬误,与其单纯向学生灌输目前该门学科的知识,不如交给他们现在及日后学习该学科的方法。
(二)教材。
为教给学生该专业最新、最全面的知识,UNSW大学本科教育选用的教材每一年、每一学期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而且既旋是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对该门课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教授的内容也有差别。通常在一门课中除了本门的教材外,教师还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讲授的进度和范围去查有关的书籍,一般每节课下来都要查五、六本书。这对于我们本科教育中的教材老化现象和一门课一本书的授课模式不无启迪。
(三)授课方式。
在UNSW的大学教师授课中,不同教师之间的授课方式各有千秋,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有的可能把教材的头几章与中间或最后的几章合并起来,或者围绕主题却游离教材之外讲。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运用独立的思考去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不是像国内那样,教师按照手中的教材逐段逐页地力图讲深讲透。
(四)课堂学习。
一般授课都是在大阶梯教室(UNSW大学叫做Theater),在课堂上学生们很少“正襟危坐”,而有很大的随意性。但随意归随意,没有学生干扰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讲。当然,也时而有学生举手向授课老师提问。课间休息时,学生们也不会顾及教师的颜面而委屈自己去接着听不愿意听的下一节课,抬脚走人是常事。
(五)课后学习。
为让学生们能更充分地理解和消化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逐步养成自己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在授课结束前教师通常都要给学生们安排一定的作业。一般作业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围绕本节授课的中心内容,阅读并参考有关的学术文献来完成。学生们在论文中要引用有关的学术文献时,必须在论文后注明出处,以示言之有据,并且引用文献不能超过论文篇幅的50%,否则便视为抄袭。小论文的成绩也在该科的结业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有的可能会占30%。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在课后查资料、做作业和写论文的时间往往要比在课堂上听课多得多。在图书馆里,经常可见学生们忙迸忙出地借阅有关书籍或在复印机前大量复印书上的材料,营造出一派令人难忘的学术气氛。
三、UNSW大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
在UNSW大学的两年多时间里,笔者对大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后面还专门对某学院的一位教学主管进行过一次专访,大致归纳如下:
(一)课程计划(Undergraduate programs)。
首先表现在课程计划数量众多。如UNSW大学有600个本科专业计划(还有300多个研究生专业计划),较之我们一所高校仅几十个专业,UNSW大学给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选择,较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这样多的学位计划设置,会不会导致分科太细、专业狭窄弊端呢? 当然不会!课程计划大多是跨学科、跨专业计划。一个专业可以与其他专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专业。如商业(Commerce)就有商业研究、商业研究与会计、商业研究与经济、商业研究与法语、商业研究与地理、商业研究与德语、商业研究与法律、商业研究与西班牙语等等。这样灵活的跨学科专业设置,一方面较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复合型人才、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科体制改革、学科专业的融合和新的学科增长点培育。
(二)课程设置。
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学科专业外,大多数专业基本上都是采用大类、平台课程模式,学生在前两年只是修读大的学科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到第三年才确定自己的专业,从而选取相应的学位课程。值得提出的是,这种选择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学生在有关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选择课程、专业。
与当前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相比,UNSW大学的课程结构具有如下特点:1.课程少而精。必修课只有十几门,总课程门数也只有二十几门,没有各种强制规定的必修课。不像我国高校,在4年学制中学生一般要修读40门以上课程,课程学时数少而课程门数多,导致上课的“头绪”多,每门课浅尝辄止,忙于上课和考试,疲于应付;2.课程设置非常灵活,极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兴趣;3.非技术类课程少。从UNSW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到,非技术类课程几乎没有,而我国高校非技术类课程,如思政、外语,体育、管理等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22%~25%,相比之下,在同样的四年学习生崖中,我国高校学生学到的技术类知识就少得多。
四、UNSW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正在倡导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普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笔者亲身经历过的UNSW大学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如下:
(一)多种多样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大多以讨论法为主。
如采用工作坊(workshop)、讨论会(seminars)、讲授法(tutorial)等多种方法,团队学习、合作学习是普遍的教学模式,既有大课,也有小课,既有系统知识讲授,也有知识的应用,还有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过程和机会。
(二)课程团队合作教学。
很多课程都是由教学团队合作完成,由课程负责人安排、设计这门课程。一次大班讲授后,再由其他团队成员分小班上课。如笔者曾经上过的一门光纤通信课,先由一位教授在一个阶梯课室讲授两小时,再将大班分成多个20名左右学生的小班,继续分小班教学,每个小班有一位教师(或博士生)。教师又按几人一组将学生分成N个小组,分组讨论、学习。
