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牛巴氏菌病也称牛出败,是牛的一种由多杀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性出血为主要特征。本文以我市两例发生牛出败病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对该病的治疗过程,以供农户和农场参考。
【关键词】牛巴氏杆菌病;症状及病变;诊断;分析
近几年来,徐州市规模养牛场发展迅速,养牛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有的养殖户不重视牛出败病的防治,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牛巴氏杆菌病也称牛出败,是牛的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性出血为主要特征。现结合我市某养牛场发生牛出败病的情况,谈一下该病的防疫措施。
1.病原和流行特特点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碱性美蓝或瑞氏染血片或脏器涂片,呈两极浓染,故又称两极杆菌,两极浓染之染色特性具诊断意义。该菌抵抗力弱,在干燥空气中仅存活2-3天,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可生存6-10天,但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1-6月;阳光直射下数分钟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杀死,对磺胺、土霉素敏感。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2.发病情况
2000年11月,我市某乡镇16头耕牛先后出现以发热、流涎,舌伸出齿外,颈部、咽喉部和胸前等处炎性肿胀,呼吸极度困难为特征的传染病。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牛出败。2007年8月12日,又接到我市某养牛场场主报告,该养牛场原饲养41头牛,从今年8月底开始发病,至今已陆续死亡9头,还有2头在发病,曾用过青霉素、复方基比林、红喘、复方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但最后还是死亡。
3.临诊症状
经现场诊断,病牛体温升高,有最高的达42℃,伴有急性胃肠炎,结膜潮红,呼吸、脉搏加快,高热不退,精神不振,流涎,病情严重时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淡红色泡沫液,病畜抵抗力强者或病情较轻的,经过1至2天后继发浮肿型及肺炎型,有的来不及治疗就死亡。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3.1急性败血型
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脈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一般病程为12-36小时。
3.2浮肿型
除了全身症状明显外,主要见于颈、咽肉垂、皮下,迅速发愤为广泛性水肿,导致呼吸、吞咽难,大量流涎,出现“清水症”。
3.3肺炎症
以急性纤维性肺炎症状为主,疼痛性咳嗽,流泡沫样鼻液,后呈脓性。听诊肺部有水泡杂音。水牛多为急性,颌下、颈部消肿型,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病情可达几天。
4.病理变化
经解剖死牛,急性死亡的牛只见不到显著的眼观变化,主要病理变化肺肿大,脾脏肿大。败血死亡,可见粘膜、浆膜、舌、肌肉有小点出血,淋巴肿大,内脏器官、皮下组织有出血点,心包积液含积液多量纤维素。
5.实验室诊断
经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诊断为牛出败病。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取病料进行美蓝色染色涂片,发现细菌呈椭圆型,有明显的两极染色,即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1)病料采取:生前可采取血液、水肿液等;死后可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等。
(2)直接镜检:血液作推片,脏器以剖面作涂片或触片,美蓝或瑞氏染色,镜检,如发现大量的两极染色的短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短小杆菌,即可初诊。
(3)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37℃培养24小时,此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可见有淡灰白色、圆形、湿润、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必要时再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4)鉴别诊断:对于急性死亡的病牛,应注意与炭疽、气肿疽、恶性水肿病的鉴别。对于肺部病变还应与牛肺疫等鉴别。炭疽病牛死前常有天然孔出血,血呈暗紫色,凝固不良,死后尸僵不全,脾脏肿大2-3倍,血涂片染色镜检有粗大带荚膜的炭疽杆菌。气肿疽多见于4岁以下的牛,肌肉丰满的部位肿胀,手压柔软,有捻发音,病变部肌肉切面呈黑色,海绵状,有气泡,酸酪味。恶性水肿病牛的肿胀,发生于外伤、分娩及去势之后,伤口周围炎性肿胀,病部切面苍白,肌肉呈暗红色。
6.对疫病流行分析
从牛出败流行情况看,其原因:一是由于在近几年时间很少发生此病,农户对牛出败防疫意识减弱,少打牛预防针。二、大量的牛从四面八方计划汇集,在同一地方疾病容易互相直接染。三、医疗防治不及时,对病原污染物缺乏消毒,病原直接或间接地随水、风、沙等扩散到其他地方。四、农民为了减少“损失”,私自宰杀病牛、死牛分食,这就极易将病源扩散传染。
7.防治措施
(1)用牛出败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注射,每头4ml。(2)对病牛用磺胺嘧啶钠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注射3天,重症病牛在用磺胺药物的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钾,四环素配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3)对病牛的垫草、粪便等排泄物进行堆积发酵并用石灰水对病牛厩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4)对死牛内脏、牛肉、牛皮作无害化处理。(5)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坚持每天喷洒石灰水消毒环境。
8.治疗方法
对病牛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隔离治疗,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首先用大剂量的抗菌素,如青、链霉素和磺胺嘧啶钠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u,链霉素每千克体重15mg,混合肌肉注射,每日2次;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07g,首次加倍,静脉注射,每天2次。治疗期间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强心补液,直至病情缓解,流涎停止,脓性鼻液减少时,改用中药治疗,中药处方:苦参60g,射干30g,银花30g,麦冬30g,鱼腥草30g,山豆根30g,百部30g,海金沙30g,甘草20g,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3剂。对颈部、下颌、咽喉发生严重肿胀的用雄黄10g,冰片5g,黄柏100g,共研为末,调醋外敷,患病牛一般于发病后8日内痊愈。
