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初中一些语文教师长期坚守着一套封闭的甚至是过时的、错误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遵照教参不敢稍有逾越,说到玛蒂尔德就是“爱慕虚荣”,提到刘兰芝的哥哥就大骂其“趋炎附势”,至于周朴园则更是“虚情假意、阴险恶毒”……这样的结论,或许并不错,但问题在于把这些冷冰冰的抽象概念当作所谓的“重点”知识灌输给学生,除了使我们的学生更程式化、更简单刻板、更觉得学习语文味同嚼蜡之外,还有多大作用呢?在这种已有结论的支配下,学生的阅读过程还有何意义?又谈何让学生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如此的文本解读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有