由上可见,大学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得到了普遍应用,而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教学改革的深处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难处也是在课堂教学,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高校的办学定位、目标追求及高校内部的教师管理制度来看,研究性教学很难在短期内成为中国大学的普遍教学模式,可以说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攻坚堡垒。而UNSW大学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常态,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水平与国外高校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社会是否能更好地发展。目前,我国高校都在探索如何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借鉴国外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可以让我们用更广的视野去思考如何培养的问题,以及思考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上应如何作出调整,包括在学校制度、课程、教学、实践、评价、管理上作出改变,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通过在UNSW大学的几年学习,深感有许多值得我国大学同类专业借鉴和学习的地方。UNSW大学本科教育也在不断改革,由于两国的起点和国情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当有选择、有分析地加以借鉴,以促进我国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概况
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简称UNSW),成立于1949年,是澳洲八大五星级名校之一,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兼有文科学科的综合性大学。UNSW不仅是澳洲“八校集团”的成员,而且是东南亚、欧洲及北美洲最负盛名的“21世纪大学集团”的成员,在澳洲只有3所大学为该集团成员。新南威尔士大学以其一流的教学和研究水平,被亚洲周刊评为亚太地区前十位的大学。美国时代周刊的世界大学排名在40位,其中工科(Engineering)排名第19位。
新南威尔士大学目前的战略计划是:强调这样的学习和教学环境,“通过接触研究,给优秀学生提供经验及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及“为作为全球公民的学生提供国际机会及远景”。
大学的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创新是未来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研究范围日益扩大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专业研究中心,正在应对21世纪复杂的科技、社会及环境方面的挑战。对于本地及国际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研究人员,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创新议程是加强学习经验和扩大学习机会。
“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其关键是具备能吸引最佳教职员和学生的设施—我们正在创造一种环境,从而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大学”,“UNSW is a stro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university and one of the great advantages of studying at UNSW is that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incorporated in coursework programs and often students are taught by academic staff conducting research. UNSW also has very strong links with industry, which ensures that the programs offered are relevant to industry needs”.校长伊尔梅说。
新南威尔士大学非常注重教育与科研的跨国界交流与发展,它的办学风格美国化,与传统的英制大学有明显区别,因此吸引了众多美国学生透过国际交换学生方案(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前往UNSW学习,学时半年或一年不等。目前,大学有来自135个国家的近9000多名国际留学生。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前往世界其他优秀大学进行交流,目前已与世界160余所优秀的顶尖学府有广泛合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纽约大学、维吉尼亚大学等的交换学生合作。同时也与中国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院校发展学术交流。
二、UNSW大学的“教与学”特点
在UNSW大学期间,笔者曾参加了几门工科(Engineering)课程的学习,其中包括专业课如光纤通信、专业基础课如电路原理和基础课如物理等等的学习,通过与有关教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对其“教与学”的特点大致归纳如下:
(一)授课方针。
UNSW大学的授课方式旨在教会学生学习该门功课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本门课程的现有知识。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的提高,今日的真理就有可能是明日的谬误,与其单纯向学生灌输目前该门学科的知识,不如交给他们现在及日后学习该学科的方法。
(二)教材。
为教给学生该专业最新、最全面的知识,UNSW大学本科教育选用的教材每一年、每一学期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而且既旋是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对该门课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教授的内容也有差别。通常在一门课中除了本门的教材外,教师还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讲授的进度和范围去查有关的书籍,一般每节课下来都要查五、六本书。这对于我们本科教育中的教材老化现象和一门课一本书的授课模式不无启迪。
(三)授课方式。
在UNSW的大学教师授课中,不同教师之间的授课方式各有千秋,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有的可能把教材的头几章与中间或最后的几章合并起来,或者围绕主题却游离教材之外讲。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运用独立的思考去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不是像国内那样,教师按照手中的教材逐段逐页地力图讲深讲透。
(四)课堂学习。
一般授课都是在大阶梯教室(UNSW大学叫做Theater),在课堂上学生们很少“正襟危坐”,而有很大的随意性。但随意归随意,没有学生干扰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讲。当然,也时而有学生举手向授课老师提问。课间休息时,学生们也不会顾及教师的颜面而委屈自己去接着听不愿意听的下一节课,抬脚走人是常事。
