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不住的“食品恐怖袭击”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使用地沟油加工食品,最高可判死刑这条司法解释,本应凝重看待,审慎乐观。这条司法解释有关人的生死,也直面了食品安全环境的严峻,掂量起来沉重而悲凉。解释出台,一片叫好,倒也不感意外。我理解,人们是借此表达和宣泄企盼食品安全的迫切之情。
  遗憾的是,瞬息万变的现实并不体谅大家的心情,转眼就打破了地沟油占据食品安全舞台中心的局面。这台新开锣的食品安全大戏,剧目花样繁多,纷至沓来;剧情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撮其要记之:包括小肥羊等多家知名饮食企业,涉嫌用狐狸、水貂、老鼠、鸭子等肉类假冒羊肉出售;福建有政府雇用处理病死猪肉的人员,为牟利向湘粤鄂等省贩卖了40吨病猪肉;山东潍坊农民,在非自用的内销生姜种植过程中,使用50毫克足致体重50公斤健康人死亡的剧毒农药……
  是否可以断言,这出大戏,已经是惊悚剧或恐怖片?病猪、毒姜等相继粉墨登场,究竟是为了跟地沟油抢戏,还是为了向最高刑罚的死刑争宠,我实在不得而知。我所知道的是,针对地沟油的死刑——这记权威媒体为之欢呼且欣然命名的“重拳”,同时也为诸多论者纷纷赞誉的为食品安全新加的“一道保险”,显然颇有“拳头不够用,保险有遗漏”的危险。
  基于这些冷酷的事实,我感觉,在吃吃喝喝这一人生不可避免的关键领域,咱们曾经遭受、目前依然面临着的,乃是此伏彼起的“食品恐怖主义”袭击。这样的“食品恐怖袭击”,源自一个监管失灵、交易机制病态,商业伦理稀缺、唯利是图的畸形市场。
  就目前的对垒态势看,这场食品安全的“恐怖袭击”大有无孔不入之势,属于名副其实的“超限战”。其手段堪称无所不用其极。老鼠、狐狸、水貂之辈,含剧毒涕灭威的“神农丹”以及毒姜之流,不就分明对应生化武器、兽体炸弹以及植物炸弹吗?让人防不胜防而心惊胆战。多祭出几个死刑,固然增加了一点点食品犯罪的风险,但君不见,贪污五千就入刑,十万以上就可能死刑,反贪腐战场中的“重典治国”,效果好像没有大彰嘛。
  如果日常监管只是走走过场甚至收钱放水,放水养鱼,消费者维权通道阻塞,这场战争恐怕并无胜算。这难免令人沮丧。光靠“文本”上的死刑吓不住“食品恐怖主义”,除非动真格“杀一批”。而最可怖的是人性的普遍堕落,当“唯利是图”可以建筑在没有底线的基础上,此起彼伏的“食品恐怖袭击”必然防不胜防。嗟夫!
