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宜兴地处太湖之滨,素有“陶的故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和“梁祝故里”的美誉,是著名的教授之乡和书画之乡。宜兴市各级政府秉承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特别是面对全球信息化的大趋势,本市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战略,抢占时代制高点,狠抓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构信息资源,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程,把教育信息化推到了高位均衡发展的平台。
一、着眼整体,加大投入,实现信息化全面规划
整体性是区域教育系统的根本特性之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宜兴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从2001年开始全面规划宜兴市信息化建设方案,制定各类信息化规范与标准,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全市信息化工作。以适度超前为原则,均衡发展为目标,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学校差距。首先,实行电教资金奖励政策。市教育局早在2000年就实行了校园网、网络教室、计算机教室建设资金补贴1/3,多媒体每套补贴3万元。近几年,调整为学校、乡镇、教育局各出1/3电教资金。其次,实行电教扶薄政策。薄弱学校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教室建设资金均采取教育局与乡镇各出1/2。连续三年共有30多所薄弱学校得到了资助。自实行上述政策以来,市、镇两级财政每年要补贴1,500多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2007年下半年,为加速本市现代化发展步伐,市、镇两级财政又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信息化的建设。再次,开展督查评比。通过调研、年终评估、各类电教评比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责任,促进发展。由于长期坚持补贴政策,狠抓落实,全市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
如今,宜兴市教育城域网已覆盖所有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全市所有中心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全部采用独立光纤与城域网连通,并建成了规范的校园网,已全面完成“校校通”建设工程,并于2006年高标准通过省级验收。目前,全市生机比达9.8:1,师机比达1.4:1,已有1,454个普通教室实现了“班班通”。
二、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构筑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了使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使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我们长期以来在大力加强各类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全市教育系统软件平台的搭建,充分利用省教育厅的政策,统一收缴资源建设费并统一使用,使全市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软硬并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完善机制,构建安全畅通的网络安全体系
对于全市教育系统网络而言,网络安全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在网络安全工作中,一是抓好病毒防范工作,成立网络安全小组,定期对学校网络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在教育信息网上及时发布病毒信息的防治公告。二是抓好软件配置,为每个学校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和过滤软件,基本保证师生用机不被病毒感染,自动过滤掉不健康网站和聊天网站。三是抓好制度建设和使用规范,先后出台了《宜兴市学校校园网安全管理规范》、《宜兴市学校校园网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宜兴市中小学网管员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以学校网络教室的安全、健康、正常运行等条件为标准,对各校的网络教室开展了“绿色网吧”检查评比活动,进一步规范学校网络教室化的管理和使用。至此,我市已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教育城域网无严重的阻塞现象发生,病毒爆发情况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2.树立典型,引领全市学校信息化管理高位发展
市局对一些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学校,通过政策、经费、技术等方面的全力支持,放大信息化的亮点,用典型学校的成功经验来引领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一年一度的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让全市中小学所有校长以现场互动参与的形式感受网上办公、网上评课、网上后勤报修等信息化手段在学校信息化管理中的功效。校长的现身说法提高了学校领导的信息化观念,“以点带面,结对帮扶”措施也带动了全市学校信息化的整体发展。
3.系统构想,构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
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通过网络构建管理平台,积极推行教育行政管理与办公的无纸化、网络化、自动化。针对网络管理与办公的需要,我们分清轻重缓急,以部分条块管理为突破口,认真开展软件功能需求调查,仔细考察各类管理软件的作用,细致做好软件功能的完善工作。我们先后为全市各校集中采购安装了人事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高中学分评定系统、数理化仿真实验平台和视频资源库等,并积极做好各类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培训、解疑、升级等工作,初步实现了全市教育系统人事管理、校产管理、学籍管理等网络管理,全面架构了我市教育系统网络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
三、以用促建,按需发展,不断完善网络的管理服务功能
2001年9月,宜兴市教育信息网开通。我们坚持以用促建的原则,不断规划、更新宜兴教育信息网的管理,使其服务功能愈来愈强大。网站的信息资源和文化内涵愈来愈丰富。
1.以需求促建设,不断拓宽网站服务层面
宜兴教育信息网可谓是我市教育系统各类信息发布的关键媒体,也是教育系统网络管理的优质平台。我们积极创新,对网站进行多次升级和改版。2006年3月,我们开通了网上“咨询投诉”平台,使社会群众对于教育系统各个方面的咨询、投诉、建议与表扬有了畅通的信息渠道。为了提高教育系统工作效率,我们创建开通了公文流转系统,使得文件的收发与传阅互动及时,部门和学校之间信息交流更加高效。为了部门、学校招生需要,我们开通了网上招生栏目,做到了招生信息及时公布,各类成绩随时查阅。为了教育科研发展需求,我们开设了普教、职教网站和各类学科网站,大大拓宽了教研服务范围。2007年,我们开通网上家长学校,拓展了网络环境下教育的新渠道,使家校互动落到实处,有效地整合了社会教育资源。
