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当下的教学却有些差强人意,并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开展趣味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加强师生互动,增加阅读,参与课外活动等,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主动性;创新
在大众的印象中,数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晦涩难懂不易学习。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数学教育的不成熟。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从小处抓起,从基础抓起。
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想真正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数学的兴趣爱好,就要将数学与生活的隔阂打破,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我们要对教学观念进行不断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在教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进一步引导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为培养时代性人才打好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对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进行启蒙教育,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培养,让学生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到我要学的境界。这不单是一种数学教学的手段,更是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对小学的学生进行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儿童具有好奇、爱动的特点,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喜欢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事物,发现新规律。可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喜欢新奇心理,将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产生好奇感和新鲜感。对于小学生而言,塑料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习的工具,更是一个“玩伴”。教学中由教师讲解,学生跟着摆放,塑料棒与算式对照,使学生对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的理解更加深刻,再通过强化练习,最终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际操作、明白算理、巩固练习,形成了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当他们深深地为这些学具所吸引时,在学习数学时便如同多了一个帮手。同时,在教学中,将多种花计算方式相结合,进行交替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学习情绪保持高涨,气氛活跃,在快乐中学习。即满足儿童的心理要求,又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从小就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如果一个老师对创新是什么并不明确,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定是一番空话。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它是一种意愿。 新大纲更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确地纳入其中,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大纲全文。数学学习不仅成为学生对要领、法则、定理、公式的弄懂、记牢、再现和熟练的应用,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
三、重视实践,以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某些创造来自直觉思维,有时心血来潮,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更多的想法是在热烈地互动氛围中和相互议论的启迪下迸发出来的。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合作的精神。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回忆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根据知识迁移来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转化成学过图形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在操作、观察、讨论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这样的操作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既使高效课堂落到了实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对文本进行加工以及理解过程。在小学数学中,涉及文本的问题亦有不少,例如应用题、文字题等。小学生在面对这些题时,不觉都有些难以应付,教师们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和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需从阅读能力下手,指导他们正确阅读文本。
数学阅读是学习小学数学的根本途径,是处理数学信息的必过点,要对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能力进行提高,不仅要提高认识的基础,更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欲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如经常对学生讲一些经典的数学家的故事,为学生树立读书的榜样;也可以在教室里张贴一些生动的数学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刺激;适当的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读书知识竞赛或是读书报告会以及读书摘录展示等活动,这样既可激励学生的兴趣,又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检测。
五、开展数学活动课或数学课外活动
数学活动课和数学课外活动,都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素质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可以在学生中进行发掘,发现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的极大潜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打破班级年级甚至学校的界限,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积极地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或者数学活动课,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整体数学思维有所提高,并且使一些具有突出数学气质的学生能够得到更高的发展。
俗话有云:“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高质量的教学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激发和产生强烈的兴趣,也能使学生的积极思维得以发散,使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运用灵活。因此,身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也要让让学生进入一种快乐、享受的学习境地。在教学中,认真落实以上几点,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推进新的局面,使课堂教学的气氛真正活跃起来,一步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主动性;创新
在大众的印象中,数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晦涩难懂不易学习。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数学教育的不成熟。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从小处抓起,从基础抓起。
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想真正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数学的兴趣爱好,就要将数学与生活的隔阂打破,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我们要对教学观念进行不断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在教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进一步引导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为培养时代性人才打好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对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进行启蒙教育,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培养,让学生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到我要学的境界。这不单是一种数学教学的手段,更是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对小学的学生进行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儿童具有好奇、爱动的特点,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喜欢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事物,发现新规律。可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喜欢新奇心理,将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产生好奇感和新鲜感。对于小学生而言,塑料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习的工具,更是一个“玩伴”。教学中由教师讲解,学生跟着摆放,塑料棒与算式对照,使学生对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的理解更加深刻,再通过强化练习,最终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际操作、明白算理、巩固练习,形成了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当他们深深地为这些学具所吸引时,在学习数学时便如同多了一个帮手。同时,在教学中,将多种花计算方式相结合,进行交替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学习情绪保持高涨,气氛活跃,在快乐中学习。即满足儿童的心理要求,又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从小就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如果一个老师对创新是什么并不明确,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定是一番空话。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它是一种意愿。 新大纲更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确地纳入其中,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大纲全文。数学学习不仅成为学生对要领、法则、定理、公式的弄懂、记牢、再现和熟练的应用,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
三、重视实践,以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某些创造来自直觉思维,有时心血来潮,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更多的想法是在热烈地互动氛围中和相互议论的启迪下迸发出来的。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合作的精神。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回忆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根据知识迁移来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转化成学过图形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在操作、观察、讨论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这样的操作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既使高效课堂落到了实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对文本进行加工以及理解过程。在小学数学中,涉及文本的问题亦有不少,例如应用题、文字题等。小学生在面对这些题时,不觉都有些难以应付,教师们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和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需从阅读能力下手,指导他们正确阅读文本。
数学阅读是学习小学数学的根本途径,是处理数学信息的必过点,要对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能力进行提高,不仅要提高认识的基础,更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欲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如经常对学生讲一些经典的数学家的故事,为学生树立读书的榜样;也可以在教室里张贴一些生动的数学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刺激;适当的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读书知识竞赛或是读书报告会以及读书摘录展示等活动,这样既可激励学生的兴趣,又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检测。
五、开展数学活动课或数学课外活动
数学活动课和数学课外活动,都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素质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可以在学生中进行发掘,发现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的极大潜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打破班级年级甚至学校的界限,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积极地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或者数学活动课,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整体数学思维有所提高,并且使一些具有突出数学气质的学生能够得到更高的发展。
俗话有云:“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高质量的教学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激发和产生强烈的兴趣,也能使学生的积极思维得以发散,使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运用灵活。因此,身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也要让让学生进入一种快乐、享受的学习境地。在教学中,认真落实以上几点,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推进新的局面,使课堂教学的气氛真正活跃起来,一步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