其他文献
2013年9月,上海中国画院举办《刀笔传神—— “西泠后四家”篆刻作品展》,请柬是收到的,但平日事多,竟疏忽了。前些时,又接到展览作品集的邮件,打开细看,才知是叶潞渊先生最后捐赠的印章展,心中甚怏怏。  叶潞渊先生(1907—1994),名丰,字潞渊,号露渊、露园,常署款为“潞渊叶丰”,平素以字行,原籍苏州吴县洞庭东山人。他的祖父叶梦熊,字子范,与嘉兴沈卫是同年举人,后来沈卫中了进士第五名,有“殿
期刊
策划冒险活动及倪师傅的风流事  这三张黑白照片均摄于1973年前后,距今已有四十年。照片中的人物均为笔者。今天看这三张照片,实在不起眼,但在四十多年前的“后文革”时代拍这样穿西服、戴领带、戴大盖帽的照片却充满凶险:大盖帽是“国军”戴的;西服、领带是“资产阶级”穿戴的。这些明显属于反动、小资的禁物,一旦被人发现搜出,后果可想而知。当年参与那次秘密拍摄活动的,除了我,还有两位伙伴束子、小毛。那时我们都
期刊
说杨小仲是中国电影的元老,是因为他在美商亚细亚影戏公司拍出上海出产的第一部影片之后的第二年(1920年)就写出了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剧本《闫瑞生》,由伍彭年导演并于次年上映。据查,这是我国开始拍摄电影以来的第33部影片。当时担任过编导的仅为11人,杨小仲名列其中,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元老级人物。  称杨小仲为“双百导演”,是因为他一生拍了近100部电影(如包括纪录片当超过此数),所以人们叫他“百部导演
期刊
厉无畏  致力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被誉为“中国创意之父”。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第一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副主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现为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1项。1992年受聘为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2007年获全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2011年因撰写《创意改变中国》获
期刊
1982年5月,诗人王辛笛和袁可嘉在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徐芳的陪同下,参加夏雨诗社的成立仪式。这天华东师大大礼堂内外人山人海,很多人被挡在了大门外,进不了门的学生们把铁门敲得梆梆响。王辛笛让保安把门打开,让同学们进来,他说,这是春天的雷声,是诗歌的鼓点。那天的大礼堂,因为诗歌,每个角落都塞满了人。  2013年5月,还是在华东师大的这个大礼堂,“夏雨诗歌节”盛典正在进行,31年前在铁门外“敲响鼓点”
期刊
文学界,盛传陈建功是“平民主席”,这点在我第一次发短信联系他时就见识了。五一节前,受邀去北京参加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新闻发布会,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参会并做主题发言,于是我便提前跟他约专访,他爽快地答应了,并在短信尾处特地加上“不劳再复”。之后联系的短信中,“不用复”也是必有的“手头禅”, 让人不由感叹他的善解人意。  北京的早晨,风很大,有些凉意,原本约了
期刊
摄影者老崔认识马科导演多年,直到1991年开播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才知道“马大哥”竟然金屋藏娇,家里还有那么一位响当当的“牛大姐”——童正维。1992年3月的一天,老崔去他们家采访,马科喜形于色又带有一点酸味说:“俺牛大姐现在火了,记者采访她,我就没啥事了。”说时迟那时快,老崔眼明手快,拍下了这张照片:“牛大姐”嘴里嚼着芝麻片,神抖抖地披上外套后,在一旁的马科忙不迭上前为妻子掸灰尘,一副虔诚样
期刊
醉人的夜晚漫天星斗闪烁,一把低沉的女声缓缓唱着“如果没有你,日子怎么过”,在全上海离天最近的地方——国际饭店顶层的云楼上,尹雪艳一袭素白旗袍,轻摇檀香扇,浅笑轻谈间就迷倒了一众的上海滩大亨,也迷倒了台下的全体观众。在不久前刚结束首轮演出的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中,这位被原著作者白先勇钦点为尹雪艳不二人选的“白女郎”,正是从上海沪剧院走出去的本土演员黄丽娅;而对于自己诠释的这个女神级的人物,黄丽娅
期刊
我出生在北国燕山脚下,与上海相距千里之遥。从地域文化上寻根,难以找到什么类同之处;可是从我的生命依存以及文学履痕去回眸,却梳理出与上海“剪不断”的文化情缘。  几年前的冬日,因为要从书橱里淘汰出一批书籍,小阿姨帮我清理书橱的时候,从书堆里翻出几本封面已然发黄的旧书,她认为这是需要淘汰的处理品,便信手将其扔在纸箱中。多亏我检查了一下即将送往收购站装满几个纸箱的旧书,不然的话我会遗憾终生——因为她把我
期刊
今年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著名剧作家、现代杰出诗人、国歌歌词作者田汉诞辰115周年。为纪念田汉对中国文艺事业作出的贡献,总结、继承和弘扬田汉的精神,繁荣发展当代戏剧艺术事业,由中国田汉研究会、田汉基金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戏剧学院、中共杨浦区委宣传部等主办的田汉戏剧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田汉生平和艺术思想研究、历史地位评价、田汉主要剧作研究和评论、田汉精神的当代价值、当代戏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