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推行之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行为、手段及策略方面有所转变,还需要重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能够确保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提高、进步与收获,实现数学技能与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将主要针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之下,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由过去的教学活动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摒弃以往“灌输”型的教学手段,一改数学教学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以全新教学观念与手段去提高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实现对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及数学素养的提升,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一、以层次递进策略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而这一良好学习习惯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发言、认真听讲,同时还需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去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敢于且善于将自己的见解进行表达,助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2]。所以,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则需要提高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度,同时要规避采取过于强制性或统一性的要求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而需要采取层次递进的策略。倘若部分小学生性格内向,在积极发言与认真听讲方面都表现不佳,此时教师便可通过多加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其注意力得以集中,此外,当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有所进步时,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肯定。而倘若小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所错误,教师应当在指正时给予善意提醒和要求,采取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
比如,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教师可为每一小组分配10个不同的带余数除法题目,而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待题目解答出来之后便可有组内其他同学进行验算,如此一来在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下,计算正确率便能够得到提升,而学生也能够从中体会到验算对于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以生活情境创设去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唯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小学生的学习才会实现高效,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使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最大提升。然而,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其自控能力通常较差,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就导致对其正常学习行为造成干扰。基于此情形,教师便应深入了解小学生的思维相符,找准小学生感兴趣的“点”,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创设情境,通过正确发展方向的积极引导,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3]。因此,在具体教学当中,教师需有意识地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且考虑学生实际去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去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完圆的面积之后,教师便可让学生对家里的圆形挂钟进行面积计算;在讲解完求平均数之后,便可要求学生对家庭成员的身高与体重进行测量,得出平均值;在讲解完组合图形面积相关内容后,可要求学生回到家中去测量房屋面积;在讲解长方形面积计算之后,可让学生对文具盒、课桌的面积进行计算。如此一来,通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予以创设,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最大限度激发,在兴趣驱使之下学生学习积极性自然有所提升,从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数学问题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通过引入入胜的问题抛出,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调动去跃跃欲试的探究欲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问题的设置,以结合教学实际与小学生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问题的氛围营造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且抽象的学科,而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在学习数学时会显得较为吃力,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手段,有意識地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心理状态,促使数学学习活动能够生动有趣。
比如,在讲解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首先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底×高”展示出来,进而向学生问到:“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大家发现它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存在哪些相似之处吗?”如此问题的提出,学生们便能发现两者在“高”与“宽”有一定的类同,于是教师便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列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前者的“底”和“高”与后者的“长”和“宽”相同,然后经过平行四边形分割--移动--补好的动态展示之后,小学生便能够直观地看到两者的面积完全相同,进而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深刻理解,教学有效性自然得到提升。
四、以全新教学观念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助推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这同样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推行下的实际要求。基于种种目标的实现,小学数学教师则需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一改过去“粉笔+黑板”的局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去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此外,在平日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学生“平视”交流,对于学生的内心想法与情感波动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新课程标准之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也产生巨大改变,确保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育从业人员的共同关注课题,同时也是对教师水平进行检验的主要参考标准。由于小学生在身心与思维发展方面尚未成熟,并且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手段去帮助学生全方位提升,进而构建高效数学教学课堂,助力其今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苟雅萍.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性教学的途径与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2):174.
[2]王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16(09):79.
[3]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才智,2015(15):19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之下,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由过去的教学活动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摒弃以往“灌输”型的教学手段,一改数学教学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以全新教学观念与手段去提高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实现对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及数学素养的提升,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一、以层次递进策略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而这一良好学习习惯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发言、认真听讲,同时还需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去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敢于且善于将自己的见解进行表达,助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2]。所以,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则需要提高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度,同时要规避采取过于强制性或统一性的要求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而需要采取层次递进的策略。倘若部分小学生性格内向,在积极发言与认真听讲方面都表现不佳,此时教师便可通过多加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其注意力得以集中,此外,当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有所进步时,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肯定。而倘若小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所错误,教师应当在指正时给予善意提醒和要求,采取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
比如,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教师可为每一小组分配10个不同的带余数除法题目,而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待题目解答出来之后便可有组内其他同学进行验算,如此一来在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下,计算正确率便能够得到提升,而学生也能够从中体会到验算对于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以生活情境创设去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唯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小学生的学习才会实现高效,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使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最大提升。然而,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其自控能力通常较差,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就导致对其正常学习行为造成干扰。基于此情形,教师便应深入了解小学生的思维相符,找准小学生感兴趣的“点”,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创设情境,通过正确发展方向的积极引导,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3]。因此,在具体教学当中,教师需有意识地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且考虑学生实际去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去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完圆的面积之后,教师便可让学生对家里的圆形挂钟进行面积计算;在讲解完求平均数之后,便可要求学生对家庭成员的身高与体重进行测量,得出平均值;在讲解完组合图形面积相关内容后,可要求学生回到家中去测量房屋面积;在讲解长方形面积计算之后,可让学生对文具盒、课桌的面积进行计算。如此一来,通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予以创设,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最大限度激发,在兴趣驱使之下学生学习积极性自然有所提升,从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数学问题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通过引入入胜的问题抛出,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调动去跃跃欲试的探究欲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问题的设置,以结合教学实际与小学生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问题的氛围营造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且抽象的学科,而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在学习数学时会显得较为吃力,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手段,有意識地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心理状态,促使数学学习活动能够生动有趣。
比如,在讲解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首先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底×高”展示出来,进而向学生问到:“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大家发现它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存在哪些相似之处吗?”如此问题的提出,学生们便能发现两者在“高”与“宽”有一定的类同,于是教师便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列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前者的“底”和“高”与后者的“长”和“宽”相同,然后经过平行四边形分割--移动--补好的动态展示之后,小学生便能够直观地看到两者的面积完全相同,进而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深刻理解,教学有效性自然得到提升。
四、以全新教学观念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助推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这同样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推行下的实际要求。基于种种目标的实现,小学数学教师则需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一改过去“粉笔+黑板”的局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去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此外,在平日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学生“平视”交流,对于学生的内心想法与情感波动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新课程标准之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也产生巨大改变,确保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育从业人员的共同关注课题,同时也是对教师水平进行检验的主要参考标准。由于小学生在身心与思维发展方面尚未成熟,并且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手段去帮助学生全方位提升,进而构建高效数学教学课堂,助力其今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苟雅萍.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性教学的途径与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2):174.
[2]王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16(09):79.
[3]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才智,2015(1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