【关键词】牛巴氏杆菌病;症状及病变;诊断;分析
近几年来,徐州市规模养牛场发展迅速,养牛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有的养殖户不重视牛出败病的防治,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牛巴氏杆菌病也称牛出败,是牛的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性出血为主要特征。现结合我市某养牛场发生牛出败病的情况,谈一下该病的防疫措施。
1.病原和流行特特点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碱性美蓝或瑞氏染血片或脏器涂片,呈两极浓染,故又称两极杆菌,两极浓染之染色特性具诊断意义。该菌抵抗力弱,在干燥空气中仅存活2-3天,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可生存6-10天,但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1-6月;阳光直射下数分钟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杀死,对磺胺、土霉素敏感。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2.发病情况
2000年11月,我市某乡镇16头耕牛先后出现以发热、流涎,舌伸出齿外,颈部、咽喉部和胸前等处炎性肿胀,呼吸极度困难为特征的传染病。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牛出败。2007年8月12日,又接到我市某养牛场场主报告,该养牛场原饲养41头牛,从今年8月底开始发病,至今已陆续死亡9头,还有2头在发病,曾用过青霉素、复方基比林、红喘、复方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但最后还是死亡。
3.临诊症状
经现场诊断,病牛体温升高,有最高的达42℃,伴有急性胃肠炎,结膜潮红,呼吸、脉搏加快,高热不退,精神不振,流涎,病情严重时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淡红色泡沫液,病畜抵抗力强者或病情较轻的,经过1至2天后继发浮肿型及肺炎型,有的来不及治疗就死亡。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3.1急性败血型
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脈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一般病程为12-36小时。
3.2浮肿型
除了全身症状明显外,主要见于颈、咽肉垂、皮下,迅速发愤为广泛性水肿,导致呼吸、吞咽难,大量流涎,出现“清水症”。
3.3肺炎症
以急性纤维性肺炎症状为主,疼痛性咳嗽,流泡沫样鼻液,后呈脓性。听诊肺部有水泡杂音。水牛多为急性,颌下、颈部消肿型,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病情可达几天。
4.病理变化
经解剖死牛,急性死亡的牛只见不到显著的眼观变化,主要病理变化肺肿大,脾脏肿大。败血死亡,可见粘膜、浆膜、舌、肌肉有小点出血,淋巴肿大,内脏器官、皮下组织有出血点,心包积液含积液多量纤维素。
5.实验室诊断
经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诊断为牛出败病。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取病料进行美蓝色染色涂片,发现细菌呈椭圆型,有明显的两极染色,即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1)病料采取:生前可采取血液、水肿液等;死后可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等。
(2)直接镜检:血液作推片,脏器以剖面作涂片或触片,美蓝或瑞氏染色,镜检,如发现大量的两极染色的短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短小杆菌,即可初诊。
(3)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37℃培养24小时,此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可见有淡灰白色、圆形、湿润、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必要时再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4)鉴别诊断:对于急性死亡的病牛,应注意与炭疽、气肿疽、恶性水肿病的鉴别。对于肺部病变还应与牛肺疫等鉴别。炭疽病牛死前常有天然孔出血,血呈暗紫色,凝固不良,死后尸僵不全,脾脏肿大2-3倍,血涂片染色镜检有粗大带荚膜的炭疽杆菌。气肿疽多见于4岁以下的牛,肌肉丰满的部位肿胀,手压柔软,有捻发音,病变部肌肉切面呈黑色,海绵状,有气泡,酸酪味。恶性水肿病牛的肿胀,发生于外伤、分娩及去势之后,伤口周围炎性肿胀,病部切面苍白,肌肉呈暗红色。
6.对疫病流行分析
从牛出败流行情况看,其原因:一是由于在近几年时间很少发生此病,农户对牛出败防疫意识减弱,少打牛预防针。二、大量的牛从四面八方计划汇集,在同一地方疾病容易互相直接染。三、医疗防治不及时,对病原污染物缺乏消毒,病原直接或间接地随水、风、沙等扩散到其他地方。四、农民为了减少“损失”,私自宰杀病牛、死牛分食,这就极易将病源扩散传染。
7.防治措施
(1)用牛出败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注射,每头4ml。(2)对病牛用磺胺嘧啶钠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注射3天,重症病牛在用磺胺药物的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钾,四环素配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3)对病牛的垫草、粪便等排泄物进行堆积发酵并用石灰水对病牛厩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4)对死牛内脏、牛肉、牛皮作无害化处理。(5)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坚持每天喷洒石灰水消毒环境。
8.治疗方法
对病牛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隔离治疗,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首先用大剂量的抗菌素,如青、链霉素和磺胺嘧啶钠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u,链霉素每千克体重15mg,混合肌肉注射,每日2次;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07g,首次加倍,静脉注射,每天2次。治疗期间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强心补液,直至病情缓解,流涎停止,脓性鼻液减少时,改用中药治疗,中药处方:苦参60g,射干30g,银花30g,麦冬30g,鱼腥草30g,山豆根30g,百部30g,海金沙30g,甘草20g,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3剂。对颈部、下颌、咽喉发生严重肿胀的用雄黄10g,冰片5g,黄柏100g,共研为末,调醋外敷,患病牛一般于发病后8日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