2.以评比促发展,不断丰富网站内涵
目前,我市120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校园网站已经成为学校信息发布、资源共享交流、教师办公的平台。为了传递宜兴教育信息网的文化内涵,我们每年都要依托教育信息网开展一系列比赛,诸如一年一度的宜兴教育信息网“好新闻”评比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通讯员撰写新闻稿的质量,提高了大家参与用网的积极性;每年的教师网页大赛让教育系统IT精英有了一展身手的舞台,也为信息化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石;校园网站评比活动不仅展示各校网络文化的特色,而且也保证了各校网站动态发展和更新;每年一次的宜兴市中小学生网络征文大赛增添了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为学生的优秀习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自宜兴教育信息网开通以来,网站平均每个工作日更新十篇左右新闻和近十篇师生作品,每年更新新闻近两千余篇,媒体转载材料一千余篇,教师及学生作品两千余篇,有效地向社会展示了教育成果,交流了教育信息,丰富了网站的文化内涵。
四、点面结合,强化普及,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践行者,其信息化素养水平无疑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起决定性作用。为了提高管理者和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我们积极抓好四支队伍的培训。
第一是以学校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我们主要开展三个层面的培训:(1)加强对“一把手”校长的信息化理念和管理应用方面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更新他们信息化理念,采取网上培训和集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他们信息技术应用水平;(2)重视对学校一般干部的信息技术操作应用培训,每年针对信息化发展的特定需求开设一系列面向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短期培训班;(3)重视提高全市后备干部的信息素养,教育局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后备干部学习的必修课程,保证了我市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是加强全体教师队伍建设。从2001年起,全市开展了面向全员层面的信息化素质培训,历时5年,经过三轮培训,全市7,600多名教师顺利通过了考核并获得省级颁发的信息技术教育合格证书。这为本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运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是加大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的力度。每年,我们会利用暑期举办信息技术菜单式培训,提供多媒体课件制作、Flash动画制作、数字视频制作、网页制作等多项课程,由教师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参加培训。自2004年至今,已有近两千名教师参加了培训,这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四是注重网管员队伍建设,从而保证全市教育城域网和学校校园网的畅通安全运行。每年,我市除组织网管人员参加江苏省和无锡市的相关培训外,还会针对网络安全、网络培训平台和课题管理平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维护等专题,开办至少两期培训班。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宜兴电化教育馆)
一、着眼整体,加大投入,实现信息化全面规划
整体性是区域教育系统的根本特性之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宜兴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从2001年开始全面规划宜兴市信息化建设方案,制定各类信息化规范与标准,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全市信息化工作。以适度超前为原则,均衡发展为目标,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学校差距。首先,实行电教资金奖励政策。市教育局早在2000年就实行了校园网、网络教室、计算机教室建设资金补贴1/3,多媒体每套补贴3万元。近几年,调整为学校、乡镇、教育局各出1/3电教资金。其次,实行电教扶薄政策。薄弱学校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教室建设资金均采取教育局与乡镇各出1/2。连续三年共有30多所薄弱学校得到了资助。自实行上述政策以来,市、镇两级财政每年要补贴1,500多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2007年下半年,为加速本市现代化发展步伐,市、镇两级财政又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信息化的建设。再次,开展督查评比。通过调研、年终评估、各类电教评比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责任,促进发展。由于长期坚持补贴政策,狠抓落实,全市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
如今,宜兴市教育城域网已覆盖所有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全市所有中心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全部采用独立光纤与城域网连通,并建成了规范的校园网,已全面完成“校校通”建设工程,并于2006年高标准通过省级验收。目前,全市生机比达9.8:1,师机比达1.4:1,已有1,454个普通教室实现了“班班通”。
二、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构筑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了使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使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我们长期以来在大力加强各类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全市教育系统软件平台的搭建,充分利用省教育厅的政策,统一收缴资源建设费并统一使用,使全市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软硬并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完善机制,构建安全畅通的网络安全体系