(五)课后学习。
为让学生们能更充分地理解和消化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逐步养成自己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在授课结束前教师通常都要给学生们安排一定的作业。一般作业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围绕本节授课的中心内容,阅读并参考有关的学术文献来完成。学生们在论文中要引用有关的学术文献时,必须在论文后注明出处,以示言之有据,并且引用文献不能超过论文篇幅的50%,否则便视为抄袭。小论文的成绩也在该科的结业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有的可能会占30%。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在课后查资料、做作业和写论文的时间往往要比在课堂上听课多得多。在图书馆里,经常可见学生们忙迸忙出地借阅有关书籍或在复印机前大量复印书上的材料,营造出一派令人难忘的学术气氛。
三、UNSW大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
在UNSW大学的两年多时间里,笔者对大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后面还专门对某学院的一位教学主管进行过一次专访,大致归纳如下:
(一)课程计划(Undergraduate programs)。
首先表现在课程计划数量众多。如UNSW大学有600个本科专业计划(还有300多个研究生专业计划),较之我们一所高校仅几十个专业,UNSW大学给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选择,较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这样多的学位计划设置,会不会导致分科太细、专业狭窄弊端呢? 当然不会!课程计划大多是跨学科、跨专业计划。一个专业可以与其他专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专业。如商业(Commerce)就有商业研究、商业研究与会计、商业研究与经济、商业研究与法语、商业研究与地理、商业研究与德语、商业研究与法律、商业研究与西班牙语等等。这样灵活的跨学科专业设置,一方面较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复合型人才、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科体制改革、学科专业的融合和新的学科增长点培育。
(二)课程设置。
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学科专业外,大多数专业基本上都是采用大类、平台课程模式,学生在前两年只是修读大的学科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到第三年才确定自己的专业,从而选取相应的学位课程。值得提出的是,这种选择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学生在有关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选择课程、专业。
与当前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相比,UNSW大学的课程结构具有如下特点:1.课程少而精。必修课只有十几门,总课程门数也只有二十几门,没有各种强制规定的必修课。不像我国高校,在4年学制中学生一般要修读40门以上课程,课程学时数少而课程门数多,导致上课的“头绪”多,每门课浅尝辄止,忙于上课和考试,疲于应付;2.课程设置非常灵活,极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兴趣;3.非技术类课程少。从UNSW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到,非技术类课程几乎没有,而我国高校非技术类课程,如思政、外语,体育、管理等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22%~25%,相比之下,在同样的四年学习生崖中,我国高校学生学到的技术类知识就少得多。
四、UNSW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正在倡导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普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笔者亲身经历过的UNSW大学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如下:
(一)多种多样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大多以讨论法为主。
如采用工作坊(workshop)、讨论会(seminars)、讲授法(tutorial)等多种方法,团队学习、合作学习是普遍的教学模式,既有大课,也有小课,既有系统知识讲授,也有知识的应用,还有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过程和机会。
(二)课程团队合作教学。
很多课程都是由教学团队合作完成,由课程负责人安排、设计这门课程。一次大班讲授后,再由其他团队成员分小班上课。如笔者曾经上过的一门光纤通信课,先由一位教授在一个阶梯课室讲授两小时,再将大班分成多个20名左右学生的小班,继续分小班教学,每个小班有一位教师(或博士生)。教师又按几人一组将学生分成N个小组,分组讨论、学习。
由上可见,大学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得到了普遍应用,而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教学改革的深处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难处也是在课堂教学,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高校的办学定位、目标追求及高校内部的教师管理制度来看,研究性教学很难在短期内成为中国大学的普遍教学模式,可以说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攻坚堡垒。而UNSW大学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常态,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水平与国外高校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社会是否能更好地发展。目前,我国高校都在探索如何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借鉴国外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可以让我们用更广的视野去思考如何培养的问题,以及思考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上应如何作出调整,包括在学校制度、课程、教学、实践、评价、管理上作出改变,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通过在UNSW大学的几年学习,深感有许多值得我国大学同类专业借鉴和学习的地方。UNSW大学本科教育也在不断改革,由于两国的起点和国情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当有选择、有分析地加以借鉴,以促进我国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