对于全市教育系统网络而言,网络安全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在网络安全工作中,一是抓好病毒防范工作,成立网络安全小组,定期对学校网络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在教育信息网上及时发布病毒信息的防治公告。二是抓好软件配置,为每个学校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和过滤软件,基本保证师生用机不被病毒感染,自动过滤掉不健康网站和聊天网站。三是抓好制度建设和使用规范,先后出台了《宜兴市学校校园网安全管理规范》、《宜兴市学校校园网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宜兴市中小学网管员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以学校网络教室的安全、健康、正常运行等条件为标准,对各校的网络教室开展了“绿色网吧”检查评比活动,进一步规范学校网络教室化的管理和使用。至此,我市已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教育城域网无严重的阻塞现象发生,病毒爆发情况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2.树立典型,引领全市学校信息化管理高位发展
市局对一些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学校,通过政策、经费、技术等方面的全力支持,放大信息化的亮点,用典型学校的成功经验来引领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一年一度的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让全市中小学所有校长以现场互动参与的形式感受网上办公、网上评课、网上后勤报修等信息化手段在学校信息化管理中的功效。校长的现身说法提高了学校领导的信息化观念,“以点带面,结对帮扶”措施也带动了全市学校信息化的整体发展。
3.系统构想,构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
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通过网络构建管理平台,积极推行教育行政管理与办公的无纸化、网络化、自动化。针对网络管理与办公的需要,我们分清轻重缓急,以部分条块管理为突破口,认真开展软件功能需求调查,仔细考察各类管理软件的作用,细致做好软件功能的完善工作。我们先后为全市各校集中采购安装了人事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高中学分评定系统、数理化仿真实验平台和视频资源库等,并积极做好各类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培训、解疑、升级等工作,初步实现了全市教育系统人事管理、校产管理、学籍管理等网络管理,全面架构了我市教育系统网络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
三、以用促建,按需发展,不断完善网络的管理服务功能
2001年9月,宜兴市教育信息网开通。我们坚持以用促建的原则,不断规划、更新宜兴教育信息网的管理,使其服务功能愈来愈强大。网站的信息资源和文化内涵愈来愈丰富。
1.以需求促建设,不断拓宽网站服务层面
宜兴教育信息网可谓是我市教育系统各类信息发布的关键媒体,也是教育系统网络管理的优质平台。我们积极创新,对网站进行多次升级和改版。2006年3月,我们开通了网上“咨询投诉”平台,使社会群众对于教育系统各个方面的咨询、投诉、建议与表扬有了畅通的信息渠道。为了提高教育系统工作效率,我们创建开通了公文流转系统,使得文件的收发与传阅互动及时,部门和学校之间信息交流更加高效。为了部门、学校招生需要,我们开通了网上招生栏目,做到了招生信息及时公布,各类成绩随时查阅。为了教育科研发展需求,我们开设了普教、职教网站和各类学科网站,大大拓宽了教研服务范围。2007年,我们开通网上家长学校,拓展了网络环境下教育的新渠道,使家校互动落到实处,有效地整合了社会教育资源。
2.以评比促发展,不断丰富网站内涵
目前,我市120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校园网站已经成为学校信息发布、资源共享交流、教师办公的平台。为了传递宜兴教育信息网的文化内涵,我们每年都要依托教育信息网开展一系列比赛,诸如一年一度的宜兴教育信息网“好新闻”评比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通讯员撰写新闻稿的质量,提高了大家参与用网的积极性;每年的教师网页大赛让教育系统IT精英有了一展身手的舞台,也为信息化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石;校园网站评比活动不仅展示各校网络文化的特色,而且也保证了各校网站动态发展和更新;每年一次的宜兴市中小学生网络征文大赛增添了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为学生的优秀习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自宜兴教育信息网开通以来,网站平均每个工作日更新十篇左右新闻和近十篇师生作品,每年更新新闻近两千余篇,媒体转载材料一千余篇,教师及学生作品两千余篇,有效地向社会展示了教育成果,交流了教育信息,丰富了网站的文化内涵。
四、点面结合,强化普及,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践行者,其信息化素养水平无疑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起决定性作用。为了提高管理者和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我们积极抓好四支队伍的培训。
第一是以学校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我们主要开展三个层面的培训:(1)加强对“一把手”校长的信息化理念和管理应用方面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更新他们信息化理念,采取网上培训和集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他们信息技术应用水平;(2)重视对学校一般干部的信息技术操作应用培训,每年针对信息化发展的特定需求开设一系列面向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短期培训班;(3)重视提高全市后备干部的信息素养,教育局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后备干部学习的必修课程,保证了我市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是加强全体教师队伍建设。从2001年起,全市开展了面向全员层面的信息化素质培训,历时5年,经过三轮培训,全市7,600多名教师顺利通过了考核并获得省级颁发的信息技术教育合格证书。这为本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运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是加大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的力度。每年,我们会利用暑期举办信息技术菜单式培训,提供多媒体课件制作、Flash动画制作、数字视频制作、网页制作等多项课程,由教师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参加培训。自2004年至今,已有近两千名教师参加了培训,这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四是注重网管员队伍建设,从而保证全市教育城域网和学校校园网的畅通安全运行。每年,我市除组织网管人员参加江苏省和无锡市的相关培训外,还会针对网络安全、网络培训平台和课题管理平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维护等专题,开办至少两期培训班。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宜兴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